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湧現了很多佛教題材影片
更有衆多影片中蘊含着佛教文化
最近就有這樣一部電影吸引了禅風君的注意
特與大家分享

《夜孔雀》,是一部中法合拍的文藝愛情電影。講述法籍華裔女孩埃爾莎從巴黎到成都的幾段邂逅,而影片中多處推動着劇情的發展的情節和元素,都展現出佛教思想……
佛教法器:尺八
貫穿劇情的重要道具之一——尺八,被導演打造成解決人生困境的途徑之一,為無辜死去的蠶蛹吹奏,為患病的孩子吹奏……尺八深沉悠遠的旋律回響在影片中,象征着一種解脫。
電影中男女主角的相遇,就是從尺八開始。女主角艾爾莎第一次見到男主角馬榮時,他就在為蠶蛹吹奏尺八。
因為想要得到完整的蠶絲需要在蠶破繭而出前通過烘烤結束它們的生命,這個過程無疑是殘忍的。是以,馬榮用古老的樂器尺八為這些即将上“刑場”的蠶蛹吹奏一曲,曲調婉轉哀傷,似有對于生命的不舍,也有對生命的尊重。
這個過程,馬榮跪坐中央,四周皆是白色的蠶繭,祭祀感十足,很像佛教徒對靈魂的超度。正是這種對生命的敬重,深深地震撼了艾爾莎。尺八聲空寂、深邃,雖不渾厚,卻有着蒼勁有力的音色。
尺八是一種類似蕭的管樂器。它發源于中國的東漢時期,并在隋唐時成為主要的宮廷樂器。唐朝時期,遣唐使覺心和尚将尺八帶回了日本,自此,尺八也成為了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後來艾爾莎在寺院中找到了一把尺八,尺八和寺院有着怎樣的關系?尺八最早是以佛教法器為傳播途徑,尺八的音樂和佛教密不可分。
尺八剛傳入日本的時候,每當寺院有重大法事時,就要在佛前獻演尺八,僧人們認為這是供養佛祖的方式,是法事的一環。
這種傳統至今也還保持着,在日本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裡,就儲存着我國唐代傳去的八支唐式尺八。
佛門儀式之聖絲
電影《夜孔雀》,其名字取自一種生命周期非常短的蛾子。臭椿樹的蠶,出繭以後化成蛾,就叫夜孔雀。
▲影片中兩人在臭椿樹上尋找夜孔雀蠶繭
影片用這一意象,通過女主角的描述,講述了佛家悲天憫人的主題。當艾爾莎得知,馬榮是為了即将被取絲線而被殺死的蠶繭演奏超度之音,于是開始尋找尺八。
當她來到寺廟尋找尺八時,如願以償的在寺廟中找到一支古人的尺八,尺八中有一卷絲帛。上面記錄着這樣一段話——
“寶元二年始,抄經者每日以鐵針刺舌,以舌尖血混金粉抄錄金剛經,共三年。此絲帛乃臭椿樹蠶繭所造,因取其絲無須滅蛹殺生,為佛門儀式之聖絲。”
佛家用錦帛需要絲線,蠶絲易尋而不用,卻尋來夜孔雀蛾子的絲線來織造佛家大典上所用的錦帛。這是為什麼?在這段話中得到了解答。
夜孔雀不僅很多人贊譽為“世界上最美的一種蛾”,更特别的地方是,用這種蠶繭抽的絲,不用滅蛹殺生。因為佛家不殺生,是以使用的錦帛之物都不沾血迹,故而特尋臭椿蠶繭所造的絲來織就絲帛。
“夜孔雀”這一意象展現了佛教的慈悲之心,也影響這劇情的發展,隐射出女主角内心的善良本性。
抛開影片來看
絲帛的制作過程到底是怎樣的?
佛教中要求不殺生
那麼學佛之人可以使用絲綢制品嗎?
延伸閱讀:
學佛人可以使用絲綢、皮草嗎?
相信大家都聽過一個成語“抽絲剝繭”,還有耳熟能詳的詩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雖然這首千古名詩現在用來比喻忠臣或者教師,嘔心瀝血的奉獻精神。
▲影片中講述烘蠶過程
但是從蠶到蠶絲制品,的确就是一個殘酷的過程,可以說一根絲就是一個蠶蛹的命換來的。你知道嗎?要制作一件約1千克重的衣服,所需要的絲大約來自3000個蠶繭。
古代有記載,說到缫絲時先将蠶繭放在盛有水的鐵鍋内,鍋下以薪燃之,使繭膨潤軟化,溶解絲膠,爾後抽絲。
所謂缫絲就是把完整的繭放在熱水裡煮,蠶繭抽絲水溫一般在80°以上。這樣溶解了蠶絲表面的膠質,才能找出絲緒頭。
缫絲的場面就是轉動的絞車下面有成千上萬個蠶繭在熱水裡“撲噜撲噜”地跳。幾根絲合并成一股,繞在絞車上,抽絲剝繭,制成織綢緞用的生絲。
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如果等繭裡的蠶蛹變成蛾子,咬破蠶繭鑽出來,絲就斷成很多段,不值錢了。是以絲廠收購來的大批新繭,一般都先蒸一下,把蛹殺死。
蠶絲制品同皮草、羽絨一樣,制作的過程都是犧牲了無辜動物的生命,是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拒絕這些殺生制成的衣物。
一件毛茸茸的皮草,可能需要30隻貂才能完成。放在櫥窗裡,在聚光燈下顯得那麼高貴,那麼典雅。然而大多數人卻不知道,在那華美的外表下,藏着的更多的是血腥和殘忍。
很多素食者表示“在這個世界上,有那麼多的面料種類可供選擇,為什麼一定要選擇皮草、真絲?當我意識到這些面料背後對動物生命的殘忍迫害,我再也沒有穿過這些東西。”
禅風君在此也想呼籲
▼
冬天來臨
皮草大衣可能你隻會穿幾次
但是卻用了它們的一生
對于學佛者,對于所有人來說
都應該心懷慈悲,拒絕皮草
别再讓動物們的生命成全你一時的欲望
圖檔來源網絡 版權歸作者所有
文章由禅風網整理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