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可謂是中國曆史上十分精彩的一個時期,在這個時期中出現了許多有名的人物,這些人物有的是老謀深算的謀士,有的是擁有一身武藝的武将。這些人物都有着自己的陣營,并且與其他陣營的人物勾心鬥角步步為營,最終在亂世中赢得一方水土。

《三國演義》中所描寫的很多故事和精彩的場面哪怕到了今日也依舊可以令人心潮澎湃。都說“亂世出英雄”的确如此,三國時期産生了一大批英雄好漢,這些好漢中以劉備、曹操、諸葛亮為例。而說起曹操,首先想起的都是他政治家、軍事家的一面,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文學家的一面。
曹操可以說是三國時期的一代枭雄,也是其中頗具豪邁英雄氣概的一位人物。曹操是很有着壯志抱負的,而這樣的壯志在曹操的文學作品中我們不難發現,例如“老骥伏枥,志在千裡”便是曹操帶有雄心壯志以及老了之後無可奈何的心情。
曹操身上所具有的文人氣概也使得他的人物形象更加豐富充實。但是其實我們都知道曹操也是一位十分愛才的人,說到這就不由得令人好奇,為什麼當時曹操早年就瞧不上諸葛亮呢?為何就這樣放任他去輔佐自己的對手劉備呢?如果當時三顧茅廬的不是劉備而是曹操天下的形勢會不會發生改變呢?
關于他們三人之間的故事我們最為熟悉的便是當時劉備三顧茅廬才請了諸葛亮出山。因為當時的諸葛亮其實本不想出山,但是在劉備的再三請求之下用誠意感動了諸葛亮,才最終出山。
而當時的曹操的确是一位十分愛惜人才的人,隻要有人來投奔他不管他當時在做什麼都會出來迎接,可以說是愛才如命。甚至當時對于關羽,曹操也是十分賞識,即便關羽不願意和他一夥他也沒有殺掉關羽。但是曹操愛才以外還有一個性格特征那就是十分的多疑。
雖然面對前來投奔的人曹操是敞開懷抱歡迎他們,但是他也會制造一些事情對他們進行一些考驗看是否是衷心投靠。而曹操沒有前去招募諸葛亮的最為關鍵的原因便是諸葛亮太聰明了,曹操沒有足夠的自信能夠讓諸葛亮成為自己的心腹,甚至還害怕諸葛亮會對自己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并且還有一個原因便是當時曹操的身邊已經有了許多有名的謀士,郭嘉、程昱、賈栩、荀彧、荀攸五大謀士都很厲害,特别是郭嘉等許多人都認為他們的才華是不輸諸葛亮的。既然如此曹操也就不必大費周章去招募一個自己不太放心的軍師了。而其實,這也是曹操的聰明之處,雖然自己愛惜才人,但又生性多疑,是以“疑人不用”恰好平衡了他的短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