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何曆史上蜀國均定都成都?和龍泉山有關

作者:獨行客地圖帝

在四川省成都市的市轄區中,龍泉驿區無疑是其中比較著名的之一。龍泉驿區位于成都市主城區東部,其得名與附近的龍泉山有很大關系。有意思的是,龍泉驿區出名,但龍泉山卻不怎麼出名,不過這并不影響龍泉山之于成都的特殊意義。

為何曆史上蜀國均定都成都?和龍泉山有關

龍泉山位于成都主城區以東,呈偏東北——西南走向,全長約200公裡,寬約10公裡。龍泉山以西是著名的成都平原,是成都自古以來成為“天府之國”的重要地理保障。龍泉山以東是川中丘陵(盆中丘陵),這裡是四川盆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換句話說,龍泉山和川中丘陵是成都與重慶這兩座西南大城之間的屏障。從西向東出發,欲從陸地去成都,龍泉山是必經地之一。

為何曆史上蜀國均定都成都?和龍泉山有關

曆代在蜀地建國者,多把國都放在了成都(元末明初的明玉珍将大夏國都放在重慶)。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背靠着”青藏高原,易守難攻。曆代蜀國的東線多以重慶奉節為邊界重鎮,而從奉節欲往成都,基本上會走水路。也就是從奉節坐船溯江至重慶,再經嘉陵江北上。或者繼續溯江至江陽(四川泸州),從泸州登陸北上成都。無論哪條路,從東往西至成都的距離都較遠,成都相對是比較安全的,是以很多蜀國均定都于成都。

為何曆史上蜀國均定都成都?和龍泉山有關

不過,由于四川盆地海拔不算高,而且河流縱橫,一旦敵軍突破重慶或江陽,再去成都就不算遠了。在這種情況下,龍泉山之于成都的屏障意義便突顯了出來。狹長的龍泉山北約起于德陽,南約止于眉山。從德陽到眉山的這段區域内,是曆代蜀國的統治核心區。以蜀漢為例,這一帶除了設有首都性質的蜀郡,還有廣漢郡(郡治于雒縣),犍為郡治所彭山(今眉山市彭山區)。可以說守住龍泉山,成都基本無憂。

為何曆史上蜀國均定都成都?和龍泉山有關

有這麼一件事,與劉備有關系。公元211年,荊州牧劉備受益州牧劉璋邀請入川,為了防禦漢中張魯。劉備真正的目的是取西川,等到劉備與劉璋反目成仇後,劉備暴露出一個巨大的弱點,就是入川兵力太少,後勤保障難以為繼。這種情況下,益州從事鄭度獻計于劉璋,建議劉璋盡驅巴西、梓潼二郡之民渡涪水以西堅壁清野。等荊州軍無糧可吃的時候再出擊,一舉必擒劉備。劉璋心軟,不想折騰百姓,舍此計不用,最終亡于劉備。鄭度所說的涪水,就是嘉陵江三大支流之一的涪江。

為何曆史上蜀國均定都成都?和龍泉山有關

涪江以西,也就是三台、射洪、遂甯一線以西,這裡土肥人稠,經濟發達。二郡之人渡涪水以西,基本上可以保證糧食供應,有與遠道而來的劉備持久作戰的本錢。涪水其實距離龍泉山有段距離,從遂甯到龍泉驿區約有150公裡的路程,死守涪水以西與龍泉山有什麼關系?關系非常大。

為何曆史上蜀國均定都成都?和龍泉山有關

一旦劉璋用鄭度之計,益州兵與荊州兵相持于涪水,那麼成都必然留兵不多。在這種情況下,成都其實是非常危險的,彼時所能倚仗者,隻有龍泉山這座天然地理屏障了。龍泉山海拔倒不低,基本上保持在1000米上下,最高峰1051米。這樣的高度在相對平緩的四川盆地是有些突兀的,這也是成都的優勢所在。劉璋為了確定成都的安全,可以在兵力相對有限的情況下,分出一部分兵力守住龍泉山的各處險要之地。同時,益州兵分出一部分,北守住龍泉山北頭的德陽附近,南守住龍泉山南頭的眉山附近,将龍泉山打造成涪水以西的第二道(保衛成都的)防線。

為何曆史上蜀國均定都成都?和龍泉山有關

劉璋不用鄭度之計,也自然不會重點打造龍泉山防線,而是出兵進攻劉備,“(劉備)皆敗之(璋将劉璝、張任等人)。”劉備實力大增,張任等人隻好死守雒城(德陽市代管的廣漢)。雒城在哪?龍泉山以西,成都以北。雖然雒城死守一年,還射死了劉備的軍師龐統,但引來更強悍的諸葛亮、張飛等人。而且廣漢與成都之間無險可守,荊州兵已進入龍泉山以西的平原地帶作戰,益州兵已無險可守。是以雒城一丢,成都門戶洞開,“雒城貴,備(軍)進圍成都。”再加上諸葛亮、張飛、趙雲等部的會合,馬超的投降,劉璋走投無路,隻好投降。

如果當初劉璋在涪水和龍泉山打造兩重防禦體系,涪水失守還有龍泉山可守,也不至于縱虎入山,終将自滅。更多曆史地圖文章,請關注微信公衆号:地圖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