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國家對表現突出的革命戰士頒發獎勵。在革命戰鬥中浴血奮戰的将士都被授予了軍銜。而今天要說的是是一名小兵,兩次被同一個人救起,而這個救他的人是開國元帥徐向前。俗話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這位小兵,後來不僅成為了開國上将,還官拜副國級。聽起來,似乎這個小兵還成了救命恩人的上級。
這個小兵就是陳錫聯上将。

小時候陳錫聯的家裡窮得叮當響,一家六口人都指望着他父親養家糊口。父親是個手藝人,一次出工的時候導緻身受重傷,因為無錢醫治,不久之後就撒手人寰。
天塌了,人還得活着。陳錫聯打小就跟在姐姐的屁股後頭幹活掙錢。後來稍微大了些就給人家放牛,成了典型的童工。
十四歲的陳錫聯血氣方剛,跟剝削了他十幾年的地主老财揮手告别,參加了紅軍部隊。一說參軍打仗,當母親的肯定于心不忍,陳錫聯的母親不讓他去,他還是偷跑着去找的隊伍。
參軍後由于表現出色,陳錫聯很快被提升為班長。他敢打敢沖,戰友們給他起了個綽号叫“小鋼炮”。一次在工作中他遇到了老班長,兩人見面就聊得火熱,不知不覺地肚子也餓了。
面對自己的老班長,陳錫聯是打内心的感激。戰火紛飛的年代,戰友之情就是生死之交。陳錫聯覺着自己怎麼也得請老班長吃頓好的,是以帶着老班長下了館子,要了碗湯和幾個蔥油餅。
沒想到一頓飯還吃出了事兒。當時張國焘和一些極端左派分子為了私利挑起了政治審查。陳錫聯下館子的事兒被通報上去,成了腐敗奢靡的典型,很快就判了死期。
幸好張國焘胡作非為的事兒,被部隊軍長徐向前知曉了。這種小題大做讓徐軍長氣不打一處來。吃幾個餅子被判死期,聞所未聞。他下令放了這幾個戰士。
這是徐元帥第一次搭救陳錫聯。
1935年陳錫聯在一次戰鬥中,負傷嚴重。這時候他已經是一個師的政委了,可打起仗來依然是當初的一股子沖勁兒,即便傷口都發炎了,還堅持不下火線。
徐向前視察戰場的時候,得知他傷病在身,就去探望。到了一看,陳錫聯已經不能動彈了。徐向前趕緊把陳錫聯撤出戰場,送到後方醫治。
因為未能及時處理傷口,陳錫聯得了破傷風。也幸虧送得不算太晚,否則華佗在世也隻能搖頭歎息。死神面前打了個招呼的陳錫聯,想到徐向前兩次救自己于危難,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陳錫聯無以為報,隻能在戰場上奮勇殺敵。這也促使了他軍功在身。革命獲得勝利後,國家專門組建了一支炮兵部隊,陳錫聯被任命為這支部隊的司令。當時我國技術化作戰還相當薄弱,陳錫聯優化了中國炮兵的作戰方式,在抗美援朝的幾年裡,這支部隊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陳錫聯在授銜儀式上被任命為上将,之後又從軍隊步入政治環境,擔任了國家副總理。此時,面對他的老上司徐向前的時候,他反而成為了上級。
那個時代走出來的人,可不會居功自偉。在陳錫聯的眼裡,老上級就是老上級,恩人就是恩人。他到了中南海任職之後,經常會去徐向前家探望。
大多戰火中做出來的人年邁之後,舊傷都會複發。徐向前晚年患病,陳錫聯前後奔走為他尋找救治的人和辦法。但是所有的醫生都對這位革命者搖頭歎息。徐向前還是走了,臨走的那一刻,陳錫聯在醫院為老上級送行。
韓信曾有一飯之恩,成為了千古佳話。陳錫聯一直敬重自己的救命恩人,兩次相救,一直未曾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