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項開始就風波不斷的《第一爐香》從上映到現在,口碑與票房雙雙“滑鐵盧”已經毫無懸念,一部集結了許鞍華、王安憶、杜可風、和田惠美、坂本龍一等主創,幕後陣容極其強大,美術、場景、服裝都頗具質感的“頂級文藝大片”,竟然走到了現在這步田地,難免令人唏噓。

知名導演侯孝賢曾經說過,“張愛玲的小說是不能拍的,那是一個陷阱”,今天,就讓我們通過盤點張愛玲IP的影視化情況,來看看産生這個“魔咒”的原因究竟在哪裡?
成績和名氣不成正比,《色戒》一騎絕塵
作為近現代文學史上影響力最大的作家之一,張愛玲作品的影視改編情況和她經久不衰的名氣,似乎并不太成正比。
電影方面,1984年,許鞍華把張愛玲的《傾城之戀》搬上了大熒幕,第一次嘗試改編的她,并沒有對小說進行大幅度的删改解讀,幾乎是亦步亦趨地完成了所有故事情節,但由于有不少觀衆認為缪骞人不太适合白流蘇這個角色,這部作品最終隻拿下了豆瓣6.8的及格分。
進入90年代,港台掀起了一陣翻拍張愛玲的熱潮,關錦鵬的《紅玫瑰與白玫瑰》、許鞍華的《半生緣》,侯孝賢的《海上花》接連上映,三位知名導演在細節還原、人物塑造、氛圍模拟上各有長段,但總體來看都完成的非常到位,分别拿下了豆瓣7.7、7.9、8.2的評分,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不過口碑過關未必代表着商業上的成功,《紅玫瑰與白玫瑰》的票房隻有180多萬港元,排在當年香港票房榜100名開外,《半生緣》票房753萬港元,排在當年第26位,《海上花》的票房也隻有400多萬台币。
這樣的成績讓張愛玲IP的電影化不得不暫停了近十年,直到2007年,李安攜《色戒》華麗歸來,張愛玲IP才第一次體會到了“叫好又叫座”的味道。李安在盡可能還原原著文本細節的同時,還在影片中填充了自己對故事和人物的了解,得到了“張迷”與普通觀衆的一緻認可,内地票房斬獲1.2億元,進入年度票房榜TOP3,豆瓣評分也達到了8.5分,不論從哪個次元來看,都堪稱張愛玲小說改編的巅峰。
但是這種好勢頭并沒有延續下去,空白十餘年後,許鞍華再度操刀改編《第一爐香》,以5.5分的成績一頭栽進了曆史最低谷。
電視劇方面,《半生緣》《金鎖記》《傾城之戀》三部00年代的作品,改編的中規中矩,對張愛玲原著小說主旨的還原也算不上十分精确,但可圈可點的制作與選角,還是讓這三部作品被觀衆順利的接受,分别得到了豆瓣7.1、7.7、8.0的評分。
而去年播出的,改編自《半生緣》的《情深緣起》,就幾乎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鬧劇”了,将原著富有深意的故事硬生生“民偶化”不說,選角更是跟人物沒有一點貼合的地方,是以該劇在問世後幾乎就沒有得到過什麼正面評價,豆瓣評分隻有3.0分。
晦澀、蒼涼難改編,“南轅北轍”是常态
從上文的盤點來看,一直被大家認為是影視改編的富礦,每次選角都萬衆矚目的張愛玲IP,想要熱度與口碑雙豐收,卻是難上加難,甚至不如嚴歌苓、亦舒等一些當代女作家,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首先,張愛玲的小說以中短篇見長,幾萬字的小說擴充為兩個小時的電影劇本,都需要加入不少情節,更别說擴充成幾十集的電視劇,極其考驗編劇的功力,改成“錦上添花”的少,“注水”的才是大多數,甚至根本與原著“南轅北轍”。
同時,文學和影視在表達方式上存在着天然的差異,引人入勝的唯美辭藻,出色的氛圍建構,都很難用畫面去呈現,偏偏張愛玲小說的優勢就是細膩、蒼涼的文筆,和意蘊豐富的潛台詞,如何還原對主創來說是一項巨大的挑戰。
而影視内容需要的完善的故事情節,激烈的沖突沖突,則在張愛玲的小說中并不多見,僅僅隻有《半生緣》《金鎖記》《傾城之戀》相對來說要好一些,這三部作品也是這些年來被影視化次數最多的。
其次,得益于張愛玲細膩的描繪,觀衆們對故事的了解可能各有差異,但對小說中人物的認知卻是很具象的,一旦選不對,不止“張迷”,連路人網友都會紛紛“倒戈”。
張愛玲筆下的角色,特别是女性角色,都有一股子隻可意會、難以言傳的神韻,精緻中帶着宿命的悲劇感。這種複雜的氣質,讓不少導演和制作方在選角階段就十分的“撓頭”,當年李安在籌備《色戒》時,幾經周折,大膽的啟用了毫無名氣的新人湯唯,演員和人物的完美适配,成就了一部影史留名的經典。
而許鞍華顯然就沒有這份幸運了,進入寒冬期後逐漸收緊的影視市場,已經不允許這種“冒險”的行為,在個體表達與商業化反複拉扯之後,“金馬影後”馬思純和“當紅小生”彭于晏的組合,看上去充滿着妥協和平衡的味道,隻是這種“平衡”和張愛玲筆下的人物相去甚遠,演員也沒有能展現出超越自身局限,“演什麼像什麼”的飛躍,隻能遺憾的把觀衆攔在了電影院外面。
“爽劇”時代,觀衆還想不想看張愛玲?
歸根究底,翻拍張愛玲IP容易翻車的“定律”,來源于它的曲高和寡,和其他暢銷書作家相比,不夠通俗的張愛玲是有一定的閱讀門檻的。
從當年馬思純轉錯“語錄”的烏龍事件就可以看出來,不管是“真的”還是“假的”,人人都知道幾句張愛玲的“經典金句”和“人生感悟”,但到底有多少人真的讀過張愛玲呢?可能比我們以為的要少的多。
是以,張愛玲小說表面上是風光無限、人人皆知的大IP,實際上卻又過分垂直,閱聽人圈層化屬性嚴重,很難叫好又叫座。特别是在2015年之後網際網路飛速發展,短視訊逐漸深入90後、00後的生活,人人追求“短、平、快”,追求“爽劇”,幽回婉轉、暧昧晦澀的張愛玲似乎已經“過時”了。
對此,當下的創作者給出的解決辦法就是,将一部值得反複體味的作品,盡量剔除它時代複雜性和人物複雜性,做迎合觀衆“口味”的表層化、庸俗化改寫。
《情深緣起》和揭示人性、令人唏噓《半生緣》相比,成了“瑪麗蘇”民國愛情故事。《第一爐香》則将一個發生于戰争年代半殖民地背景下,少女在欲望的誘惑下清醒的堕落,逐漸走進命運深淵的故事,變成了愛而不得的“青春傷痛文學”,在前期宣傳上,更是極盡“狗血”之能事,希望能用“QQ空間金句”般的文案,牢牢鎖住“下沉市場”。
隻可惜,從票房成績來看,《第一爐香》的現狀十分的尴尬及擰巴,原著粉與文藝青年不能接受它的“魔改”,“下沉市場”的小鎮青年又不能接受許鞍華作者化的文藝叙事,最終遺憾的落了個兩頭不讨好。
張愛玲IP究竟應該怎麼改?還需要影視從業者們去繼續探索,不過通過上文的分析,我們或許可以大膽的預言,與其盲目追求出圈,不如深耕垂直市場,做“小而精”的内容,更易于平衡“商業”與“文藝”之間的比重,不失為影視化的一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