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時候,85歲的作家王蒙獲得“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号。

王蒙一生,著作等身。
作品《青春萬歲》《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活動變人形》《這邊風景》等,都是中國當代文學的代表作。著作被譯成二十多種文字在各國出版。此外,他還發掘培養了一大批優秀青年作家,為中國當代文學繁榮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王蒙一生,經曆坎坷。
王蒙,男,1934年10月15日生于北京。
中國當代作家、學者,文化部原部長、中國作家協會名譽主席。
1934年中央紅軍開始長征,王蒙出生。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悄然從瑞金出發,開始了長征。也正是這個月的15日,王蒙出生在北京沙灘上。
當時他的父親在北京大學讀書,母親也在北京上大學。王蒙的老家,是河北南皮,是以,王蒙跟晚清名臣、洋務派的領袖人物張之洞是同鄉。
王蒙國中時參加北京市中學生講演比賽,獲得第三名。
1956年,王蒙又在《人民文學》上發表了小說《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這篇小說從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林震的角度,較早反映了社會主義制度下的人民内部沖突、揭露官僚主義。小說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了很大的争議,有批判的,有贊成的。
1958年5月,王蒙被劃為右派。
1963年,王蒙賣掉北京的家具,帶着一個三歲一個五歲的孩子,遠赴新疆。他先在烏魯木齊任雜志社編輯,後在伊犁巴彥岱紅旗人民公社第二大隊任副大隊長。他在新疆一待就是16年,正式調回北京時,已經是風雨動蕩後的1979年。
1979年,王蒙“右派”問題獲得徹底改正。
1986年6月到1989年9月,任原文化部部長。
王蒙的文化部長工作證。
王蒙不再擔任文化部部長之後,專心寫作。《戀愛的季節》《尴尬風流》《我的人生哲學》《青狐》《半生多事》《大塊文章》《九命七羊》……進入21世紀之後,王蒙不但寫小說,還轉向對傳統文化的研究與解讀。
王蒙在中國當代文壇有着崇高的地位和巨大的影響力。
很大的程度上是因為王蒙首先是一個思想者,也是一個時代的思想者。作為一個作家、一個學者,王蒙更多的不是用筆在寫作,而是用心在寫作、用思想在寫作,其思想的廣博性、深邃性、穿透性、超越性,在當代作家中并不多見。大到世界、曆史、國家、民族,小到個人的處世哲學、交往原則、價值觀念、心态健康等,王蒙都有獨到而深刻的領悟和認識。
王蒙老先生一直是我比較欽佩和羨慕的,可以說他是活着的傳奇,19歲的時候他就走向了創作道路,第一部作品《青春歲月》發表後便大受歡迎,好評不斷,而王蒙卻謙虛地說那時候太單純,現在看來那部作品還有很多瑕疵。
王蒙告訴你:别将就自己,别去讨好别人!
人生沒有你想象中的時間充裕,自己的時間一定要為自己而活!
在王蒙的家裡,挂了兩位女性的照片,有與新婚妻子單三娅的合照,也有去世的王蒙亡妻崔瑞芳的照片。
王蒙先生不僅文章寫得好,他的愛情故事同樣驚天動地。
王蒙與前妻崔瑞芳。
崔瑞芳是王蒙的第一任妻子。
王蒙和崔瑞芳早年一見鐘情,他18歲,她19歲,兩個青春年少的人相遇的幸福,在新書《王蒙八十自述》中有了細膩的呈現。
1957年1月28日,王蒙與崔瑞芳結婚了。這段婚姻他們相守了55年。人們常說花為媒,可他倆,是因為王蒙的小說結緣。王蒙寫的小說《春節》,讓他兩人再也無法分開。
王蒙與崔瑞芳結婚不久,就到門頭溝的後桑峪村去勞動,當時已經身懷六甲的瑞芳,坐着火車将王蒙送到了門頭溝的雁翅火車站。
他們的生活從一開始,就遭遇了外部的困境。可他們卻情比心堅,一起共同迎接生活的暴風雨,并肩作戰。
1963年王蒙“自我放遂”到新彊,整整沉淪了16年。而崔瑞芳卻帶着孩子,追随到烏魯木齊,再追随到伊犁。
生活很苦,但他們在艱苦後面發現了生活的欣歡,他們給伊梨出生的小女兒起名“伊歡”。
1976年6月,他們回到了北京。
當他和瑞芳漫步在華燈初上的北京街頭時,“幸福得如同王子。”
王蒙伏案創作,瑞芳就在身後忙着兒女的學業、家庭的瑣事。他們一起經曆風雨,一起戰勝困難。互相信任與深深的愛,讓他們走過錫婚、瓷婚、珍珠婚、紅寶石婚,也走過了金婚。
直到2012年3月的一天,崔瑞芳因病去世,抛下了王蒙。
當面對妻子的離去時,王蒙說:“恰恰是我從很年輕時就和瑞芳在一起,造成了我的一種脆弱,她走後我過得是很孤獨的生活。”
攜手近60年,王蒙對妻子深深地依戀。
在妻子逝去的歲月裡,王蒙深陷思念之中,不能自拔。
在悲痛中,他寫下悼亡詩《贈愛妻》:“此身此世此心中,瑞草芳菲煦煦風”。
妻子亡故,王蒙痛徹心扉,十分惋惜和妻子共度的時光,本以為自己将要孤苦餘生。
誰知轉眼遇見比自己小20歲的記者單三亞,并毫不避諱地直言:我對她一見鐘情!
王蒙再一次一見鐘情,單三娅像月光一樣,驅散了他心頭的陰霾。
據悉,王蒙和崔瑞芳早年一見鐘情,那時他18歲,她19歲,他對前妻幾十年如一日的深愛。巧的是,和第二任妻子也是一見鐘情,王蒙稱單三娅“是我的安慰,是我的生機的複活”。
王蒙的生活陷入一片灰暗的時候,在朋友的關心下,他遇到了《光明日報》資深記者單三娅。
“高齡喪偶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而且高齡又很難找到另一半,人的狀況都太不一樣,每個人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生活方式。”但王蒙沒有讓悲哀的生活一直繼續,他決定和單三娅結婚,重新過“活人的生活”。
對于自己堅決邁出再婚這一步,王蒙沒有忘記小小總結一把,“我有一個特殊的感覺,我這一輩子小事猶豫、掂量,愛推敲,甚至會自相沖突,但是恰恰大的事情,我是憑直覺,敢于做出決定。”
花開永遠不晚,愛情永遠存在。
王蒙回答窦文濤時直言不諱:“我跟單三娅女士見面的第一分鐘我就覺得就是她,有一種被秒殺的這種一見鐘情。”
兩人相識15天,便結了婚,當時王蒙80歲,單三娅60歲。
80歲的王蒙再婚,新婚妻子是《光明日報》的資深記者單三娅,年近六旬。
王蒙心裡荒蕪的花園,又開滿了鮮花。在《明年我将衰老》一文中,他曾寫道:
“我必須承認,瑞芳給了我太多的溫暖與支撐,我習慣了,我隻會,我也必須愛一個女人,守着一個女人,永遠通連着一個這樣的人。我完全沒有可能獨自生活下去。三娅的到來是我的救助, 不可能有更理想的結局了……我永遠紀念着過往的60年、65年、80年,我期待着仍然奮鬥着未來……我要說的是生活萬歲,青春萬歲,愛情萬歲。”
王蒙晚年再娶妻這事,很多人表示不能接受。
人們紛紛指責王蒙沒有盡到丈夫的責任。然而在我看來這顯然是不成立的,按照電視劇的套路,丈夫如果真的愛妻子就要在其去世後守身如玉,一個人守護愛情。
但這隻是幻想,不是現實,人都是自由的,為什麼非要為了滿足群衆口中的那種“愛情觀”就要一個人度過餘生?想必王蒙身為公衆人物早就看透了這些,他是自由的,他有權利在晚年再找一個人好好相愛,站在我個人角度是支援的。
而反觀王蒙一生,他從沒有對不起前妻,反而在最困難時相濡以沫。
王蒙與第二任妻子也是一見鐘情。
王蒙稱單三娅“是我的安慰,是我的生機的複活”。
與王蒙相差50歲的“小文友”張悅然忍不住說自己“羨慕嫉妒”。
作家謝有順跟王蒙開玩笑,稱他是“碩果僅存的、沒有绯聞的作家”。王蒙笑納這個評價:“以前有女作家說過,一個寫小說的,要是連绯聞都沒有,哪配寫小說?“
後來有人說,王蒙沒有绯聞,他不需要绯聞,他已經把全世界最好的女人娶到家了。
結婚以後的王蒙越活越年輕,不過他也并沒有忘記曾經的妻子,在王蒙的家裡,一共有兩張照片,分别是發妻和現在的妻子。
86歲的王蒙近況。
如今86歲的王蒙依然神采奕奕,筆耕不辍精力旺盛,堅持遊泳、寫作、追劇,還保持着6塊腹肌。
王蒙說:我不追星,我追海!不追星,我追的是你眼裡的一整條銀河!
1953年,19歲的王蒙寫下了自己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青春萬歲》,他在序詩當中寫道:“所有的日子都來吧,讓我編織你們,用青春的金線和幸福的璎珞編織你們。”
而今,已經86歲高齡的他依然筆耕不辍書寫青春,書寫愛情,書寫人生。
86歲的王蒙先生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創作力,問他如何保持着創作的激情和靈感,王蒙先生公布了自己的“秘笈”:“一個是熱愛,一個是興趣,一個是活力。”簡而言之,一切經曆都不糟踐,一切思緒都被反刍,一切逝水都留下自己的波紋與镌刻,這是造化,有那麼多可寫的,不寫出來,豈不是白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