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7年,皇帝圖拉真在傳回羅馬途中逝世,雖然圖拉真早已将其表侄哈德良收為養子,不過尚未宣布立其為繼承人。好在在帝後普洛提娜的推動下,羅馬駐叙利亞軍團同意擁戴哈德良為帝,不久羅馬元老院也發出準許,同意哈德良成為帝國第十四位奧古斯都,截止目前,筆者尚未發現哪部影視作品中有哈德良的形象。

哈德良胸像
哈德良與圖拉真一樣,也出身于西班牙的羅馬軍事移民家庭,靠着圖拉真的照顧,他15歲就成為羅馬議員,30歲成為執政官,可以說是在沒有基層曆練的情況下就跻身軍隊高層和參與戰略決策。在這種情況下,他還能保有清醒而客觀的戰略指導思想,可謂非常不易,不過也确實造就了其如奧古斯都和提比略一般的防禦性戰略思想。
哈德良即位後,考慮到與帕提亞王國之間的連年大戰所帶來的高昂戰争成本,決定放棄幾年前先帝所攻占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地區,恢複亞美尼亞半獨立小王國的地位,帕提亞人對于這種白送土地的和平協定當然非常歡迎。傳回羅馬途中,喜歡到處旅遊的哈德良遊曆了色雷斯和達契亞,幾個将軍曾試圖在達契亞發起一場兵變,但卻最終沒有成功。
哈德良長城及各據點、道路具體分布圖
總結哈德良21年統治生涯幹的事情,就兩件,無外乎旅遊和蓋房子,他經常遊曆帝國邊疆各行省,順便在當地大興土木,修建國防工事、公共建築和神廟。這其中最出名的,想必就是被命名為“哈德良長城”的圍牆+大廈式的邊境防禦工事,類似工事不僅出現在英格蘭北部,在德國南部的萊茵河上遊到多瑙河上遊之間也有修建,目的都是為了阻攔蠻族的入侵。
不過說起哈德良在英格蘭修建工事的緣由,稍微熟悉點羅馬史的人都會把它與第9軍團的故事聯系起來。第9軍團在先帝圖拉真劃定的30個軍團中算是曆史比較悠久的部隊,最早可能參加過公元前89年的意大利同盟戰争,後随龐培征讨過西班牙的共和派叛軍,又随恺撒征讨過高盧的各部落,在參加完内戰後,第9軍團因參加過兩次嘩變而被解散。
第9軍團的公牛圖騰,注意早期的9寫成VIIII而非IX
屋大維登上羅馬政治舞台後,重建了第9軍團,該軍團在第二次内戰中并不出名,但在坎塔布裡亞戰争中獲得了“西班牙(Hispana)”的稱号。之後第9軍團又東征潘諾尼亞,南下北非,最後随克勞狄烏斯登上不列颠的領土,從此成為常駐不列颠的四個軍團之一。公元61年布狄卡女王起義期間,勢單力薄的第9軍團吃了個大敗仗,被蠻軍消滅了所有步兵。
公元80年左右,第9軍團又随羅馬著名曆史學家塔西佗的嶽父阿古利格拉遠征蘇格蘭,在格勞比烏斯山戰役中擊潰了3萬蠻族軍隊,之後不列颠再無大戰,該軍團也就在當地過上了清閑日子,這一過就是将近40年。然而,自從1864年在英國發現一塊記載着公元108年第9軍團在英國約克郡修建要塞的石碑後,就再也找不到第9軍團在英國活動的記錄。
1864年出土的第9軍團在英國的最後一塊記錄
根據目前的考古結果,一般認為是在哈德良即位初期,在不列颠北部發生了一場極為嚴重、沒有被任何羅馬史書所詳細記載的嚴重暴亂。為了撲滅這次暴亂,羅馬駐軍一次出動了四個軍團。雖然沒有文獻記錄這次暴亂的結果,但公元160年古羅馬曆史學家弗朗托在給當時的皇帝奧裡略的一封信中指出:“當你的祖父哈德良掌權時……英國人殺死了多少羅馬士兵。”這次暴亂或許是促使哈德良修建工事的重要原因。
發起這次暴亂的,則應該是生活在今蘇格蘭地區的布裡甘特人,屬于凱爾特人種,他們生活的這片區域也被羅馬人稱為布裡甘提亞,布裡甘特人在古凱爾特語中可了解為“高地人”,即生活在蘇格蘭高地上的民族。據考古遺迹顯示,早在公元前430年前,布裡甘特人就已在蘇格蘭地區定居,羅馬人登上不列颠群島後,因為布裡甘特人的多次反抗,羅馬人才沒能占領不列颠北部地區。
《迷蹤:第九鷹團》中喜歡在臉上塗上藍灰色草木灰的布裡甘特戰士
布裡甘特人形象複原
這次神秘的暴亂與第9軍團的最終去向一直是為曆史學家所關注的話題之一,2010年英國導演尼爾·馬歇爾将第9軍團的故事拍成了影片《百夫長》(Centurion),影片講述117年第9軍團在北上征讨皮特克人時遭到伏擊而全軍覆沒。幸存的百人隊長昆圖斯等人志願潛入敵人營地,曆盡千辛萬苦,奪回了皮特克人手中的軍旗和軍團鷹徽。
《百夫長》中皮特克人使用火球陣伏擊羅馬人
仔細一看,片中的尬點還是不少,且不說片中使用啞巴美女内奸來引誘羅馬人走進伏擊圈的騷操作,影片中認為消滅第9軍團的是生活在蘇格蘭最北部的皮特克人,顯然也是不對的,皮特克人最早出現在曆史文獻時已經是公元三世紀末期的事情了,雖然和布裡甘特人一樣都是凱爾特人,但顯然兩者還是不能混為一談。
《百夫長》中自以為是賣點其實是敗點的蠻族啞巴女武士
更早之前,1977年英國導演邁克爾·辛普森和巴茲·泰勒将該題材拍成6集迷你劇《第九鷹團》(The Eagle of the Ninth),該劇講述130年,當年失蹤的第9軍團司令部之子阿奎拉,帶着他的釋放奴一起潛入蘇格蘭北部去尋找軍旗軍團鷹徽,最後在軍團失散老兵們的協助下終于帶着找到的東西,逃離了布裡甘特人的追捕。
迷你劇《第九鷹團》中羅馬百夫長穿戴的依舊是後世才出現的肌肉胸甲
2011年,好萊塢導演:凱文·麥克唐納又将該故事再次搬上銀幕,即影片《迷蹤:第九鷹團》(The Eagle),影片同樣像迷你劇《第九鷹團》那樣,沒怎麼描寫第9軍團覆滅的具體經過,而是将主要劇情賣點放在主角在布裡甘特人領地上的冒險、以及主角與其不列颠籍奴仆之間的互相信任(搞基)之情。兩部影視作品均根據羅斯瑪麗·薩特克利夫出版于1954年的曆史兒童讀物《第九之鷹》(The Eagle of the Ninth)改編。
羅斯瑪麗·薩特克利夫與《第九之鷹》
圖11:《迷蹤:第九鷹團》中主角穿戴的依舊是不符合時代的肌肉胸甲
不過,第9軍團應該是在這次暴亂中被重創而非殲滅,據一些考古遺迹顯示,公元120-130年間,第9軍團的一支分隊駐紮在荷蘭地區。公元132年,因為哈德良想在耶路撒冷建神殿,而引發當地猶太人又一輪大起義,上司者是被稱為“星辰之子”的科赫巴,包括這支分隊在内的多個羅馬軍團被調去鎮壓。激戰中猶太人有58萬人被殺,這支分隊也或許因在此戰中戰損太大而被解散。
油畫:科赫巴猶太起義
公元155年,帝國又在東方與帕提亞王國進行了一場神秘的戰争,這場戰争雖然在史書中也未被詳細記錄,但據專家考證也曾有羅馬軍團在戰役中被殲滅。一些專家堅持認為,第9軍團剩餘的分隊沒有在猶太起義中被解散,而最終覆滅于這次戰役,這兩種觀點即是目前關于第9軍團結局的主流說法,但雙方争論多年,都沒有決定性的證據能駁倒對方。
2007年好萊塢電影《最後的兵團》也提到了第九軍團的下落,說這些軍團老兵在部隊解散後定居不列颠南部,後來幫助逃難到那兒的末帝羅慕洛斯重建政權,這當然是導演玩梗式的瞎扯淡。那會兒都460年了,距離神秘的帕提亞戰争也有300年之久,哪來什麼還能上陣的大腹便便的軍團老兵!
《最後的兵團》中自稱是軍團老兵及其後人的家夥們
《最後的兵團》中的哈德良長城
再說哈德良,他雖然娶了老婆,但卻沒有孩子,因為他是個雙性戀,或者說,他喜歡男生更多點,他甚至還想把他的男閨蜜們立為繼承人。第一個獲得這份榮譽的是貌美如花榮的貴族維魯斯,哈德良甚至花了一大筆錢才讓軍團官兵們了解皇帝的這種想法。但很不幸,維魯斯不久就去世了。
之後被立為繼承人的是哈德良的另一位老相好、比他小10歲的元老安東尼·庇護,當然也不是随便什麼人能得到這份寵幸的。安東尼·庇護是哈德良老婆的外甥侄兒(所謂的親上加親?),且為人善良,一向以品德優良而著稱,這姑且算是哈德良看人下菜吧。總之公元138年,哈德良去世後,安東尼·庇護順利接班。
安東尼·庇護胸像
善良的安東尼·庇護因為長期在帝國行政部門上班的緣故,對打仗更是毫無興趣,除非迫不得已,是以在他統治羅馬的23年間,帝國邊境都甚為平靜,隻是在境内發生了142年不列颠、152年茅利塔尼亞和和155年埃及這幾次小規模的騷亂。他本人也不像哈德良那樣喜歡遊山玩水,終身都隻是待在羅馬周邊地區,在以善治國的理念下,他喜歡選拔跟他一樣有道德美名而不是戰争冒險家的人到邊疆各省擔任總督。
事實上,哈德良甚至連安東尼·庇護的接班人都已經選好,這就是比他小45歲、聰明伶俐的學者馬可·奧裡略,安東尼·庇護之是以能當上奧古斯都,條件之一就是他必須立馬可·奧裡略為繼承人。是以在安東尼·庇護去世後,馬可·奧裡略也順利登上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