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國古代有一種微型馬戲,俗稱“教蟲戲”可以“絕對控制”螞蟻跳蚤

我國古代有一種微型馬戲,俗稱“教蟲戲”,

我國古代有一種微型馬戲,俗稱“教蟲戲”可以“絕對控制”螞蟻跳蚤

其主

角是青蛙、烏龜、金魚、螞蟻乃至跳蚤之類的低等動物。這種微型馬戲早在東晉時期就已經出現了。随着歲月的流逝,這些小把戲已不多見。

蟻戲最常見的節目是螞蟻打仗。

我國古代有一種微型馬戲,俗稱“教蟲戲”可以“絕對控制”螞蟻跳蚤

網絡配圖

藝人在地上插旗兩面,然後在旗下各放一根竹管,管内有經過訓練的螞蟻。節目開始,藝人輕彈竹管口,兩隊螞蟻分别從竹管内爬出來,依次排好隊伍。此時,藝人手揮黃旗,兩隊螞蟻立即開始亂撲亂咬。經過一番激戰後,敗陣的一隊螞蟻潰不成軍,倉皇逃入竹管;而獲勝的那一隊則得意洋洋地“班師回朝”,井然有序地爬進竹管裡。

蛙戲最常見的節目是“蛤蟆教書”。

我國古代有一種微型馬戲,俗稱“教蟲戲”可以“絕對控制”螞蟻跳蚤

表演時,藝人在地上置一隻小木墩,然後對着木匣輕喊一聲“開學了”,一隻大蛤蟆就從木匣裡跳出來,坐在木墩上。藝人再喊:“老師都來了,學生怎麼還不出來?”此時,又有數隻小蛤蟆從木匣裡跳出來。藝人接着發話:“老師該教學生念書了!”于是,大蛤蟆便“呱”地叫一聲,小蛤蟆們也跟着“呱”地叫一聲,大蛤蟆叫兩聲,小蛤蟆也叫兩聲。就這樣,蛤蟆“師生”一叫一答、一唱一和,真是有趣極了。“下課”時,小蛤蟆們還要一一跳到“老師”跟前點頭鞠躬,感謝“老師”的教誨。

龜戲主要節目是“烏龜疊塔”。據陶宗儀的《辍耕錄》

我國古代有一種微型馬戲,俗稱“教蟲戲”可以“絕對控制”螞蟻跳蚤

載:“餘在杭州,常見一弄禽者,蓄龜七枚,大小凡七等。擊鼓而谕之,則第一等大者先至幾心伏定,第二等大者進而登其背,直至第七等小者登上第六者之背,乃豎身直伸其尾向上,宛如小塔狀,調之‘烏龜疊塔’。”此為陶宗儀親眼所見的記錄,足證“烏龜疊塔”這種微型馬戲在元代就已經十分盛行了。

鼠戲主要節目有“老鼠蕩秋千”、“老鼠推磨”、“老鼠銜藥”等。王兆雲《湖海搜奇》一書中有記載:“予在山東,見一人賣藥,二大鼠在籠中,人求藥,呼鼠之名曰:‘某為我取人參來!’鼠躍出籠,銜人參紙裹而至。又呼其一曰:‘某為我取黃連來!’亦複如是,百無一失。”

我國古代有一種微型馬戲,俗稱“教蟲戲”可以“絕對控制”螞蟻跳蚤

蚤戲清代已有了放大鏡、望遠鏡,蚤戲也出現了,經常表演的節目叫“跳蚤組字”。演出時,藝人将一塊毛皮鋪布桌上,皮子中間再鋪上一張白紙,然後藝人又将銜在口中的煙點燃,跳蚤們便慢慢地從皮子裡爬出來,紛紛跳到那張白紙上,迅速地排列成“一”、“人”、“十”、“山”等漢字形,有條不紊,非常整齊。組字完畢,藝人停止吸煙,跳蚤們又慢慢爬回毛皮裡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