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洪偉 墨玉鬲式蓋爐
陶鬲則為實用器,為烹煮實物之用,後轉化為禮器,有着深厚的曆史文化積澱和家國情懷。
《漢書•郊祀志》中說:“鬲器有三中空的器足,用以象征三德。”三德,即《尚書》所謂:正直、剛克、柔克。 早期鬲是由陶制成,商周時期轉變為青銅質,至宋時逐漸被瓷質取代,明時亦以宣德爐中的鬲式爐則以精銅所鑄。
這件鬲式爐以玉為材,用料非常特殊稀少,墨玉之中融合有金屬斑塊,猶如宣德爐中的“點金”工藝,金點斑駁,金片大小錯落有緻,恣意而為,色澤在厚重中又不乏富貴, 器型則以宣德爐中的鬲式爐為藍本,口沿寬平外侈,腹部飽滿,漸收出弧底,三錐狀足承托器身,勢高内斂,壯碩有力。并配一蓋,飾以橋形鈕,圓潤飽滿。 這件鬲式爐質樸流暢的造型和柔膩溫潤的觸感,不輸宣德,更勝其它,當為藏家所察。
張振興 墨玉錯金團壽紋念珠
金銀錯工藝最早始見于商周時代的青銅器,其表現手法為在器物表面上繪出精美圖案,依圖案之形錾出槽溝,将純金或純銀拉成細絲或壓成薄片嵌入圖案中,而後打磨平整,抛光磨亮。金銀錯工藝的金、銀絲全部是打、壓嵌入器物表面,不能用任何粘貼劑,是以既要圖案線條流暢,又要開槽精度準确,鑲嵌平整,對絲無痕。
這件手串即是采用錯金工藝,在直徑為18mm的玉珠之上,錯金為四組團壽紋及兩組蓮瓣紋,線條規整,具金質玉相之美。張振興:新疆工藝 美術大師,師從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馬進貴。
董永梅 墨玉竹節壺
竹為文人雅士摯愛,“甯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就可見一斑。此壺即是以“竹”為題材,在壺身、壺蓋、執柄等處,因形就勢,浮雕為修竹,以刀代筆,畫面工整雅緻,如一幅白描小景。這把墨玉執壺,用整塊墨玉精心琢磨而成,顔色厚重均勻,器型典雅大方,玉壺造型線條皆十分簡潔流暢,布局疏密得當,刀法細膩精美,令整件作品流露出濃郁的文人氣韻。董永梅:江蘇工藝美術大師
馮钤 墨玉相随鎮紙
文房書鎮則是随着魏、晉、隋、唐時期紙絹上書寫作畫的興起而出現,特别是明清時文人書寫繪畫用紙用絹的增多,壓書、壓紙的紙鎮、書鎮格外興盛,鎮的質地更加多樣,但自身重量減輕,體型略為縮小。質地除了銅、鐵、玉、石之外增加了陶瓷、景泰藍、象牙、竹木等都可制成紙鎮,作為文房清玩,成為文人雅士文房使用的案頭珍玩。 此鎮尺以墨玉為材,玉質潤澤,間或有些許白潤玉質融彙其間,宛若中國水墨,别具一格。在鎮尺右部浮雕兩尾鳜魚,刀法細緻流暢,毫無人工匠氣。整器手感圓潤,盈手可握,賞玩皆宜,是件頗富意趣的文房雅器。
馮钤 墨玉荷香凝露對杯
茶道之中,對于杯子則是十分講究,多為瓷杯,而玉杯則較為少見。此對杯子即是以墨玉為材,雕琢而成,玉質潤澤,并有些許白潤玉質融合在墨玉之中,宛若水墨畫面。 作者在杯子内壁底部浮雕一擎蓮蓬、一擎荷花,頗富文人意趣。杯壁則薄厚合适,太薄則不實用,太厚則失去了靈動之感。杯子口沿外撇,使得飲茶時能與口唇貼合緊密,是一對将傳統玉 雕藝術融入到生活美學之中的實用品,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