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莉莉·瑪蓮》,西德,法斯賓德導演,1981年

曾經在雄偉的兵營的大門旁,

我和她雙雙站在一個天窗邊。

當時我們腼腆地互相說再見,

現在卻已隻剩那個天窗依舊。

最愛的,莉莉瑪蓮,

最愛的,莉莉瑪蓮。

各處都能看見我們倆的身影,

我們倆的歌聲似乎依舊飄蕩。

但何時所有的人才會再看見,

我們又能相會在那個天窗邊?

最愛的,莉莉瑪蓮!

在門外崗哨邊你吹起了口哨,

我跑到三天不見你的天窗邊。

雖然我們隻能互相揮手再見,

可我堅信和你的愛将會永遠。

隻和你,莉莉瑪蓮,

隻和你,莉莉瑪蓮。

你那熟悉而輕柔的步履聲聲,

我幾乎白天晚上都渴望聽到。

現在我卻偶然知道要上前線,

上帝才知能否再站在天窗邊。

無論在地球上哪個寂靜角落,我都希望夢中擁有你愛的唇。

當霧色早已将一切淡淡籠罩,我依舊還靜靜站立在天窗邊……

隻和你,莉莉瑪蓮!

《年輕哨兵之歌》

上面這個是本世紀30年代有一首很著名的德國歌曲《莉莉.瑪蓮》的歌詞,據說這首歌在全世界有十四個語言的44個版本。歌詞作者是一次大戰的一個德國士兵Hans Leip,剛離開了莉莉的懷抱站在崗哨上,遠遠的燈火下走來了美麗的女護士瑪蓮向年輕的士兵親切地招呼。年輕的哨兵久久回味着動人的情景,于是誕生了這首歌的歌詞。1938年,作曲家Norbert Schultze将歌詞譜曲并交給Lale Andersen演唱。但是并沒有得到反響,演唱者自己并不喜歡,而更不喜歡這首歌的是德國的宣傳部長戈倍爾,帝國的歌曲是英勇的昂揚向上的,而不是這種充滿厭戰情緒的靡靡之音。歌曲被禁止了。

但是在遠離帝國的歐洲戰場,歌曲卻有了新的生機。德國部隊占領了南斯拉夫,并且在貝爾格萊德建立了對部隊宣傳的廣播電台。電台播音員播出了這首歌曲,受到了士兵的歡迎,也得到了北非戰場的指揮官隆美爾的喜歡。在隆美爾的建議下,這首歌曲成為每天廣播的結束曲。帝國的禁令終于讓位于帝國士兵的利益。收聽廣播的還有盟軍部隊,特别是那些英國大兵,經常在駐地的酒吧醉醺醺地唱着這首《LILI MARLEEN》。不久,英文版本的《莉莉瑪蓮》出籠。搞笑的事情也就在這個時候發生了:盟軍和德軍都将這首歌曲作為反戰歌曲向對方廣播。漸漸歌曲流傳開去,幾乎各個盟國都有了自己國家的語言版本。

其實我最早聽到此歌是在80年代的電影院裡,英國拍的戰争娛樂片《逃往雅典娜》裡面,就有勞軍戲班子在德軍占領希臘的部隊裡唱的場面,還夾雜了脫衣舞,這是中國大陸電影院裡最早的脫衣舞熏陶。法斯賓德拍本片,我相信歌曲隻是一個幌子,它的意圖是寫戰争中的女性,一個離開男人的女性的生存能力能強到什麼程度,以此,和前面的《瑪麗·布朗的婚姻》裡始終無法從男性社會裡脫身的女性主體形成一個對比。

《莉莉·瑪蓮》,西德,法斯賓德導演,1981年

說說本片的故事吧——1938年的瑞士,猶太作曲家羅伯特與德國歌女維莉正在熱戀中。羅伯特的父親上司着一個幫助猶太人逃出德國的地下組織,他對兒子的德國女友很是擔心,于是利用兩人到德國去的機會,把維莉留在了德國。維莉無奈之下隻能到酒吧賣唱,誰知一曲《莉莉瑪蓮》竟在德軍将士中大受歡迎,維莉在德軍高官甚至希特勒的支援下一舉成名,進入了德國上流社會。羅伯特知道了父親的行為,冒着危險再次來到德國,卻見到已經成了紅星的維莉。羅伯特在回去的途中,被暗中監視維莉的特務抓獲,查出了他的真實身份。但羅伯特卻誤以為是維莉出賣了他。羅伯特的父親托維莉搞到集中營屠殺戰俘的膠卷,以換取羅伯特的生命。羅伯特獲救了,維莉卻是以進了集中營。羅伯特得知真相,多方努力,而德軍将士也對唱出《莉莉瑪蓮》的維莉懷念不已,維莉終于再次登上舞台。戰争結束,維莉趕到瑞士尋找羅伯特,卻看到羅伯特已經成了很有成就的作曲家和指揮家,并且已經結婚。維莉竭力克制失望,傷心而決然地離去。

《莉莉·瑪蓮》,西德,法斯賓德導演,1981年
《莉莉·瑪蓮》,西德,法斯賓德導演,1981年

透過這個故事的表象,我看到的是一個女性如何自立的故事,盡管身處亂世,這個多少有點憨厚的女子,被算計被抛棄被利用,被男性社會(即使他們正在交戰)不斷地施壓,但她仍舊如同女神一般毫發無傷,隻有戰後在瑞士,羅伯特剛剛指揮完一場馬勒的《複活》交響樂,她去背景,原以為破鏡重圓了,卻看到了羅伯特和妻子的親熱,于是她反身離去,那種毫不遲疑,真是令人激賞——法斯賓德終于唱出了對于德國女性自強自尊讴歌的最強音。但是作為電影,我不得不說它給我的撞擊要遠遠弱于《瑪麗·布朗的婚姻》。

一宿,《莉莉瑪蓮》的調子一直在耳邊回蕩,無論如何趕不走,呵呵。順便提一下法斯賓德的禦用演員漢娜許古拉,她曾經在法的9個電影裡任主角,甚至有改動劇本的權力,她和法的關系是一種相當奇特的關系。

《莉莉·瑪蓮》,西德,法斯賓德導演,198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