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湖北省的興國縣緣何改稱陽新縣

湖北省的興國縣緣何改稱陽新縣

意思偶然機遇路過陽新縣興國高中,後來聽别人說起,以前陽新縣叫興國縣,因為說到興國縣,大家都肯定知道是江西省的興國縣,是江西省的将軍縣。探尋資料才知道。

1914年湖北省興國縣因與江西省興國縣同名而更名陽新縣。因湖北省興國縣古稱陽新縣。始于三國魏黃初二年(221年)吳孫權置。陽新古稱陽辛。治今陽新縣龍港鎮陽辛村。陽辛地處縣西南隅。沿雉(zhi)水(今富水)往東不遠有深潭曰辛潭,邑因近潭,又居雉水(今富水)之北,水北為陽,故名陽辛。因古“辛”與“新”通假互用,又含置新縣之意,故稱“陽新”,意即雉水(今富水)以北置新縣于縣治陽辛之故。另一說以治所附近陽辛山命名。

湖北省的興國縣緣何改稱陽新縣

史載北宋太宗趙匡義于太平興國二年(977年),以年号“太平興國”分置太平州(治今安徽當塗)和永興軍(升鄂州永興縣置)。次年(978年)改永興軍名興國軍(治今湖北陽新),這是“興國”一名的起始。據宋代祝穆撰《方輿勝覽》記載:太平州:“太平興國二年,與興國軍并建,分紀年以名之。”而江西興國縣于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置。據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載:“太平興國年中析贛縣七鄉于江鎮置興國縣,以年号為名”。

湖北陽新始設縣為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分南郡鄂縣(今鄂州市)置,稱下雉(zhi)縣(鄂縣分置為鄂、下雉、沙羨三縣,屬江夏郡)。以治所下雉潭(今縣城東南20餘千米處)命名。據《興國州志》記載,下雉舊城在興國州東南四十裡昌平鄉下羊下雉潭,即今陽新楓林鎮南城村下羊湖畔(一說今陽新富池鎮富池口社群)。傳縣域昔多雉(野雞。一說鳳凰),稱陽辛雉。此雉美麗碩大,鳴叫嘹亮高昂。其“雉”字又與劉邦夫人呂雉号相同,即以雉命名新縣為下雉縣。一說處秦置雉縣(今河南南召雲陽鎮)之南,故名下雉。東漢末王莽将下雉縣改為閏光縣,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複為下雉縣。

三國魏黃初二年(221年),吳孫權析下雉縣為下雉、陽新兩個縣,封大将甘甯為西陵太守并鎮守。陽新縣駐陽辛(今富水水庫,處燕廈河與富水交彙口,已沒入庫底。辛與“新”、“興”字古通假互用)。不久又将陽新一分為二,增設奉新縣。西晉太康元年(280年)奉新縣改為高陵縣。東晉義熙八年(412年),下雉縣并入陽新縣。南朝梁(526年),分陽新縣置安昌縣。陳分陽新縣置永興縣,治所設高陵故城(高陵寨子胥城)。隋開皇九年(589年),将陽新、安昌、奉新三縣合并置富川縣,縣治在陽辛(今龍港鎮陽辛村)。開皇十八年(598年)富川縣改名永興縣,縣治遷入高陵故城。唐大曆十三年(778年)又遷長慶片區仁義鄉。唐貞元元年(785年),再遷長樂片區宣化鄉深湖口門枋寨(今興國鎮寨橋口西側)。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以永興縣置永興軍,次年設木栅為城。南宋改稱興國軍;原為興國路;明初為興國府;洪武九年(1376年)降府為州,清因之。1912年民國政府改興國州為興國縣。1914年,因與江西興國縣同名複名陽新縣,沿用至今。

雖陽辛古鎮沒入富水水庫,但依水庫而重建的陽辛村卻有鐘山墨池、鳳栖洞可觀。

鐘山墨池位于富水鐘山界首,鐘山主峰海拔500多米,古木參天,翠竹婆娑。相傳東漢書法家、三國魏大臣鐘繇出仕前遊曆此山後決定在此攻讀。鐘繇死後,他曾經洗筆的墨綠水池,被取名為“墨池”。

 鳳栖洞位于富水水庫大壩北端的小寶陀山西南麓,因崖頂有一石酷似栖息之鳳而得名。鳳栖洞已探明部分長約200米,面積約2000平方米,空間約1.6萬立方米。洞中鐘乳石維妙維肖,還有曆代名人碑刻30餘處。在洞口左側,還有一座“鳳栖寺”,雖然規模不大,但精巧别緻,環境清幽。

下次一定要去探尋富水水庫淹沒的,千年古鎮:陽辛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