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起初他們并不想讓姚明打籃球——專訪前籃球運動員姚志源、方鳳娣

作者:新華社用戶端

新華社上海9月27日電 題:起初他們并不想讓姚明打籃球——專訪前籃球運動員姚志源、方鳳娣

新華社記者丁文娴 王鏡宇

七十年間,與共和國同齡的方鳳娣經曆了很多個“沒想到”。

1964年,當15歲的她第一次摸到籃球,還無法料到會與體育結下如此緊密而長久的緣分。正如十年後,已是女籃國家隊隊長的她對美國籃球有所耳聞,但怎會知道,日後自己的兒子會作為選秀狀元踏上大洋彼岸的那片土地。

作為親曆者,見證了一代代運動員的成長,目睹新中國體育攀下一座又一座高峰,方鳳娣感慨于生活日新月異的變化,她的丈夫、同為籃球運動員的姚志源則直言:“現在什麼都比以前好,還不是好一點點。”

起初他們并不想讓姚明打籃球——專訪前籃球運動員姚志源、方鳳娣

資料:2002年6月27日,姚明的父親姚志源(右)、母親方鳳娣(中)在北京祝賀姚明加盟NBA。新華社記者陳曉偉攝

電線杆下好乘涼

初三以前,方鳳娣的生活與體育幾乎沒有交集。

直到有一天,身材修長的她被上海市靜安區少體校教練跟到學校,才開始懵懵懂懂地接觸籃球。畢業後,方鳳娣進入上海市青年隊,1970年調入國家隊,19歲的姚志源同年加入上海男籃。

上海的風雨操場,是他們共同的記憶。

“風雨操場”不遮風也不擋雨,是室外泥土地。摔跤後沙土滲進傷口,反複結痂反複摔,總也好不了。夏天方鳳娣練完球回家,原本白白淨淨的她經整日暴曬,爸爸媽媽看了心疼地直搖頭。實在天氣惡劣,大家就到辦公樓裡跑樓梯、仰卧起坐、跳繩,“反正教練總有辦法”。

姚志源還記得,訓練休息時沒地方遮陽,大家便排成一溜兒躲進電線杆的陰影裡。“下午三點鐘的時候隻能進七八個人,四五點的時候全隊都能進去。”

起初他們并不想讓姚明打籃球——專訪前籃球運動員姚志源、方鳳娣

資料:2010年12月31日,姚明父親姚志源、母親方鳳娣、妻子葉莉在NBA火箭隊主場觀看姚明的比賽。新華社發

後來風雨操場終于蓋起了球館,隊員們自己打蠟、做維護,每次訓練前先細心地拖一遍地。不過僧多粥少,各隊還得室内室外輪着練。

那會兒各方面條件都很簡陋。上海隊每年發兩套衣服、兩雙回力鞋。“要是碰上黃梅天,兩件衣服能幹嗎?”方鳳娣搖着頭說。且籃球多急跑急停,後跟和前腳掌的海綿很快便碾碎,磨得腳生疼,鞋幫還經常被汗水浸爛而斷掉。修修補補是常态,體工隊的老皮匠、小裁縫,各個項目組的運動員都很熟。

從慘敗中看世界

盡管如此,相比于前輩,方鳳娣、姚志源還是趕上了好時候。70年代,中國體育界正逐漸破除封閉,對外交流比賽的機會越來越多。

其中多數是友誼賽,中國隊借此艱難而緩慢地探知着世界籃壇水準。

方鳳娣印象最深的是1976年,那時她已是國家隊隊長,為備戰恢複亞籃聯席位後的第一屆亞錦賽,6月女籃出訪日本,對陣前一年世錦賽亞軍原班人馬——六場真刀真槍的較量,六場慘敗,場均輸27分。

“世界上籃球技戰術的進步,真的是開了眼。”夾擊防守、區域緊逼,中國隊好多球壓根進不了前場。從沒見過的打法,隊員們都蒙了。

回到北京,方鳳娣連體委食堂都不好意思進,“擡不起頭來”。大家心裡憋着股氣,開始“死命練”。

4個月後的香港亞錦賽上,姑娘們打了場“翻身仗”,戰勝了日本隊。但方鳳娣高興裡仍透着遺憾,由于對方多名功勳老将賽前退役,勝利的成色似乎弱了那麼一點。

至于其他隊伍的考察,就隻能靠“臨時抱佛腳”了。比如對強敵南韓隊,隻能在對方比賽時去場邊觀摩。這種“大家互相都不了解”的比賽一場場打完,中國姑娘們把金牌挂在了胸前,第一次登頂亞洲之巅。

痛苦與榮耀并存

在球隊的日子,姚志源和方鳳娣其實都挺“痛苦”。

在那個選材大多依賴教練憑眼光看一看的年代,方鳳娣“純粹因為個子高”,被一眼相中。“我訓練認真刻苦,但身體素質差,跑不動,跳不起,耐力又不好,打球真的非常累。”

更何況,不夠科學完善的訓練及康複體系又加重了這份辛苦。

那時主力陣容不怎麼輪換,總是五個人從頭打到尾。方鳳娣的隊友裡,堅持到三十歲以上的鳳毛麟角。她自己也落下一身傷。1976年去日本打熱身賽時,方鳳娣與隊友配合失誤,同伴一屁股坐在自己的膝關節上,“咔嚓”一聲,一宿沒睡着。

幾乎沒有康複措施,膏藥、針灸和推拿,是那時最常見的治療手段。方鳳娣“自己想辦法弄了一下”,堅持打完了亞錦賽。直到2009年她去醫院做關節鏡檢查,才知道33年前的老傷是半月闆撕裂。

姚志源的情況也沒好多少。“練了大概四年,一個膝關節壞了,再過兩年,另一個也壞了。”

“一般的傷,拍個片子都很難,别說開刀了。”他回憶,“受個傷骨個折,就和退役差不多了。”

堅持到1979年,帶着渾身傷病,他們接連告别了賽場。4年後,女籃姑娘們站上了世錦賽領獎台,轉年又拿了洛杉矶奧運會銅牌。方鳳娣對這些榮耀如數家珍,看籃球賽,總有份特别的情感在心中湧動。

“籃球是我家庭的傳承”

退役後姚志源還會打打球,沒有了成績的壓力,覺得“蠻開心”。更開心的是1980年秋天,姚明出生了。

彼時,姚志源正代表上海勞工隊打九城市籃球賽。當天剛好是決賽,球隊的車在醫院外候着,比賽7點半開始,7點鐘兒子出生,姚志源這才急匆匆跳上車趕去球場,一舉拿下冠軍。

起初他們并不想讓姚明打籃球——專訪前籃球運動員姚志源、方鳳娣

資料:2010年12月31日,姚明母親方鳳娣抱着孫女在看台上。新華社發(宋穹攝)

4歲有第一個籃球,14歲進入上海青年隊,16歲背上父親的号碼,姚明曾說:“籃球是我家庭的傳承。”

盡管這份傳承,并不是姚志源夫婦的初衷。

深知運動員個中辛苦,他們其實不太願意讓姚明重走這條路。比起打球,更希望兒子“做個好人”。“打不出來不要緊,打出來也隻不過是人生的一段,但做人是一輩子的。”

姚明在NBA那會兒,被記者追着問感受,方鳳娣總說“沒覺得怎麼,打球應該努力,我們都這麼過來的”。可是到後來,看着兒子接手俱樂部、做慈善,七七八八很多事情,還去上海交大念了書,“真的蠻欣慰”。

籃球是“姚之家”永恒的話題。以前夫婦倆說得多一點,讨論技戰術,把經曆過的經驗和教訓告訴兒子。現在則聽得多說得少,“覺得有點跟不上了”。

姚明在不斷學習,時代更是大踏步前進。“現在從運動裝備、運動場地,到醫療保障、後勤保障、教練團隊,都非常齊全。”方鳳娣深有體會。

“以前隊裡頂多配兩名教練一個領隊,現在看比賽,坐在下面的十幾個人,怎麼比打球的還多?”姚志源笑着說。

一切都在變,但有些情感如舊。

每次電視上播放籃球,老兩口一定會看。談及某一場精彩的比賽,方鳳娣仍會激動得抱緊雙臂,“一說起雞皮疙瘩了”。

曾經的艱難歲月早已化為雲淡風輕,風風雨雨籃球路上,他們身後湧現出更多逐夢者的身影。

偶爾,夫婦倆會去姚基金希望國小籃球季活動現場,指導孩子們打打球。中國籃球的火苗,中國體育人對國家的熱血忠誠、對夢想的執着堅守,從姚志源夫婦到姚明到千千萬萬青春少年,生生不息,星火傳承。

文字編輯:樹文

新媒體編輯:盧星吉

簽發:彭東

版權歸新華社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