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第6843期 雲南大學等機關的項目通過科技成果評價

第6843期 雲南大學等機關的項目通過科技成果評價

  2021年10月29日,第三方專業科技成果評價機構——中科合創(北京)科技成果評價中心在昆明依據科技部《科學技術評價辦法》的有關規定,按照科技成果評價的标準及程式,本着科學、獨立、客觀、公正的原則,組織專家對雲南大學、雲南省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雲南省水土保持生态環境監測總站共同完成的“西南高原山地土壤侵蝕機制及土地退化預警”項目進行了科技成果評價。

  此次成果評價專家委員會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蔡強國,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員劉國彬,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劉寶元,中國科學院生态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陳利頂,國際泥沙研究教育訓練中心正進階工程師甯堆虎,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史志華,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張志強,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态研究所研究員陳洪松,南京大學教授張永光等專家組成。

  經過專家評審,認為該項目針對西南高原山地特殊地理環境背景下,傳統土壤侵蝕調查方法難以準确查明區域土壤侵蝕強度的瓶頸,開展了土壤侵蝕關鍵影響因子、區域土壤侵蝕調查方法、侵蝕對土壤生産力影響及土地退化預警三方面系統研究,主要成果如下:闡明了西南高原山地降雨侵蝕力、土壤可蝕性、地形及水土保持措施因子等時空分異特征,發現高原山地土壤侵蝕對水土保持措施及彙水面積極為敏感,揭示了高原山地複雜環境下土壤侵蝕過程及機制;研發了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因子自動提取技術、針對西南高原山地地形特征的高精度土壤侵蝕地形因子提取技術,修訂了高原山地降雨侵蝕力計算方法,形成了高精度、全覆寫高原山地土壤侵蝕調查技術體系,在雲南省土壤侵蝕調查得到廣泛應用;揭示了西南高原山地侵蝕對土壤生産力的影響機制,據此修訂了國際上通用的土壤生産力指數模型(Productivity Index,PI)參數,顯著提升了模型在該區的應用精度,為評價侵蝕對土壤生産力的影響、定量計算容許土壤流失量和土地退化預警提供了有效手段;建立了我國首個省級尺度1∶5000精度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圖集和我國首個省級尺度5~10m空間分辨率地形因子資料庫。項目出版專著2部,地圖集1冊,發表學術論文51篇,授權發明/實用新型專利5件,取得軟體著作權1項,項目成果在水利部、雲南省水土保持與生态建設中得到廣泛應用,效益顯著。項目總體達到國内領先水準,在高原山地土壤侵蝕機理、侵蝕與土壤生産力關系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準。經專家組全面稽核,與會專家一緻同意,“西南高原山地土壤侵蝕機制及土地退化預警”項目通過科技成果評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