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物裡的“功勳”往事

“兩彈一星”誕生的更多幕後細節披露——

文物裡的“功勳”往事

文物裡的“功勳”往事

郭永懷的侄孫郭濤在拍攝郭永懷的照片和生前事迹介紹。

文物裡的“功勳”往事

一位參觀者在拍攝鄧稼先的照片和生平事迹介紹。

文物裡的“功勳”往事

朱光亞的兒子朱明遠端詳父親的照片。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鑫昕/攝

“芹女:你十月十九日的信收到了。你的生活都已做了妥善安排,你們小隊内部又是團結的,這都很好……”

10月26日,中國工程實體研究院(以下簡稱中物院)科學技術館一個新開辟的展廳内,“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郭永懷寫給女兒的一封親筆信與公衆見面,吸引了許多人的目光。

新的展廳名叫“兩彈一星”功勳廳,專題展陳在中物院工作過的9位科學家的生平事迹及部分工作、生活實物。包括郭永懷家書在内的多件展品原件,都是第一次公開亮相。

郭永懷這封信寫于1968年11月3日。當時,郭永懷的女兒郭芹剛到内蒙古開啟知青生活。内蒙古冬季寒冷,郭芹寫信給爸爸,希望爸爸幫她買一雙布鞋。在給女兒的回信中,郭永懷說:“布鞋暫沒有,你是否畫個腳樣寄來?待有了貨一定買。這裡有一種翻皮棉鞋,本想代你買一雙,因為尺寸沒有,沒敢買。”

32天後,即1968年12月5日,郭永懷從試驗基地傳回北京時,因飛機失事遇難。這封信成為截至目前認定的郭永懷最後一封家書,後來由其家人捐贈給中物院,存入院檔案館。

包括從業人員在内,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見到這封信的原件。郭永懷侄孫郭濤說,郭先生寫信有個習慣,落款日期不寫年份,也不署名,隻寫稱謂。這封信也是如此,落款是“爸爸3/11”。

信的末尾,郭永懷問起女兒的近況:“手好了沒有?初勞動時要注意,過猛和粗心是一樣的,都是不對的。”中物院政治部原主任林銀亮感慨,這封信真是太珍貴了,信中流露出來的父女間的真摯感情,令人感動。

多位科學家的後人出席了當天舉行的開展儀式。展櫃裡的件件展品,承載了他們父輩、祖輩當年工作和生活的點點滴滴。

在展廳内,于敏的兒子于辛看到了父親署名的牛皮紙信封。“看着就眼熟。”他說,小時候有時給父親跑腿送資料,而資料就裝在這樣的信封裡。

于敏是著名的核實體學家,被譽為“氫彈之父”,獲得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共和國勳章等。其中,國家最高科技獎獲獎證書就陳列在展館裡。

作為兒子,于辛記住更多的,則是父親神秘而枯燥的生活。他記得,小時候很難見到父親,他睡着的時候父親往往還沒到家,等他早晨醒來,父親已經出門上班了。

于辛後來才摸清楚規律:核武器事業“往上走的時候”,往往就是父親壓力最大的時候。

朱光亞的兒子朱明遠也有同感。很長一段時間内,他不知道父親是做什麼的,隻能根據父親書架上的藏書大緻猜測“父親是搞實體的”。後來他總結出來,每次核試驗的政府公報出來前,父親都在出差,公報發出幾天後,父親就回來了。他據此猜測“父親可能是搞原子彈的”。

這種神秘感長久地萦繞在少年朱明遠的心頭。有一次他在家裡翻到一張“朱冬生”的工作證,而照片卻是父親的。還沒等他發問,父親就一把拿走了證件,“一聲不吭的”。

朱明遠後來才知道,不僅王淦昌有化名,原來自己的父親也用過化名。

事實上,從事核武器事業的那一代科學家,幾乎都是神秘的。朱明遠得知,郭永懷從中科院力學所調到二機部九所(中物院的前身)工作後,力學所不知道郭永懷在九所做什麼。

“幹驚天動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是那一代科學家的寫照。直到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為中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并授予他們“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其中,于敏、王淦昌、鄧稼先、朱光亞、陳能寬、周光召、郭永懷、程開甲、彭桓武等9位科學家都在中物院工作過。

如今,有關中國核武器研制的更多故事得以披露。計算尺、炸藥加工工具、手搖計算機……展廳裡這些物件,在今天看來堪稱“簡陋”,卻讓世人知道了國之重器誕生的更多幕後細節。

得知“兩彈一星”功勳廳開展的消息,金屬實體學家陳能寬的胞妹陳能淳非常高興。她委托女兒唐紅靈到場緻辭,唐紅靈說,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能讓人們銘記科學家的崇高精神和非凡貢獻,也能激勵後輩不斷進取、奮勇向前。

中物院黨委書記杭義洪說,廳内展陳的家書、手表、相機等珍貴的曆史文物,來自“兩彈一星”元勳家人和朋友們的慷慨捐助。這些曆史文物跨越時空,見證了元勳們放棄國外優裕生活、奔赴祖國需要,紮根戈壁深山、潛心科研攻關的峥嵘歲月,凝聚着老一輩科學家無私忘我、以身許國的精神品格。

那一代科學家的更多生活細節,也許隻有他們的家人知道了。于辛說,由于在青藏高原地區沉重的精神壓力和過度的勞累,父親的病情日益加重,回北京後不久突然休克,連夜送醫搶救才脫離了險情。此後,父親的身體再也沒能完全恢複過來。

朱明遠記得,郭永懷遇難後的一天,從業人員來到他家,送來了一筆錢和一包毛線。那筆錢是父親朱光亞托郭永懷帶回北京的工資。

這9位科學家,大多有留洋的經曆。展廳裡陳列着徕卡相機、歐米茄手表,等等,記錄了他們當年在國外工作生活的點滴。

在國家需要的時候,他們選擇了“逆行”。展廳裡,程開甲院士的一句話記錄了那一代人的選擇,這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說:“我是一個中國人,我不可能到美國去喊美國萬歲,我隻能喊中國萬歲。我這輩子的最大心願就是國家強大起來,國防強大起來。”

朱明遠很喜歡《共和國之戀》的歌詞:“縱然是撲倒在地,一顆心依然舉着你。”他說,父親那代人對國家的情感,非同一般,“就算國家經曆着凄風苦雨,我也不會離你而去”。

這種精神也在家庭中傳承。于辛說,父親經常講到,中國的核武器研制是“千百萬人的事業”,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事業,大家必需“精誠團結,密切合作”。

展廳内,于敏的照片旁寫着他說過的一句話: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夠把微薄的力量融進建設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足以欣慰了。(記者 王鑫昕)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