天天看點

《回望軍旅》——程寶林自傳體紀實報告之十三:學雷鋒行動

《回望軍旅》——程寶林自傳體紀實報告之十三:學雷鋒行動
《回望軍旅》——程寶林自傳體紀實報告之十三:學雷鋒行動
《回望軍旅》——程寶林自傳體紀實報告之十三:學雷鋒行動

學雷鋒行動

•程寶林

“學習雷鋒好榜樣,忠于人民忠于黨,愛憎分明不忘本,集體主義思想放光芒......”這是我在兒童時代經常從村大喇叭裡聽到的歌曲,也是上學後學校各種集會時經常唱的一首歌。

《回望軍旅》——程寶林自傳體紀實報告之十三:學雷鋒行動

雷鋒

雷鋒的一生不滿22歲,卻在人們心中成了永恒;他的身高雖然隻有1米54,卻是人們心中的道德高峰。他以自己短暫的生命譜寫了輝煌的人生篇章,豎起了一座不朽的道德豐碑,鼓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雷鋒日記》、國家上司人為雷鋒的題詞、歌唱雷鋒的各種歌曲等,我在國小時代就耳熟能詳,耳聞則誦,“學雷鋒,做好事”已成為一種人生理念。

《回望軍旅》——程寶林自傳體紀實報告之十三:學雷鋒行動

向雷鋒同志學習

記得我學寫的第一篇作文《難忘的一件事》,記述的就是如何以雷鋒為榜樣助人為樂的事,老師在那篇作文的一些句子下畫了“紅線線”,并在班裡點評說我作文寫得好。第一篇作文就能得到老師的表揚和鼓勵,不僅激發了我對作文的興趣,也堅定了我學雷鋒做好事的信心。從國小到高中我能一直當班長,并不是因為我的學習成績有多麼好,更多的是因為在老師和同學們的眼裡,是一個善于團結同學,幫助同學,尊重老師,關心集體,助人為樂的學雷鋒積極分子。

《回望軍旅》——程寶林自傳體紀實報告之十三:學雷鋒行動

雷鋒日記

雷鋒早已成了我的偶像,雷鋒情結已深埋在了我的心中。 因為雷鋒是作為一位軍人出現的,而且在解放軍的隊伍裡湧現出的雷鋒式的典型也最多,是以在我的潛意識裡,軍人就應該帶頭學雷鋒,應該比其他人學的更好。

從進入軍營的第一天開始,我就下定決心要學雷鋒見行動當先進。盡管我剛參軍時社會上學雷鋒的熱潮已在“退熱”,不少人開始調侃“雷鋒沒戶口,三月來四月走”,但軍隊學雷鋒的氛圍始終很濃厚。在新兵連裡,我是幫戰友們洗衣服最多的一個人,掃雪、搞衛生、幫廚等,總是搶在前、幹在前,在學習、訓練等方面也始終不甘人後争當先進。在下到連隊的那一個月裡,戰友們泡在洗漱槽裡的衣服,隻要我發現了,就會主動洗出來晾好;連隊安排第二天早上搞衛生時,我往往會提前半個多小時悄悄起床就把院子掃除完畢;一天晚上睡覺前我看到下起了雪,便把掃帚找來放好,第二天早上提前一個小時起床,就把連隊通往營部500多米山路上的雪清掃完畢......為此我在連上司和所有老兵們的眼裡,成為了“最勤快的新兵”。

《回望軍旅》——程寶林自傳體紀實報告之十三:學雷鋒行動

和戰友王志芳(左)在一起

來到訓練隊以後,我在繼續保持着在新兵連和下連以後那樣一種工作激情的同時,就想着學雷鋒不能僅滿足于在軍營内部學,還應該走出軍營學,擴大我們軍人的影響,為社會上在學雷鋒方面初現的“沉悶空氣”,吹進一些“溫暖”的春風。為此 ,我與戰友王志芳、喬新英、翟玉良商量後,在一個星期日的下午結伴外出去尋找“目标”。當我們踅摸到一個叫“六鋪炕”的地方時,一股面包的香味撲鼻而來,原來在不遠處有一個面包制造廠(具體名字實在想不起來了)。我們走進工廠大門後,傳達室一位老大爺走出來問我們找誰。我們告訴他看看廠子裡有什麼事需要我們幹的。大爺了解我們來意後,便把廠長找了過來。廠長熱情地與我們握手,然後對我們說:“我們工廠中的房間屋頂的玻璃窗特别髒,影響了屋裡的采光,解放軍同志能不能幫助擦一擦?”我們回答說:“沒問題!”之後,廠長就和傳達室的大爺一起找來了兩個水桶和幾塊抹布。我們4人提上水,踩着一個用鋼管做成的梯子爬上約有十一二米高的屋頂。這是一個瓦房式的屋頂,屋頂中間是一溜約1米多高的玻璃天窗,顯然已很久沒有擦過了,玻璃上布滿了厚厚的油膩膩的灰塵,根本看不到工廠中的房間裡邊的情況。當我擦亮一扇天窗時,看到陽光透過玻璃照進了工廠中的房間,隻見工廠中的房間的地面上有一個幾十米長的操作台,幾十名男女勞工正在手工包裝面包。也許是發現工廠中的房間突然明亮了起來,他們一個個擡起頭望向了屋頂,随着一扇扇玻璃被擦亮,工廠中的房間也越來越亮堂。這時的他們應該是透過明亮的天窗看清了擦玻璃人的身份,便紛紛向我們豎起了大拇指。約莫一個多小時後,十多扇天窗已擦拭完畢。廠長非常激動,看着我們汗津津的臉龐,便向已回到地面的我們遞來盛着“涼白開”的白瓷碗,并對我們說:“學雷鋒還是要看解放軍啊,現在社會上不少人包括我們廠裡的個别勞工,學雷鋒都有點‘不好意思’了。咱們這個社會可不能丢掉雷鋒精神啊!”我們深感廠長講的非常在理。等我們喝完水,廠長執意邀請我們到工廠中的房間參觀。盛情之下我們走進了工廠中的房間。工廠中的房間空間很大,當我們走進工廠中的房間時,裡面的勞工全部停下手中的活向我們鼓掌,這掌聲讓我們心裡很激動。廠長陪着我們參觀了面包制作工廠中的房間,并向我們介紹了制作流程。當我們要離開工廠中的房間時,廠長非讓我們品嘗新制作好的面包,我們謝絕了......

《回望軍旅》——程寶林自傳體紀實報告之十三:學雷鋒行動

學習雷鋒好榜樣

回到訓練隊後,我們誰都沒對外說。我們覺得學雷鋒做好事是一名軍人應有的本分,不是為了圖表揚。一個月後,我們又到這個食品廠去了一次,幫着清理了廠院一角的垃圾。

其實,在那個年代,絕大多數軍人的心中都是有雷鋒的。我們郭志福隊長也是如此,他曾多次号召我們要做雷鋒式的好戰士,為此,他組織我們搞了三次“學雷鋒活動”。

一次是到一個名叫“沙子營”的部隊農場插稻秧。印象中的那個農場面積很大,除稻田外還種有多種蔬菜和大豆等。農田内有四通八達的“壟溝”,農田四周是一株株高矮不等的柳樹和楊樹,有的十幾米高有的兩三米高。農場廠部有一排平房大概有十幾間。院裡堆滿了稻草。院子正前方是一片菜地,種有茄子、黃瓜和辣椒等。

《回望軍旅》——程寶林自傳體紀實報告之十三:學雷鋒行動

當年的女兵在農場合影

插稻秧時,戰友們挽起褲腿光着腳在水裡橫向站成一排,一隻手拿着一把稻苗,另一隻手每次捏三四根,哈下腰插進水下的泥裡,并基本插到“橫平豎直”。期初大家感到很新鮮,幹的也很歡實,但畢竟是第一次幹,又需要彎着腰,不一會兒就有人感到腰酸背痛了,直腰的次數越來越頻繁。再加上火辣辣的陽光照在身上,時間不長身上的衣服全都濕透了,随着深弓下去的腰,頭上的汗珠大滴大滴地落在面前的水裡。

《回望軍旅》——程寶林自傳體紀實報告之十三:學雷鋒行動

螞蝗

中間休息大家從水裡出來時,不少人看着自己的腳“娘啊娘啊”地大呼小叫了起來。原來腳面上趴着褐色的比蝌蚪要長不少的蟲子,有的一隻腳上有,有的兩隻腳上都有,用手拽還拽不出來。這種蟲子我再熟悉不過了,過去曾多次被它吸附過。在老家叫他螞蝗(學名叫水蛭),是一種典型的吸血動物,稻田裡最多。它剛吸附在腳面上時,人隻是感覺癢癢的,等它完全吸附後,就會有血流出來,要想把它拽出來,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用鞋底拍打它,不過等把它拍出來後,你腳面的那個部位已是血淋淋的了。當時我左腳上也吸附着一個,我就用膠鞋底狠狠地拍打了十來下,然後一拽就出來了。其他戰友也效仿我這種辦法,把腳上的吸血蟲一個個給拍了出來。等再下稻田插秧時,戰友門有的穿上了襪子,有的隻要感覺腳稍微有點癢就馬上從水裡擡出來,看看是否有螞蝗吸附在腳上,如果有趁其還沒有吸附緊,趕緊就把它拽下來。

另一次,我們是到朝陽區常營鄉一個回族村進行“助民活動”,也是插稻秧。這個村是三營下轄的12連(郭隊長是這個連隊副指導員),雙方是北京市“軍民共建先進機關”。記得時任村支書是個四五十歲的女同志,個子不高但“噸位”不輕,說話是地道地道的北京腔且嗓門很大,一看就是那種能讓村民心裡發怵的女人,不過聽說她的工作能力确實很強,村民都很擁戴她。後來我調進機關工作後,曾多次采寫過這個連隊雙擁共建的事迹材料,有張新聞照片還發表在《解放軍報》一版顯著位置。

《回望軍旅》——程寶林自傳體紀實報告之十三:學雷鋒行動

學雷鋒見行動

第三次是聽說營裡計劃把營區的土質路面院改為水泥路面時,郭隊長便主動向營上司請戰把這一任務争取了過來。因正課時間要完成學習任務,我們基本上就是利用早、中、晚業餘時間幹。訓練隊先是分工到班,班裡再分工到人。開始施工時,先由懂這項技術的老兵對我們進行“現場教學”,爾後大家按照任務劃分實際操作。

鋪設水泥前,先把地面用鐵鏟子戗平掃幹淨,爾後再将地面澆濕。鋪設水泥時,嚴格按規定的厚度。水泥鋪設好後,先在濕濕的水泥面上用“泥抹子”拍打一會兒,一是把水泥拍“厚實”,二是把“漿”拍出來,最後再将水泥面抹平。為防治過高的氣溫造成水泥“幹”的過快,在水泥凝固一個小時後,須在水泥面上均勻地灑下些水,爾後再蓋上一層塑膠布,以防治太陽暴曬造成水泥面出現裂縫。過幾個小時後,再灑一次水,直至水泥徹底凝固不出現裂縫。由于院裡每天有人走過,是以我們無法一次性鋪設完畢,須等先前鋪設好的水泥面可以走人後再鋪設其他部位......

一個星期以後,這項“工程”終于“竣工”。走在自己動手鋪設好的水泥路面上,我們大家很有成就感,同時也為能在這個營區留下最“踏實”的紀念而自豪。

回望那個年代,追憶在訓練隊期間我們的學雷鋒行動,至今仍心存感動。當時,盡管社會上學雷鋒活動在“退潮”,但在我們人民軍隊裡,學雷鋒活動始終都是“進行時”。雷鋒的好思想、好作風,一直在感染和教育着我們一代又一代革命軍人。

《回望軍旅》——程寶林自傳體紀實報告之十三:學雷鋒行動

雷鋒,我們的戰友

了解我的人,說我有着一付“熱心腸”,是一位“樂于助人”的人,這除了父母的遺傳外,雷鋒精神的陶冶應該是一個重要原因。現在,有相當多的人懷念我們國家的六七十年代,我想人們懷念的絕不是那個時代的貧窮(國家和社會都是在逐漸發展,富足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有一個奮鬥的曆程),而是懷念那個時代因大力開展學雷鋒活動,而給整個社會所帶來的積極向上、艱苦奮鬥、互幫互助、公而忘私、愛黨愛國等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現在我們國家富裕了,強大了,但人心的強大是否高過了六七十年代?人心的強大除了厚實的物質基礎外,精神的“厚實”也至關重要。而這種精神的“厚實”必須來自于先進和高尚精神的激勵。雷鋒精神作為人類文明中一種最高尚的精神,永遠不會過時,我們國家過去需要,現在需要,将來也同樣需要......

《回望軍旅》——程寶林自傳體紀實報告之十三:學雷鋒行動

雷鋒精神永存

“雷鋒我們的戰友,我們親愛的弟兄,雷鋒我們的榜樣,我們青年的标兵,學習雷鋒,愛憎最分明,學習雷鋒,立場最堅定...... ” 願學習雷鋒的歌曲能永遠回響在我們的軍營,重新回響在祖國的大地!

《回望軍旅》——程寶林自傳體紀實報告之十三:學雷鋒行動
《回望軍旅》——程寶林自傳體紀實報告之十三:學雷鋒行動

程寶林

【作者簡介】程寶林,1964年4月出生,河北邯鄲市人,1980年10月入伍,曆任原北京軍區第一通信總站組織幹事、組織股長,軍區司令部辦公室秘書、直屬工作部組織處長、副部長、中部戰區聯合參謀部直屬工作局副局長等職,大校軍銜。喜攝影和新聞及文學寫作,多篇作品在全國和全軍各類報刊發表。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

《回望軍旅》——程寶林自傳體紀實報告之十三:學雷鋒行動

刊頭書法:李林青

《回望軍旅》——程寶林自傳體紀實報告之十三:學雷鋒行動
《回望軍旅》——程寶林自傳體紀實報告之十三:學雷鋒行動
《回望軍旅》——程寶林自傳體紀實報告之十三:學雷鋒行動

新媒體編輯:蘭溪

新媒體總編輯:張大帥

顧問:李學良、李慶國、

程寶林、張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