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汪丁丁:關于創造性思維的新書(之一)

作者:北大國發院

從2018年12月至2019年1月28日,英文出版的标題含“創造性”的新書,我下載下傳了九種,依照我的研究興趣,從“創造性教育”開始,以“創造性工業”結束。

汪丁丁:關于創造性思維的新書(之一)

第一本是2019年出版的,标題可直譯為“第二天性:父母可以怎樣運用神經科學幫助孩子開發同情心、創造性、自我控制力”。注意,我以前至少見過兩本以“第二天性”為标題的著作,是以,這本新書的副标題遠為關鍵。在它的十分冗長進而不利于銷售的副标題裡,有三個關鍵詞:1.同情;2.創造;3.自我控制。

我們知道,不久前辭世的,以畢生從事“棉花糖實驗”聞名于世的瓦爾特▪米切爾,著述等身,但主題不變:兒童在棉花糖實驗裡表現的自我控制能力統計顯著地預測了他們在40年之後的成功程度。

是以,自我控制的能力,不論怎樣強調都不過分,美國心理學會承認并為此授予米切爾“終身成就獎”。

學問家容易偏激,因為不足夠偏激就很難獲得突破性的進展。可是運用學問于實踐,忌諱的就是偏激。是以,才有古希臘人關于“實踐智慧”的思想傳統,盡管迷失了2000年(參閱我的《新政治經濟學講義》)。不偏激的思路,在這本2019年著作裡獲得充分的進而引發我極高尊重的表達,那就是第二張圖,三位一體,“同情-創造-自我控制”,這是父母開發兒童創造力的關鍵表達,其餘的五張圖都是這一表達的展開叙述。

汪丁丁:關于創造性思維的新書(之一)

這本書的核心思想,就由這六張圖來表達,其中第一張和第二張,是綱領性的。我逐項翻譯第二張圖,這是一套重要的兒童發展心理學原理:

汪丁丁:關于創造性思維的新書(之一)

1)當我們自己決策的時候,我們學到更多的東西。也是以,西方的家長非常注意“讓孩子有犯錯誤的機會”,從幼稚園到大學;

2)如果我們自主決策,我們更可能做正确的事情,因為那些決策是我們自己的;

3)我們通過決策才能學會更好地決策;

4)當我們決策時,我們改變了我們自己的世界以及圍繞着我們的世界;

5)在我們的私人事務中經常自主決策,可以讓我們的人生變得更富于意義。

我認為最後這一項的後半句不容易翻譯,暫時這樣表達吧。

第三張圖,也值得翻譯,但不容易準确,在這種時候,我更喜歡直譯。

汪丁丁:關于創造性思維的新書(之一)

這張圖隻有兩行,或兩項原理:1)完全沒有同情的時候,我們完全沒有感覺,完全沒有思想,完全沒有行動。于是,相當于讓孩子看一場特别枯燥昏昏欲睡的電影;2)完全同情的時候,我們富于激情,我們有同情認知,我們躍躍欲試地行動。這裡要注意的是“同情認知”,有争議。耶魯大學心理學家布魯默專門寫書批評我喜歡引述辛格女士(參閱我的《行為經濟學講義》和《行為經濟學要義》),他認為同情心有時候産生嚴重的認知障礙。或許是以,辛格女士2013年以來轉入更進階的“悲憫心”的實驗研究。悲憫,請你想象釋迦牟尼或觀世音菩薩,悲憫不同于同情,因為悲憫不會因為情感而妨礙認知,悲憫在更高境界關注那些值得同情的處境。這就是第六張圖的标題:從同情到悲憫的三種方式。

汪丁丁:關于創造性思維的新書(之一)

本文來源:财新網

汪丁丁:關于創造性思維的新書(之一)

曹毅/拍攝

本文作者汪丁丁,北京大學國發院教授、瑞意高等研究所首席研究員。汪丁丁教授于1990年獲得美國夏威夷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曾任教于香港大學經濟學系。同時兼任浙江大學跨學科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席、東北财經大學行為與社會科學跨學科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席、财新傳媒學術顧問。最近十年的研究及授課領域:行為經濟學(仿真、腦科學、社會網絡)、新政治經濟學(經濟學、政治哲學、制度經濟學)、經濟學思想史(經濟學方法與思想史方法之間的沖突與互補關系);跨學科課程研究與教學方法、腦科學與兒童早期教育、網絡空間經濟學(與網際網路實驗室合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