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銀川11月1日電(記者馬麗娟)近日,甯夏一名5歲女童不幸遭遇車禍離世,卻為5名患者留下“生命的禮物”,一場疫情下的“生命接力”上演。
10月29日上午8點,甯夏回族自治區人民醫院醫護人員對着手術台上的小玉(化名)深深地鞠躬後,開始了器官摘取手術。她是甯夏目前年齡最小的器官捐獻者,将捐獻出肝髒、一對腎髒和一對眼角膜。

↑甯夏回族自治區人民醫院醫護人員在手術前進行緬懷儀式。
10月23日,小玉在戶外玩耍時不慎被車撞傷,被送往甯夏回族自治區人民醫院急診科,當即被收入ICU。因傷情嚴重,搶救無效,10月26日,小玉被判定為腦死亡狀态。
小玉家屬從醫護人員處獲知人體器官捐獻相關政策和知識後,強忍悲痛,決定将孩子器官捐獻給有需要的人。小玉生前和爺爺奶奶生活的時間最長,她的爺爺哽咽着說,小玉很孝順,他們幹活回來累了,小玉會為他們倒水喝,還會端來熱水給他洗腳,懂事得讓他心疼,“娃娃既然已經保不住了,如果能救别人的命,也能把她的愛心傳遞下去。”
由于甯夏2015年才啟動公民去世後人體器官捐獻工作,至今完成器官捐獻案例較少,醫療機構缺少相關經驗。同時,目前甯夏疫情形勢嚴峻,區外專家團隊無法到達現場協助,經協調後甯夏回族自治區人民醫院與區外專家遠端會診,聯手完成了手術。
按照“中國人體器官配置設定與共享系統”配置設定,小玉的肝髒和一對腎髒被配置設定至天津、鄭州和武漢3市的3個等待移植的孩子。救人不容等待,甯夏衛健委協調機場及民航相關部門,克服疫情防控重重困難,開辟綠色通道,為焦急等待中的患者送去生的希望。
↑醫護人員轉運器官中。
“一路上都暢通無阻。”甯夏回族自治區人民醫院對接器官捐獻工作的王楠負責将器官轉運至天津,29日上午11點30分,他帶着裝有器官的恒溫箱離開醫院,趕中午1點的航班,“機場專門建了微信保障群,全程有從業人員引路,走專門的值機台和通道,飛機上還預留了一排3個座位,友善放置恒溫箱。”
下午3點飛機一落地,當地醫院器官移植中心的從業人員已在等待,下午5點就進行了肝髒移植手術。當天,鄭州和武漢也傳來好消息,小玉的雙腎成功移植到了兩名患者體内。3個年幼的生命得以挽救。近日,甯夏回族自治區人民醫院眼科醫院将進行角膜移植手術,有2名患者将重見光明。
“目前我國器官捐獻數量雖然在增加,還遠遠無法滿足臨床需求,很多患者命懸一線,器官移植是唯一的希望。”甯夏紅十字會器官捐獻協調員趙虎說,近兩年甯夏登記器官捐獻的志願者越來越多,已超過1.8萬人。
據了解,小玉的骨灰将被安葬在甯夏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紀念園,她的名字将被刻在捐獻者紀念碑上,供人們緬懷。
來源: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