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董翔 管鵬飛
位于南京城北的三汊河口,汩汩秦淮河在此彙入長江。入江口處就是2009年易地建立的渡江勝利紀念館。
主廣場上,一組高聳的“千帆競渡”群雕格外醒目:49根紅色柱體排列組合成船帆和桅杆的造型,最高49.423米。通向展館的木質棧橋名為“勝利之橋”,從橋頭行至展館大門,同樣也是49.423米。所有數字,都共同指向那個特殊的日子——1949年4月23日。
用小船劃出來的勝利
紀念館廣場上的保護棚内,96歲的“京電号”小火輪靜靜泊在裡面,它最初是由上海沈寶記船廠建造,後因在渡江戰役中的突出貢獻而被譽為“渡江第一船”。曆時一年多的修複,于今年初通過江蘇省文物局驗收,将在本月再次與市民遊客見面。
斑駁的船舷、開裂的舷窗,一下子把人們拉回到72年前那場蕩氣回腸的決定性戰役中。
1949年2月,三大戰役結束,東北全境、華北大部和長江中下遊以北地區全部解放,人民解放軍120萬軍隊在西起江西湖口、東至江蘇江陰的長江千裡北岸集結。
4月22日,被稱為“江北橋頭堡”的江浦、浦鎮、浦口縣城解放,南岸的南京城門戶大開。國民黨先前“封江”時破壞了北岸所有船隻,千百年來阻擋無數兵家的長江天塹,橫亘在解放軍面前。
關鍵時刻,3個月前發生在淮海戰場的情景再一次上演。沿江百姓們拉出藏在蘆葦蕩中的各式船隻,小到隻能坐3到5人,大到能裝下百餘人,還有船工臨時發明創造,把成捆的木頭紮成木排,甚至自家的門闆都被老百姓捐出來造船。
據後來統計,渡江戰役期間,人民解放軍在各處戰線上共籌集了9400餘艘船隻。習近平總書記去年在參觀位于安徽合肥的渡江戰役紀念館時指出:“渡江戰役的勝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劃出來的。”
渡江前夜,解放軍偵察員偷偷過江來南岸下關電廠“借船”,廠長韓德舉當即決定派出“京電号”。4月23日晚9時許,曾為南京發電立下汗馬功勞的“京電号”調轉船頭,離開國民黨陣地,向着北岸駛去。回來時,它帶來了120名人民解放軍指戰員,這是登上南岸進入南京城的第一批部隊。
渡江戰役期間,“京電号”不停往返于浦口與下關之間,共運送了1400多名解放軍指戰員,鄧小平、陳毅等總前委上司聽說了它的事迹後,也乘坐“京電号”渡過長江。
“南京解放了”
1949年4月23日,路透社釋出這樣一條消息:“國民黨南京及長江全部防線一夜之間如戲劇性崩潰。”此時距離渡江戰役打響,不過3天時間。“沒想到堂堂國民政府的首都,竟然那麼好打。”一位抗戰老兵多年後回憶時說。
國民黨的潰敗是從内向外的。時任金陵大學校長的陳裕光,撕掉了國民政府教育部為他辦理的去台灣的護照和機票。宋美齡緻電金陵女子大學校長吳贻芳一同赴台,被吳贻芳拒絕,她要“靜靜地而又不安地等待着光明的到來”。中央研究院的81名院士裡,最終隻有9人赴台。
相比這些人,29歲的蔡美娴身份普通多了。她是“中央廣播電台”的一名播音員。1949年初,國民黨開始疏散相關公職人員,“中央廣播電台”的從業人員被要求填寫去向志願,大部分人選擇遣散和調往内地電台,隻有6位播音員留在了南京。蔡美娴是其中之一。1948年她從濟南輾轉來南京的路上,和解放軍交叉着走,親眼目睹了這支軍隊同老百姓打成一片,和“雞飛狗跳”的國民黨軍隊形成鮮明對比。解放軍的炮聲離南京城越來越近了,她還勸說擔任傳音科科長的弟弟蔡骧一起留下。
為了南京城順利解放,中共南京地下黨組織一直努力地進行策反工作。3月22日,駐守南京的國民黨第九十七師師長王晏清率部起義。4月23日,國民黨第二艦隊少将司令林遵率艦長9人、艦隊隊長2人、25艘艦艇及全部官兵,在南京燕子矶起義,國民黨失去江防能力。同一天的南京下關獅子山炮台,在地下黨員、台長胡念恭的上司下,在解放軍渡江時一炮未發。
首批登陸南京的部隊直奔總統府,剛到門口,裡面的人就很配合地把大門打開。青天白日旗被扯下,鮮豔的紅旗高高飄揚。第二天上午11點,蔡美娴的聲音通過電波傳遍南京城:“南京廣播電台,各位聽衆,南京在真空了不到24小時以後,今天上午,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進入市區,南京這座被國民黨政府統治了22年的古城,獲得了新生。南京解放了!”
幾天後,鄧小平、陳毅等人走進了總統府。辦公室内,玻璃台面的桌子上擺着台曆,還停留在4月22日,鄧小平開玩笑說:“蔣委員長懸賞緝拿我們多年,今天我們找上門來了。”
解放南京後的一個大勝利
南京解放後,渡江戰役總前委向中央軍委發電報告情況:此次南京破壞不大,房屋一般完好,各機關保護尚好,秩序尚未大亂。對于一座當時近百萬人口的大城市來說,這樣的順利解放實在不易。
表面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湧動。4月22日下午,眼看南京城朝不保夕,國民黨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下令撤退,并要求炸掉港口、火車站、機場、重要倉庫,企圖破壞城市,甚至再早些時候,敵特機構專門從監獄中放出小偷、匪徒3000餘人,為的就是破壞城市秩序,給共産黨留下一個爛攤子。
為應對這一形勢,中共南京市委充分發動起學校、工廠、商店、機關的群衆護廠護校護店,“應變委員會”“維持委員會”“自勵會”“糾察隊”“巡邏隊”,各種名号的組織不斷湧現,與國民黨當局展開鬥争,保衛這座城市。
位于江北的“遠東第一大廠”永利铔廠成立了“同人互助會”,他們加強門窗,派人站崗,給圍牆加裝電網,甚至買了3個月的糧食鹹菜,以備持久戰。中央商場同人自勵會提出“人在商品在”的口号,在南京解放之前阻止資本家外運貨物,渡江戰役打響後,又積極發動廠商資本家加入護店行列,還從僞警那裡弄來十幾把槍,用來震懾破壞分子。最終,在社會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南京城在整個解放期間,沒有斷水、斷電、斷通訊,沒有大亂,也沒有遭受大的破壞。
為了順利接管南京,早在解放之前,我黨就從冀魯豫、冀中、豫皖蘇等地抽調了一批南下幹部,組建“金陵支隊”并進行短期集訓,學習入城守則,整頓思想作風,掌握城市政策。後來,時任八兵團司令員的陳士榘在評價接管南京時說:“這是解放南京後的一個大勝利。”
72年過去,如今的南京正以擁江發展的嶄新姿态,闊步邁進新的時代。滾滾長江不再是天塹。但江邊的浮雕、保留的電廠,依然在告訴往來的車輛和人們,72年前,這裡發生了什麼。
“對我們來說,這段曆史是有生命的。”渡江勝利紀念館講解員高小雅說。從大四時來到剛籌建的館裡做志願者算起,她從事這項工作已有12年,講解詞的内容也在不斷豐富,已經更新到第三版——采訪親曆過戰役的老将軍老戰士時,她和同僚在一旁靜靜地聽着口述,回去後就寫進講解詞。遇到了解曆史的專家學者前來參觀,做聽衆的有時就是高小雅自己和同僚們。如今,這裡每年接待遊客約90萬人次。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城市不會忘記,人民也不會忘記,曆史更不會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