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索賠11億元,日本鋼鐵與寶鋼掀起專利之争

索賠11億元,日本鋼鐵與寶鋼掀起專利之争

  近日,中國鋼鐵巨頭寶鋼股份釋出公告稱,日本最大鋼鐵制造商日本制鐵株式會社(下稱日本制鐵)10月14日宣布,因寶鋼股份侵犯日本制鐵電磁鋼闆相關專利權,生産電磁鋼闆供應豐田汽車用于電動汽車制造,已向東京地方法院起訴寶鋼股份和豐田汽車,要求兩家企業分别承擔200億日元(約11億元人民币)的損害賠償。

  關于此次知識産權争議,寶鋼股份回應,專利認定應當建立在雙方嚴謹、科學的技術交流和求證基礎上,寶鋼股份嚴格遵守包括知識産權法律在内的各類法律法規,對于日本制鐵單方面主張,寶鋼股份不予認同。

  有業内人士表示,在目前複雜的國際貿易形勢以及中國高端制造行業崛起的大背景下,大标的額涉外知識産權訴訟是中國制造業走向高端化和走出去必然要面臨的挑戰和常态,中國企業對此不能掉以輕心,應進行周密的知識産權布局和建立風險應對機制。

  起因:電磁鋼闆引發專利糾紛

  作為鋼鐵央企中國寶武的核心企業,寶鋼股份專注于鋼鐵業,同時從事與鋼鐵主業相關的加工配送等業務。目前擁有上海寶山、武漢青山、湛江東山、南京梅山等主要制造基地,是全球碳鋼品種最為齊全的鋼鐵企業之一。

  世界鋼鐵協會資料顯示,中國寶武2020年粗鋼産量約為1.15億噸,排名世界第一;日本制鐵産量約為4158萬噸,産量不及中國寶武四成,位列世界第五位,日本國内第一。

  據悉,日本制鐵聲明中提及的電磁鋼在國内被稱為電工鋼,俗稱矽鋼,是電力、電子和軍事工業不可缺少的重要軟磁合金,主要用作各種電機、發電機和變壓器的鐵芯。按含矽量不同,電工鋼可分為低矽片(中低牌号)和高矽片(高牌号)兩種。該案涉及的是高牌号“無取向性電磁鋼闆”的高功能鋼材。

  無取向性電磁鋼闆是實作将電能通過馬達轉化為動能,實作能量轉換的關鍵基礎材料,其性能直接影響能量轉化的效率,是新能源車驅動電機無可替代的核心材料之一。根據寶鋼股份的公開資訊,寶鋼股份的生産線的工藝技術、産品技術和産線技術完全由寶鋼股份自主研發、自主內建,采用多項創新設計和技術,産品性能水準全球領先。根據寶鋼股份2020年年報顯示,2020年寶鋼股份無取向矽鋼産量271萬噸,取向矽鋼産量84萬噸。随着寶鋼股份寶山基地和青山基地無取向矽鋼産線開工建設與投産,寶鋼股份高牌号無取向矽鋼産能将從目前的40萬噸提升到2023年的100萬噸。此外,寶鋼股份是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用材的第一供應商,全球市場占有率30%,國内市場占有率60%,全球知名汽車廠紛紛把寶鋼矽鋼作為首選。

  有報道顯示,2020年7月,豐田汽車向日本國内銷售的混合動力車(HEV)和純電動汽車,開始部分采用寶鋼股份的産品。這是日本大型車企首次在日本國内生産的乘用車中,采用中國企業生産的無取向電工鋼。在此之前,豐田汽車的鋼鐵供應商主要是日本制鐵。

  有觀點認為,“訂單被搶”是此次日本制鐵與寶鋼股份知識産權糾紛的導火索。

  日本制鐵聲稱,因寶鋼股份侵犯日本制鐵電磁鋼闆相關專利權,生産電磁鋼闆供應豐田汽車用于電動汽車制造,遂向東京地方法院起訴,向兩公司分别索賠11億元人民币。此外,對于使用寶鋼電磁鋼闆的豐田電動車,日本制鐵還向法院申請裁定在日本國内實施臨時禁令。

  支招:運用多種手段積極應訴

  面對日本制鐵的指控,豐田汽車向媒體表示,該公司對這起訴訟感到“非常遺憾”,在與寶鋼股份簽署供應協定前,沒有發現寶鋼股份存在專利侵權問題。

  寶鋼股份則釋出公告回應稱,針對日本制鐵公司所提出的專利訴訟,其将積極應訴,堅決捍衛公司權益。“作為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國際化公司,公司在開展國内外各項業務過程中,遵循合法、誠信的基本原則,嚴格遵守包括知識産權法律在内的各類法律法規。對于日本制鐵單方面主張,寶鋼股份不予認同。”寶鋼股份在聲明中稱。此外,寶鋼股份在公告中還表示,寶鋼股份尚未收到正式的起訴文書,此次訴訟也尚未開庭審理。

  那麼面對此類涉外糾紛,中國企業應如何應對?此次糾紛又對相關企業有何警示意義?

  北京達曉律師事務所主任林蔚在接受中國知識産權報采訪時分析,該案涉及無取向性電磁鋼闆的高功能鋼材,是新能源車驅動電機無可替代的核心材料之一。日本制鐵通過起訴豐田汽車并帶上寶鋼股份作為共同被告,在東京建立了管轄連結點,進而奠定了其主場作戰的優勢。對于中國企業,正如寶鋼股份所回應的,應當積極應訴,捍衛其合法權益。除了在專利侵權訴訟中進行不侵權答辯外,還應當對日本制鐵的涉案專利及該項專利在中國、美國、歐洲的同族專利提起無效宣告請求,作為反制措施。

  此外,林蔚表示,根據寶鋼股份的聲明,寶鋼股份在開展國内外各項業務過程中,已經做好了知識産權的調查,并就與日本制鐵的争議多次向日本制鐵提議開展進一步交流和求證,但遭到一再拒絕。這警示相關企業,在目前複雜的國際貿易形勢以及中國高端制造行業崛起的大背景下,應該充分認知到這樣的涉外大标的額的訴訟會是中國制造業走向高端化和走出去必然要面臨的挑戰和常态,絕對不能掉以輕心,中國企業除了與權利人積極溝通和協調之外,還應當主動進行反制或者提前做好反制措施的準備。(趙瑞科)

索賠11億元,日本鋼鐵與寶鋼掀起專利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