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忠孝兩全:孝當有“舐犢情深”之誠,忠該有“我愛我家”之真推及其孝,就是盡忠,忠孝一體。盡忠必盡孝,非盡孝則不能盡忠。忠孝的兩全,就是功和德的兼修。

動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過于誠。

——《格言集錦》

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

——《圍爐夜話》

中華傳統文化,流傳下來很多文化瑰寶,成語就是其一。每個成語都是特定文化體系中提綱挈領之論說,富有價值觀和方法論的涵義。

漢語成語的“忠孝兩全”,又名忠孝雙全。在中國古代的文化中,它乃是一個修身立世而有所作為的人格品行。

孝,作為一個核心價值觀念,是治家中的事親敬老之德操。

忠,作為一個重要價值主張,是效國中精忠報國的貞節。

忠孝兩全:孝當有“舐犢情深”之誠,忠該有“我愛我家”之真推及其孝,就是盡忠,忠孝一體。盡忠必盡孝,非盡孝則不能盡忠。忠孝的兩全,就是功和德的兼修。

成語“忠孝兩全”,出自唐代白居易所著的《除程執恭檢校右仆射制》,原文為:“業傳将略,名在勳籍;蘊天爵以修己,忠孝兩全。”

這裡,“忠孝兩全”,是一個接近盡善盡美的價值觀念,然現實中往往是忠孝不能兩全。有時,顧小家則不能盡忠于國之大家;有時,盡忠于國而難以全心照顧小家。

從人生價值觀上言,“忠孝兩全”的内在價值精髓,是在齊家、治國的功德作為中,實作“忠孝兩全”的道德價值和人生理想。對國家盡忠,對父母盡孝。感恩圖報,則孝親敬老;孝行天下,則大愛無疆。

從人生方法論上言,“忠孝兩全”,是在推及孝敬中盡忠,在盡忠中擴充孝敬之德行。忠與孝二者的關系,就是推及擴充的價值意義。治家以孝為先,報國以忠為本。

人生修為的孝順父母之至,當有若父母養育子女一樣的真誠,展現“舔犢情深”的真情。真孝者,是以父母待己之心,而回饋父母養育之恩。

人生功為的忠于祖國之極,當有像我愛我家一樣的熱愛,展現愛如家親一樣的忠誠。至忠者,是以誠愛小家之心,推及擴充于報效祖國培養之恩。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7">推及其孝,就是盡忠,忠孝一體。</h1>

在中國古代的文化傳統中,對國盡忠,就是推及、擴充其齊家愛家之能為。“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大學》)。孝為倫理的修身之事,忠為政治的效國之事。盡忠于國者,必能盡其家中之孝;盡其愛親之孝,方能達緻效國之忠。

盡忠于國,實為推恩的過程。“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孟子·盡心上》)齊家愛家,必得有仁義之德。推及、擴充仁義于國人,就是效國的盡忠。

古人将“天下國家”視為一體,國是大的家,家是國之小家。“立愛惟親,立敬惟長,始于家邦,終于四海。”(《尚書·伊訓》)愛家而愛國,既是人生價值實作的重要内涵,又是人所應盡的責任擔當。

盡忠于國而推恩于人民,就在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推恩之極,足以保于國而惠于民;若不推恩,則不足以保父母、妻子。

沒有家必沒有國,國是放大的家;沒有國則家不保,國是衆多的家。“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孫醜上》)孝敬父母,本于仁愛之心。既愛妻子又愛父母,既是仁者所當為,又是做人的本分。

忠孝兩全:孝當有“舐犢情深”之誠,忠該有“我愛我家”之真推及其孝,就是盡忠,忠孝一體。盡忠必盡孝,非盡孝則不能盡忠。忠孝的兩全,就是功和德的兼修。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6">盡忠必盡孝,非盡孝則不能盡忠。</h1>

對國盡忠,必以盡孝為前提。“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大學》)。先修身于孝敬之德,而後方可盡忠于國。不能孝敬父母,何談報效于國?父母之恩不報,何能有國恩之報?

盡忠于國,必本于盡孝之為。仁者無不愛,急親親之為務。舜居大位,以不慕父母為憂,故為大孝。孝敬父母,既是人品的必然展現,又是治國的必備素質要求。非孝順父母則不足以齊家,非齊家不足以治國。

在《孝經》中,認為“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開宗明義》)愛親者,則不敢惡于人;敬親者,則不敢慢于人。身體發膚受之于父母則不敢毀傷,而惡慢于人不免傷身。若能“愛敬盡于事親”,則必能“德教加于百姓”,而仁愛教化推及于天下。

孝的“終于立身”,實是“立身行道,揚名于後世,以顯父母”的“孝之終”。“立身行道”,則道不離,弘毅仁道;揚名後世,則建功立業,就為治國之政績。“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圍爐夜話》)有仁孝心,便有不忍人之心,就會行不忍人之政,兼善天下。

盡忠于效國,必然以盡孝于父母為根本前提。同樣,孝敬父母就必須光宗耀祖,緻力于盡忠于國。最大的孝敬,是繼承父母之志而使之無愧對己生養的付出,以報效祖國之功名回饋父母所賦予的生命價值。

忠孝兩全:孝當有“舐犢情深”之誠,忠該有“我愛我家”之真推及其孝,就是盡忠,忠孝一體。盡忠必盡孝,非盡孝則不能盡忠。忠孝的兩全,就是功和德的兼修。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3">忠孝的兩全,就是功和德的兼修。</h1>

“忠孝兩全”的價值實質,乃在于德與功的統一。盡孝于父母,是盡己之德行;盡忠于祖國,是建功之立業。建功立業,本于道德修為。從孝敬父母中立德,從報效祖國中立功。有孝敬之德,必然進德修業而不息。

盡忠盡孝而忠孝兩全,是人生之常态。天下有道,則有志者人人可以達緻忠孝兩全。既可修身以盡孝,又可建功以報國。忠孝不能兩全,是人生逆境時或承擔特殊使命之擔當。或盡孝不能盡忠,或盡忠不能盡孝。

當今時代,為國家特殊使命而隐姓埋名者,雖不能盡孝于父母,然可盡忠于國家。報效祖國,也是發揚光大父母之志願的盡孝。大孝,孝于國家,精忠報國。

“忠孝兩全”,作為接近盡善盡美的人生境界,乃是真誠、忠誠的心性統一。“動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過于誠。”(《格言集錦》)盡孝有“舐”的真情,則真誠;盡忠有“愛家”一樣的熱愛,則忠誠。隻有忠誠真摯,“純亦不已”(《中庸》),方能盡忠盡孝。

盡孝者,就在于盡己孝于真誠,亦即是以父母待己之心而回饋父母養育之恩。盡忠者,就在于盡己忠于忠誠,亦即是像對待我家一樣熱愛自己的祖國。盡忠與盡孝,是一體的兩面,不可以對立而偏執。盡孝當推恩以盡忠,盡忠當以盡孝為本。

盡孝是發自内心的真情實感,盡忠是擴大了的真情實感。“我們需要感情,但感情的源頭隻有來自對祖國、對人民的無比熱愛,離開了這一洶湧的源頭,一切感情的熱浪都會枯涸。”(佚名)隻有擁有了對祖國、人民的無比熱愛,方能盡忠盡孝。

忠孝兩全:孝當有“舐犢情深”之誠,忠該有“我愛我家”之真推及其孝,就是盡忠,忠孝一體。盡忠必盡孝,非盡孝則不能盡忠。忠孝的兩全,就是功和德的兼修。

對于今天的人們來說,盡孝既要成為做人的本分,又要成為維護社會和諧的責任。不報親生父母之恩,則愛心不會有,也就無以接人交人,推己及人,難以立身于世。

對于現今的人們來說,盡忠既要成為實作自我價值的人生修為,又是成為報效國家的公民義務。不報祖國母親之恩,則恩義不會有,也就無以立信于世,推恩人民,難以成就大業。

中華文明五千年,曆經滄桑而綿延不絕,已充分證明中華傳統文化的頑強生命力,和迎接各種挑戰的開拓能力。這一文化内涵,既本自“學·思·觀”的探求真理而來,又呈現着“學·思·觀”的理性自覺和開放思維。讓我們齊心協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時代洪流之中,為民族偉大複興貢獻冷靜的思考,清醒的應對,果敢的鬥争,無愧的付出。堅信“文化自信”,踐行“文化自信”,中華民族一定能夠實作偉大複興。

歡迎評論交流探讨。文中圖檔來自網絡,感謝版權原作者。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