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冬天到鳴蟲叫,老蔣玩蟲記之油葫蘆(一):形态特征和生活習性

作者:老蔣究了

冬季裡若能聽到夏秋時節的鳴蟲聲聲,可謂是一種驚喜,給寒冷的日子裡增添一絲活潑與暖意。其實,“冬畜鳴蟲”古人早就嘗試。早在清朝時期,民間育蟲的方法和冬日欣賞鳴蟲的習俗便被引入了紫禁城。如今,随着人工繁殖技術的提高,讓冬季玩蟲的雅興變得唾手可得。近期,老蔣就來說說冬季玩賞鳴蟲的那些事兒。

冬天到鳴蟲叫,老蔣玩蟲記之油葫蘆(一):形态特征和生活習性

今天老蔣給大家帶來的是“油葫蘆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習性”,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油葫蘆有怎樣的形态特征?

油葫蘆又名結縷黃,由于其全身油光锃亮,就像剛從油瓶中撈出似的,又因其鳴聲好像油從葫蘆中傾注出來的聲音,還因為它的成蟲愛吃各種油脂植物,如花生、大豆和芝麻等,是以得“油葫蘆”之名。

此蟲屬直翅目蟋蟀科。體長20~30毫米,寬6~8毫米,觸角褐色,長20~30毫米。體色有黑褐色、黃褐色等多種,它渾身油光閃亮。頭部黑色,呈圓球形,顔面黃褐色,從其頭部背面看,兩條觸角呈“八”字形,觸角窩四周黑色。前胸背闆黑褐色,有左右對稱的淡色斑紋,側闆下半部淡色。前翅背面褐色,有光澤,側面黃色。尾須很長,能超過後足股節,色較淺。雌蟲的産卵瓣平直,比後足股節長。

冬天到鳴蟲叫,老蔣玩蟲記之油葫蘆(一):形态特征和生活習性

油葫蘆有怎樣的生活習性?

油葫蘆在我國分布極廣,幾乎各省都有,分布較多的省份有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河北、山東、山西、廣東、廣西、貴州、雲南、西藏、海南。

此昆蟲喜歡栖息在田野、山坡的溝壑、岩石縫隙中和雜草叢的根部。它以各種植物的根、莖、葉為食,對大豆、花生、山芋、馬鈴薯、粟、棉、麥等農作物有一定的危害性。它白天隐藏在石塊下或草叢中,夜間出來覓食和交配,雄蟲築穴與雌蟲同居。當兩隻雄蟲相遇時,與鬥蟋蟀一樣,會互相咬鬥,有互相殘殺的習性。

冬天到鳴蟲叫,老蔣玩蟲記之油葫蘆(一):形态特征和生活習性

此昆蟲在我國大部分地區1年發生1代,以卵在土内越冬,在翌年春末天氣轉暖時化為若蟲,夏末時化為成蟲,夏末秋初為其旺發期,此時荒野之中,到處都可聽到其鳴聲,此起彼落,連續不斷。

(注:來源蔣青海2002年9月《時尚小寵物養賞大全》•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