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涼風習習,綠葉漸紅。在武定縣貓街鎮三家村委會的百畝有機農業基地裡,漫山遍野的冬青已經成熟,在藍天麗日下随風掀起陣陣紅浪。
“這是昨天剛收過的,等再修剪一遍後,就又長出來了。”冬青種植大戶李景祥帶着筆者行走在基地的小路上,他指着路邊一片北美冬青地說。隻見冬青樹根上還留着剛被割過的痕迹,而旁邊那片地還沒收割,飽滿的紅色冬青在陽光照耀下透出金光。
筆者走進一戶人家,主人胡應昌剛幹完農活,正在院中休息。他指着身旁一大堆冬青說:“這是今天早上剛收割的,大約有2噸。前兩天還收割了20多噸。今年3畝冬青就賣得20多萬元。”
冬青為常綠喬木,果實橢圓形或近球形,成熟時深紅色。廣泛分布于亞洲、歐洲、非洲北部、北美洲與南美洲。種子及樹皮可供藥用,也可采取老樁或抑生長措施,使其矮化,用于制作盆景。該樹為國家重點保護植物。
“這裡的海拔和山地土質特别适合種植冬青。種出的冬青,氮磷和理化名額好于其他地方,是以我就來這裡種植了330畝北美冬青,還種植了高山杜鵑27萬盆。”李景祥介紹說。
脫貧摘帽後,因地制宜發展綠色農業成為武定縣群衆發展産業的重點,而種植冬青等經濟作物正是發展綠色農業之舉。
由于市場好、價格高,三家村村民在林下種植經濟作物的積極性越來越高。“以前村民隻是種點玉米和自己吃的蔬菜,許多土地就撂荒了。現在糧食作物和油菜等經濟作物輪作,高效利用,土地不撂荒,還改良了土壤結構,增加了農民收入。”三家村黨總支書記對筆者說。
走生态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才能確定産業發展和鄉村振興可持續。綠色種植不僅為市場提供了健康的産品,還保護了生态環境。三家村的村民都說:“我們村開始有機種植後,明顯感覺鳥變得多了、山更青了、水更綠了。而且這裡還是貓街鎮飲用水保護地,不使用農藥保證了水庫的水質。”(通訊員 楊繼淵 葉宏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