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名門之後的諸多煩惱,我們“尋常人家”想象不到家名越大,背負越多子承父業,平凡也是罪要做好挨罵的準備

前些日子是魯迅的140周年誕辰,他的長孫周令飛火了。

名門之後的諸多煩惱,我們“尋常人家”想象不到家名越大,背負越多子承父業,平凡也是罪要做好挨罵的準備

(圖檔來自《新京報》)

看這五官和那撇小胡子,都挺有文豪的神韻。而讓周先生成為公衆焦點的,則是面對媒體的那番意味深長坦言。

魯迅的孫子不好當~

這是句實話。

何止是魯迅的孫子,但凡是名門之後,在先輩的光環的照射下,都難免有點陰影。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9">家名越大,背負越多</h1>

周令飛從小就讓“魯迅孫子”這稱呼煩得夠嗆,16歲那年本打算報名參軍、到部隊“躲個清靜”,但計劃還是落空了。

既然能被主席稱為“現代中國的聖人”,魯迅的事迹自然被子弟兵們所熟知。

Lu Xun did not become a surgeon; instead, he used his pen as a scalpel. His words were a bitter but effective medicine to treat the spirit and soul of the Chinese people

他沒有成為一位醫生,卻用他的筆做手術刀、用他的字做苦口良藥,醫治了中國人的精神與靈魂。

——《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基礎級)

棄醫從文的魯迅

于是,沿着魯迅的生活軌迹,周令飛的軍營生活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龍生龍,鳳生鳳,魯迅的孫子會治病。

魯迅在日本學過醫,他孫子的手也肯定不笨,你到衛生所給人看個病好了~

龍生龍,鳳生鳳,魯迅的孫子筆杆硬。

既然是魯迅的孫子,那你文筆肯定沒挑,當個通訊兵,搞搞宣傳也不錯~

周令飛心裡憋屈,兵當了沒幾年,就申請退伍了。

魯迅的孫子不好當,兒子更不會好到哪兒去,爺倆一個賽一個苦。

周海嬰先生回憶,他身為魯迅的獨子,活得可謂“如履薄冰”。

名門之後的諸多煩惱,我們“尋常人家”想象不到家名越大,背負越多子承父業,平凡也是罪要做好挨罵的準備

大學期間,别的同學出去“浪”,跳個交誼舞、玩個橋牌啥的,他隻能“暗中觀察”——還不能去正大光明地圍觀,以免讓人家戳脊梁骨:“魯迅的兒子不好好讀書,隻知道打牌跳舞”。

就業方向上,周海嬰很明智地投身科研,一心研究無線電,和父親叱咤風雲過的文壇保持“安全距離”。

一來,自己遺傳了父親的巧手,打小就愛鼓搗點小物件,父母也支援,不如幹脆興趣和事業合二為一,搞技術好了。

二來,如果和文字打交道,這輩子可能都要和父親捆綁在一起;做個文學星二代,雖無生計之虞,亦無出頭之日。

和周海嬰先生經曆相似的,還有個叫“錢三強”的老爺子。

名門之後的諸多煩惱,我們“尋常人家”想象不到家名越大,背負越多子承父業,平凡也是罪要做好挨罵的準備

他爸爸是魯迅的同窗、民國時期的文壇巨匠錢玄同;錢三強沒有吃父親的老本,也搞起了科研道路,最後成了中國原子能領域的先驅。

名門之後的諸多煩惱,我們“尋常人家”想象不到家名越大,背負越多子承父業,平凡也是罪要做好挨罵的準備

事實證明,周、錢這兩位“另起爐竈”的老先生,都是明白人。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26">子承父業,平凡也是罪</h1>

先人珠玉在前,後人哪怕表現平庸而穩定,也是一種罪過。

劉備的“傻兒子”劉禅劉阿鬥是個扶不起來的窩囊廢?說實在話,這麼罵确實有點離譜了。

諸葛亮,這麼一位宅家裡能把天下大勢看得通透的能人,對少年阿鬥的評價就不差:

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當然,馬谡的例子告訴我們,諸葛亮也有看走眼的時候,但阿鬥還是配得上這句恭維的,因為誇他的并不是諸丞相一個人。

“中國好孫子”、寫《陳情表》訴說祖母恩情的西晉大臣李密,也對阿鬥有不差的評價:

安樂公(阿鬥)可次齊桓。

意思就是,阿鬥的能耐隻比齊桓公差一丢丢。

這麼吹可能有點過了,但側面說明,阿鬥的智力八成沒有後世評價得那麼不堪。

諸葛亮、蔣琬、費祎這些“大神”健在的那會兒,阿鬥都能任賢用能,保蜀地一方平安;到了晚年、腦子跟不上了,才出現各種拉胯,讓本來就強盛的魏國鑽了空子。

阿鬥如果生在治世,可以當個合格的守成之君;在亂世,就差點意思。

有了“亡國之君”的惡名,再加上爸爸劉備是個世所罕見的“人精”,對比之下,平凡無奇的阿鬥就顯得格外地愚蠢和昏聩。

其實,劉備、諸葛亮君臣也算同病相憐:他們的繼承人都比老爹差一大截,都是普通人。

諸葛亮的親生長子諸葛瞻,能力照樣不怎麼突出,别看一輩子兢兢業業,死活達不到父親的高度。

隻是,諸葛瞻和兒子諸葛尚在蜀漢崩壞之際壯烈殉國,最終成全了諸葛家“忠烈”的美名,讓大家忽視了他天資上的平庸。

同為名家之子,東晉人王獻之的命顯然比諸葛瞻要好不少。

他和父親王羲之都寫得一筆好字,被稱做“二王”。不過王獻之和老爹的比肩之路,還是很坎坷的。

比如,老爹王羲之在書法上有着異乎常人的靈性:就算兒子王獻之腦洞再大,也不會從大鵝身上看出啥寫字的門道。

When he got stuck in his practice of calligraphy by the ink pool, he would walk to the goose pool, thingking about how to improve his calligraphy through observibng the geese's movements.

在墨池練字遇到瓶頸時,王羲之就會走到養鵝的的池子邊,通過觀察鵝的姿态,體悟書法用筆。

——《用英語講中國故事》(熟練級)

靈性不夠,苦練來湊。王獻之隻好集中練習基本功。據傳說,他在出師之前,寫字涮筆足足用完了家裡的十八缸水。

志趣也好,事業也罷,沒有傳承還則罷了,而一旦拿下了接力棒,人生就仿佛上了個發條:前人的榮光就在前方,可勁兒地去追吧,至死方休。

可即便如此,名門之後,還有許多靠努力也無法抵消的煩惱。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32">要做好挨罵的準備</h1>

嶽鐘琪是一個典型的将門虎子,一路連打帶忽悠、火花帶閃電,高效地收拾了西域的叛軍,戰功彪炳,深得皇帝信任。

值得一提的是,按輩分,嶽鐘琪還是嶽飛的二十一世孫,老祖宗精忠報國的故事無人不知。

Yue Fei stripped to the waist and going down on one knee, with his back to her.

嶽飛解開上衣,單膝跪地背對母親。

His mother, laying eyes on her son's naked back, suddenly could not bring herself to do it. So she asked him, "Son, you know this will hurt a lot. Do you fear the pain?"

嶽母看到自己兒子凸出的脊梁,心中頓時又有些不忍,便問他:“兒子,這針刺上去可是很疼的,你怕嗎?”

His mind firm as a rock, Yue Fei answered, "I shall look death in the eye, much less this! Do it, Mother. What kind of a soldier would your son make if he could not bear the pain of a needle?"

嶽飛心中的志向堅定,回答道:“大丈夫連死都不怕,又怎會害怕這針呢?如果連這點疼都忍不了,又怎麼去前線殺敵!請母親刺字!”

Relieved by her son's resolve, she set to work.

嶽母聽完心中欣慰,開始刺字。

The tatoo done, the Chinese characters, "serving the country with supreme loyalty", were inscribed forever not only opon Yue Fei's back but even more so in his heart.

嶽母刺完了,而“精忠報國”這四個字也永遠留在了嶽飛的背上,更永遠留在了他的心中。

精忠報國

有功勳有能力,不辱祖命家門,按道理,應該沒什麼人說不是了吧。

不,嶽鐘琪他照樣挨“diss”。

原因就在于,他是個清朝的官。

而建立清朝的滿族,和嶽飛及南宋的死對頭——金人,同屬女真一族。

就這樣,民間的“皇漢”圈裡,便有了嶽鐘琪“失身從敵、認賊作父”的罪名;而且戰功越大,罵聲越大......

按這個邏輯講,虎門銷煙的林則徐、甲午殉國的鄧世昌,也都是漢奸了......

有時,噴子的“想象力”實在讓人猝不及防,名門之後實在難做。

嶽家後人尚且如此,秦家人的處境就更慘了。

乾隆時代的狀元秦大士,雖為大清官秦梓的後人,也因為祖先的弟弟是秦桧,受到各種嘲諷:上到皇帝,下到同僚,都沒事兒愛拿這個梗打趣一下他。

秦桧的養子的後人秦钜,則因為先祖的“光輝事迹”而背了半生的罵名;最終,他決定與國土共存亡,用血洗掉了前輩留下的的負資産。

名門之後不好當,大家的心裡或許都住着一個“趙太爺”,生怕哪天出了差池,讓他老人家蹦出來責問:“你也配姓趙?!”

而也正是這種來自家族的自豪感或者悔悟,讓中國湧現了諸多名家輩出的名門望族,寫出了精彩絕倫的中國故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