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璋:溫和懦弱的大草包,還是大智若愚的真雄主?這才是真正的諸葛亮(21)主筆:閑樂生

作者:千古名将英雄夢

<h1>這才是真正的諸葛亮(21)</h1>

<h1>主筆:閑樂生</h1>

現在請讓我們把視角轉向劉備、孫權與曹操都心心念念的益州,自荊州被曹孫劉三家瓜分後,益州可能就成為這天下最後一塊肥肉了(關中經董卓等涼州軍閥蹂躏,已相當殘破,隻能算塊大骨頭),三家都流着口水盯着它,讓它的主人劉璋有一種被扒光衣服欣賞的感覺。

在三國群雄之中,劉璋可能是最沒野心的一個,事實上,就算在劉璋與他的父兄之中,劉璋也是最沒野心的一個。然而曆史的漩渦非要将他卷入時代洪流之中,他光着身子,奮力擊水,四周卻隻有冷笑與歎息,其中不乏推他下水又扯他後腿的同伴,他們隻想踩着他爬到另一艘船上去,他費盡心思,打敗一個又一個叛徒,但沒有辦法,他父親留給他的船太破,無論怎麼修補仍是漏水,他想不沉沒,隻能跟着大家一起上另一艘船,然而中國向來以成敗論英雄,是以翻開史書全是嘲笑,連一滴同情的眼淚都沒有(注1)。

劉璋:溫和懦弱的大草包,還是大智若愚的真雄主?這才是真正的諸葛亮(21)主筆:閑樂生

所有這一切,都源于劉璋那個野心勃勃的父親劉焉。那還是在黃巾之亂爆發後的第四年,也就是公元188年,時任九卿之一的太常劉焉敏感的意識到,大漢王朝可能要完蛋了,他不想跟着這艘泰坦尼克号一塊撞冰,是以決定找一艘救生艇,劃去别處做個土霸王。首先我不得不佩服劉焉的小聰明,那一年董卓還在皇甫嵩手下做事,三十出頭的曹操則因得罪了宦官集團還躲在鄉下隐居,二十出頭的劉備則在公孫瓒手下混個小軍官,而諸葛亮孫權這幫“八零後”當時才不過七八歲。

果然隔年漢靈帝就死了,外戚黨與宦官黨同歸于盡,董卓趁機而起,天下大亂。而劉焉則早已在益州谶緯大師董扶所謂“益州有天子氣”的指引下進入這富饒的天府之國,去做益州牧。

劉璋:溫和懦弱的大草包,還是大智若愚的真雄主?這才是真正的諸葛亮(21)主筆:閑樂生

其實劉焉在入川以前,益州的黃巾起義已經被益州本土豪強給平滅了,但豪強們仍然對劉焉表示了熱烈歡迎。因為劉焉既是宗室重臣,又是一位儒家教授,大家一則貪圖他文弱,二則想借他的招牌保境安民,穩定局勢。然而豪強們錯了,劉焉來益州,并不隻想保境安民而已,他可是聽了“益州有天子氣”這句谶緯才來的,是以他的首要目标,就是要與益州豪強争奪人口與财富,以汲取足夠的社會資源,迎接接下來的争霸戰争。

我前面就說過,東漢末年随着中央權威瓦解,農民起義頻發,各地豪強紛紛招攬客民,聚衆自保,抗拒賦稅徭役,導緻多地政府财政空虛,兵力羸弱,行政癱瘓,甚至還有好幾位刺史為黃巾所殺(如并州刺史張懿、涼州刺史耿鄙、益州刺史郗儉、兖州刺史劉岱)。是以三國群雄大多幹過殺豪強分田地的事情,比如孫策殺名豪,劉表殺宗賊,曹操殺邊讓,目的都是為了加強集權,鞏固統治。當然,這些豪強的反撲也是相當厲害的,孫策最慘,遇刺身亡,曹操則差點丢了老窩兖州,劉表也被南四郡的叛亂搞得相當狼狽。而劉焉身為三國老一輩群雄,他有啥好辦法嗎?

劉璋:溫和懦弱的大草包,還是大智若愚的真雄主?這才是真正的諸葛亮(21)主筆:閑樂生

圖:劉焉

一般來說,鎮壓豪強,必須靠外部力量,本地人都是鄉裡鄉親的,幹不出這事兒來(當然,也可以拉一撥打一撥,但副作用是容易讓拉的那一撥更加壯大,比如劉表拉蒯越蔡瑁平荊州豪強),是以劉焉也必須借助外部力量,那就是東州士和少數民族雇傭兵。

所謂東州士,就是董卓之亂時從南陽和三輔等地逃到益州去避亂的士族和流民。我們都知道,南陽是東漢的帝鄉,住的都是劉秀和雲台二十八将的老家人,三輔地區則是天子腳下,也有很多人非富即貴。但是,幾次大亂下來,這些地方都待不住人了,大家隻好往益州跑,前後共有數萬戶之多。但這數萬戶東州人來到益州後,發現落差太大了,這些人畢竟曾經闊過,如今卻寄人籬下,想要買田地被益州人擡價,想要賣金銀細軟又被益州人壓價,日子過得非常不爽。這時候,益州牧劉焉前來送溫暖了,在政策方面對他們諸多照顧,這下東州人大有翻身農奴做主人的感覺,果然是宗室帝胄,跟益州本土那幫蠻夷就是不一樣,這才是親人哪!于是劉焉就将這些東州人收為己用,竟整出一支數萬人的東州兵,然後又大出血本,從南中少數民族中又雇傭了數千青羌兵(羌族的一支,又稱青衣羌,乃無當飛軍的前身)和五千叟兵(亦羌族的一支,大概是今天白族、彜族的祖先),實力大振!

這下益州豪強倒黴了,劉焉一聲令下,立刻殺了州中豪強李權、王鹹等十多人,然後抄了他們的家,補貼自己和東州人。而可這一下劉焉也捅了大簍子,因為這十幾位益州豪強不僅是當地大族,而且是地方高官,比如李權是臨邛縣長,王鹹是巴郡太守,其他人也大多是郡縣高官,都有權有勢有名望,殺一個都要考慮半天,劉焉竟然一口氣殺了十幾個,簡直比曹操孫策這樣的強力人物還要狠。

劉璋:溫和懦弱的大草包,還是大智若愚的真雄主?這才是真正的諸葛亮(21)主筆:閑樂生

然而,劉焉狠過頭了。他的情況與孫策殺吳會名豪不同。首先孫策本人也是吳郡富春人,也屬于當地豪強之一;其次孫策也是一個一個殺,不像劉焉連環殺,跟個變态一樣;第三,劉焉殺也殺得沒技巧,《三國志》上說是“托他事殺州中豪強王鹹、李權等十餘人”,《華陽國志》上說是:“枉誅大姓巴郡太守王鹹李權等十馀人”,總之就是胡亂找借口亂殺,完全不能服衆;第四孫策的基本盤淮泗集團也遠比劉璋的東州集團強大,更重要的是,東州集團都是南陽三輔的豪門世家,自視甚高,完全看不起益州人,估計看他們跟南中那群西南夷也差不多(注2),而益州人最憎恨的就是拿他們當蠻夷的中原人(注3),雙方沖突是意識形态的沖突,完全無法調和,如今劉焉還要往上面添把火,隻能使雙方仇恨加深,來點火星就要爆炸。

果然,當時已遷到長安準備往西方發展的董卓聽說劉焉大開殺戒,覺得吞并益州的機會來了,于是以劉焉妄殺郡縣官吏為由,派了朝中重臣司徒趙謙帶兵前去讨伐。董卓雖然被稱為漢賊,但他自己不這麼認為,而且他畢竟代表朝廷,這下劉焉頓時從州牧變成了逆臣。益州豪強任岐與賈龍聽說後,便立刻帶頭,幹脆地反了劉焉。這任岐、賈龍與王鹹等十多人一樣,也都是郡縣高官,任岐官居犍為太守,賈龍則是握有兵權的校尉,是當初平定益州黃巾之亂、并将劉焉迎入綿竹的大功臣。而且這兩人正是蜀郡人,在當地極有勢力,是以很快就兵臨成都邑下,并放火制造混亂。劉焉的東州兵拼死抵抗(注4),最後還放出強悍的青羌兵,這才将叛亂平定,任岐、賈龍雙雙被殺(注5)。

從這次叛亂可以看出,益州的情況遠比中原、荊州和江東複雜,由于益州地處偏遠,是以基本沒有什麼流官,各地郡縣長官都是本地人,是以說益州豪強不僅有錢有人有土地,而且擁有龐大的政治勢力,可以名正言順的調用郡縣官兵;不像吳會名豪和荊州宗賊,都是鄉村土豪,很容易被辦。

而等到劉焉終于平定了叛亂,這已經到了公元191年。天下已經徹底搞壞了,群雄各據一方,開始大混亂。劉焉心思更加活動,他不僅造了一千多輛豪華的皇帝出行專用輿車,配天子儀仗,絲毫不掩飾自己僭越的野心,甚至比袁術還要早四年就開始嘚瑟了。他又聽算命師傅說東州将領吳懿的妹妹有母儀天下之相,便讓自己的三兒子劉瑁娶了吳妹妹,這就是拿他們當太子太子妃在培養啊!

劉焉有四個兒子,為何想讓三子劉瑁當繼承人呢?原來,他的長子左中郎将劉範,次子治書禦史劉誕,四子奉車都尉劉璋,全都在董卓把持的朝廷為官,劉焉在益州當上了土皇帝後,不敢回朝廷述職,董卓李傕等人自然也不肯放劉焉三個兒子走了。劉焉又是裝病又是送禮,好不容易讓董卓放了小兒子劉璋回來看老爸,同時宣布朝廷的懷柔政策,希望劉焉坦白從寬抗拒從嚴,浪子回頭回頭是岸,趕緊回長安來向董太師表忠心吧!不料劉焉卻趕緊留住劉璋在身邊,能撈回來一個也好啊。

劉範對自己的小弟劉璋是羨慕不來了,如今之計,隻能奮力一搏!剛好當時馬騰韓遂想要攻打長安,劉範就拉了一幫人準備做内應,同時聯合老爹劉焉,三股力量同時發難,必能打敗李傕。

然而,據《華陽國志》記載,在事情緊鑼密鼓的準備期間,劉焉的治中從事,同時也是益州豪強王商竟然勸劉焉不要這麼做,劉焉當然不聽,這件事關乎他兩個兒子的前途和性命,賭也要賭一把!結果事情還有沒準備妥當,居然就提前敗露了,李傕突然發難,馬騰等人猝不及防,頓時戰敗,逃回涼州,而劉範兄弟則都被殺死。另外,由于事情發生的太快,劉焉派去幫忙的五千叟兵也來不及救援,就在半路被擊敗,損失慘重(注6)。

史書中雖然沒有明說,但是很顯然,益州豪強、同時也是益州第三把手治中王商有重大嫌疑,否則馬騰與劉焉聯手,突然一擊,未必就不能打敗李傕,讓漢獻帝的日子好過一點。

總之,要怪就怪劉焉殺益州人殺得太狠,搞得間接害死了自己倆兒子,也害慘了漢獻帝。李傕、郭汜以此戰功,更加專權,漢獻帝實在待不住了,就想着逃回洛陽去。

更蹊跷的是,沒過多久,劉焉心愛的一千多輛皇帝專用車也突然被一把“天火”全給燒了。這把火起在這時顯然也十分蹊跷,恐怕絕非“天火”這麼簡單,更有可能是“人禍”。我不覺得有啥“天火”能夠一口氣燒掉一千多輛大車,還殃及民宅,搞到最後劉焉不得不從大學營綿竹遷出來,将益州治所搬到成都去。

兒子死了,車被燒了,家也被燒了,換做誰也一時無法接受。總之,這一連番的打擊将劉焉徹底打垮了,這位老人無法承受生命之重,結果和劉表、範增相同死法,癰疽發背,卒!時間是在公元194年。需要注意的,徐州牧陶謙也正好死在這一年,這說明,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來臨了。

陶謙和劉焉一樣,留下的是個爛攤子。隻不過陶謙是外患,而劉焉是内憂,總之,他倆幹的很爛,沒能攢夠政治資本可将位置傳給兒子,況且當時天下剛亂,地方軍閥們在明面上也還不好意思搞世襲。最重要的是,朝廷在李傕的授意下,已經派了一個叫扈瑁的颍川人來當益州刺史了。在這種情況下,大部分益州人是支援扈瑁的,而扈瑁此時也已來到了漢中,漢中張魯早就想擺脫益州自立了,是以也大力支援扈瑁入川,這樣看,劉焉剩下的倆個兒子劉瑁劉璋似乎沒戲了?

然而,令人大跌眼鏡的是,益州豪強的首腦人物,如趙韪、王商等人認為劉焉的小兒子劉璋溫和懦弱,比較好控制,于是擁立了劉璋作為益州牧,總比那個不知根知底的扈瑁要好。按照常理,東州派的首腦人物龐羲、吳懿應該是更支援劉瑁的,這應該是也是劉焉的遺願。但是很顯然,劉焉的突然去世讓益州的政治局勢失控了,益州派竟然東山再起,以成功擁立劉璋之舉,重新從東州派手裡奪回了政治優勢。

劉璋:溫和懦弱的大草包,還是大智若愚的真雄主?這才是真正的諸葛亮(21)主筆:閑樂生

但趙韪等人笑的太早了,在這個敏感時刻,益州豪強内部竟然發生了分裂,以甘甯為首的巴郡豪強拒絕承認劉璋的地位,再次發動叛亂,劉表也趁亂打劫,派出自己的别駕劉阖帶兵進入巴郡予以配合。看來劉表也不是個老實人哪,當初劉焉和董卓李傕關系搞僵,就是因為劉表一直在舉報他有稱帝野心。劉表這麼做,就是要把益州局勢搞亂,自己好渾水摸魚,就算不能吞并益州,拿下巴東也是好的。

在這種情況下,趙韪隻得離開成都,親自領兵前往巴郡平叛,打敗了甘甯,甘甯被迫逃入荊州,投靠在江夏太守黃祖手下,最後又投靠孫權,成為了東吳一大虎臣。後來孫權想要吞并益州,周瑜甘甯二人就是最重要的推動者。

劉璋看着老爹留給自己的爛攤子,欲哭無淚。如今這局勢簡直糟到極點——漢中太守張魯領着扈瑁在漢中看笑話;趙韪等益州大豪強則自恃擁立之功,完全不把自己放在眼裡;王商等人也居心叵測,不知想幹啥;東州派的龐羲、吳懿等人則由于更屬意自己的三哥劉瑁,對自己這個新來的不冷不熱。總之環顧四周,整個益州内部四分五裂,外部的劉表、李傕等人也虎視眈眈,劉璋自己則孤家寡人,更像一塊招牌,半點實權都沒有。同樣是創二代,孫權的日子就要比劉璋好過得多,孫策雖然也大殺江東士族,但孫策被刺讓江東大族出了一口惡氣,孫策算是用死亡給孫權鋪平了道路,讓孫權後來得以平穩的實施江東政權本土化。但劉焉過早暴露了自己的稱帝野心,死的又極窩囊憋屈,東州人和益州人的沖突又太大,總之,劉璋這益州牧的位子别說鐵王座了,根本就是豆腐做的。

劉璋:溫和懦弱的大草包,還是大智若愚的真雄主?這才是真正的諸葛亮(21)主筆:閑樂生

在這種情況下,劉璋決定賭一把大的,來個絕地反擊。首先,劉璋命趙韪為征東中郎将,讓他駐紮在荊州與益州的邊境巴東郡朐忍縣(今重慶雲陽),與劉表對抗。由于甘甯叛亂,荊州和益州的關系非常緊張,讓趙韪在此處鎮撫,也是很正常的安排。然後,劉璋一聲令下,把張魯留在成都的家人,包括張媽媽和張弟弟全給殺了,氣的張魯哇哇大叫,也領兵進犯巴西。劉璋于是又把東州派的龐羲也給調了過去,擔任巴西太守,和張魯狗咬狗。另外劉璋還提拔了巴郡人嚴顔為巴郡太守,讓趙韪、龐羲、嚴顔、張魯四股勢力互相牽制。

劉璋:溫和懦弱的大草包,還是大智若愚的真雄主?這才是真正的諸葛亮(21)主筆:閑樂生

圖:嚴顔

這樣一來,益州派的老大和東州派的老大都被調出了成都,自顧不暇,劉璋終于可以稍稍行使自己的權力了。首先,他提拔了大量益州年輕士族乃至寒門子弟為官,以安撫益州派,其中最主要的一支就是蜀郡張氏家族,包括張肅張松兄弟,以及忠心耿耿的寒族名将張任;其次,他對東州派勢力盡量予以限制,不讓他們為所欲為。雖然王粲《漢末英雄記》說劉璋“性寬柔,無威略,東州人侵暴舊民,璋不能禁,政令多阙,益州頗怨。”但事實上,東州人與益州舊民的沖突是劉焉時代的曆史遺留問題,劉璋不可能在短時間内解決,以劉焉的錯誤來責怪劉璋,是一種非常随意的曆史寫作方式,也容易誤導讀者。比如東州派大佬龐羲由于屢敗于張魯之手,又感覺自己遭到劉璋排斥,是以決定招攬巴郡的少數民族闆楯蠻,來增強自己的實力。但是漢昌縣長程畿拒不奉命。這位程畿是巴西阆中人,他不想東州派坐大,顯然是站在自己益州派的立場上。然而,劉璋對違抗東州派大佬的程畿予以了最大的支援,竟然将他連提數級,成為江陽太守。

劉璋的一套組合拳,讓當年擁立他的龐羲、趙韪等人頓時暈菜,本來想立一個沒用的東西好自己做大。結果自己卻越混越回去了,豈有此理?龐羲倒還好,大不了服軟就是,畢竟他與劉璋是通家之好,他女兒也嫁給了劉璋的長子劉循,一家人好說話,于是他誠懇的向劉璋謝罪,最終得到了寬宥。而趙韪可就受不了了,要知道他可是益州元老,十幾年前劉璋決定入川,時任全國總糧庫大總管的太倉令趙韪就棄官相随,以自己的老家人脈予以相助,後來又擁立劉璋,居功至偉,結果到最後竟然被放到巴東邊境,和巴西太守龐羲大眼瞪小眼,諸多掣肘,啥也幹不了,一天天被邊緣化,為今之計,不如最後一搏!于是,趙韪花重金與荊州求和,然後以劉璋縱容東州兵欺壓百姓為名,聯合益州大姓豪強,大舉圍攻成都,東州兵知道生死存亡的時刻到了,皆殊死奮戰,終于打敗了益州派最後的大佬趙韪,趙韪逃到江州,最後被部将所殺。

劉璋:溫和懦弱的大草包,還是大智若愚的真雄主?這才是真正的諸葛亮(21)主筆:閑樂生

這一場大戰下來,東州兵與益州派打了個兩敗俱傷,劉璋終于坐穩了益州牧的位置。時間是在建安六年,也就是公元201年,曹操剛剛打赢官渡之戰,準備繼續往北進軍,是以也無暇趁火打劫,隻派了個叫牛亶的五官中郎将來當益州刺史,想給劉璋添添堵,當然結果隻能被劉璋趕走,但曹操攻打邺城正急,一時也拿他沒轍。這樣劉璋終于獲得了難得的八年安穩時光。但到了建安十三年,這平穩日子終于到頭了,先是曹操拿下了荊州,獲得了從襄陽沿漢水進入漢中的入口,接着到了建安十六年,曹操又打敗馬超平定了關中,并派司隸校尉鐘繇開始籌備南征漢中之事。劉璋頓時倍感緊迫,他明白憑自己手下這幫二流團隊,再怎麼開挂也不可能打敗曹操。漢中張魯更不可能擋住曹操。當然,劉璋也不是沒想過歸順曹操,但他連派三次使者前去向曹操示好,曹操卻不冷不熱,甚至連老爹劉焉陽成侯的封号也不肯給他,特别是最後一次,他特意派了益州的二把手别駕張松去讨好已經平定荊州的曹操,卻被狠狠的侮辱了一回(注7),所謂打狗也要看主人,曹操這不是看不上張松,這是看不上他劉璋啊,日後如果降曹了,那還能有好兒嗎?而就這個時候孫權劉備竟然聯手在赤壁打敗了曹操,劉璋頓時眼前一亮,對啊,我一個打不過曹操,和别人聯手總可以吧。劉備這個人口碑還是可以的,多年來接連幫助陶謙、袁紹、劉表、孫權對抗曹操,是個抗曹小能手,叫他來幫忙總比坐以待斃強。另外劉璋也不怕劉備亂來,蜀道艱難,其後勤全靠自己提供,他如果反自己不會有好下場,再說曹操就要攻來了,眼瞅着就要拿下漢中,二劉這時如果内讧,就不怕被曹操一鍋端了?

注1:摘自《三國志 劉二牧傳》陳壽史評:“璋才非人雄,而據土亂世,負乘緻寇,自然之理,其見奪取,非不幸也。”

注2:據東漢末年應劭《風俗通義》:“俗說:漢中、巴蜀、廣漢,土地溫暑,草木蚤生晚枯,氣異中國,夷狄畜之。故令自擇伏日也。”顯然,在多數關東群眾那裡,有關益州的印象一直是停滞的,班固《漢書 地理志》也說:“巴、蜀、廣漢本南夷,秦并以為郡。”可見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内,益州在社會文化上仍被排除在華夏之外。

注3:據《華陽國志 南中志》:“王莽更名牂牁曰同亭。郡不服。會公孫述據巴蜀,大姓龍、傅、尹、董氏與功曹謝暹保郡,聞世祖在河北,乃遠使使由番禺江出,奉貢漢朝。世祖嘉之,号為義郎。”及《蜀志》:“犍為郡士多仁孝,女性貞專。王莽改曰西順,郡人不會。更始都南陽,遠奉貢職。及公孫述有蜀,郡拒守。述伐之。郡功曹朱遵逆戰,衆寡不敵。遵絆馬死戰。當倒作戰死。遂為述所并。而任君業閉戶,費贻素隐。光武帝嘉之曰士大夫之郡也。”當年王莽随意将益州郡名更改為順服之意,分明有意将當地視作蠻夷之地,這導緻益州官民心向大漢,拼死抗拒王莽與公孫述政權。由此亦可見益州人每逢大亂便極力向中原政權凸顯忠貞的傳統,因為他們特别怕被邊緣化而喪失華夏身份。是以劉焉過早暴露稱帝野心,對中央政府表現出極強的離心力,這是益州人民絕對無法接受的。是以在政治上,其實劉焉水準遠遜劉璋,而劉璋水準則遠遜諸葛亮啊。

注4:據《華陽國志 劉二牧志》:“漢獻帝初平二年,犍為太守任岐與賈龍惡焉之陰圖異計也,舉兵攻焉,燒成都邑下。焉禦之,東州人多為緻力,遂克岐、龍。”

注5:據《三國志 劉二牧傳》注引《漢末英雄記》:“焉出青羌與戰,故能破殺。岐、龍等皆蜀郡人。”

注6:據袁弘《後漢紀》:“是時馬騰以李傕等專亂,以益州刺史劉焉宗室大臣,遣使招引共誅傕。焉遣子範将兵就騰。”及《後漢書 劉焉列傳》:“興平元年,征西将軍馬騰與範謀誅李傕,焉遣叟兵五千助之,戰敗,範及誕并見殺。”

注7:見《華陽國志》:“公時已定荊州,追劉主,不存禮松;加表望不足,但拜越嶲比蘇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