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黎巴嫩:沒有改革的調整?

黎巴嫩:沒有改革的調整?

對在黎巴嫩進行真正的經濟、行政或政治改革持懷疑态度的原因有三個。這些原因與區域地緣政治格局、當地政治背景和經濟金融形勢有關。然而,黎巴嫩在改革其後塔伊夫“體系”方面有着既得利益,因為它不可能照原樣生存。

在地緣政治上,黎巴嫩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像是一個區域拉鋸戰區,伊朗的影響力受到西方國家(美國、法國)的強烈反擊,更不用說土耳其、俄羅斯、海灣國家和以色列本身了. 由伊拉克、叙利亞和黎巴嫩組成的新月沃地,實際上已經形成了一個真正的緩沖區,将伊朗、土耳其和以色列這三個主要的地區主角分隔開來。

雖然什葉派随後在新月沃地加強了政治影響力,但伊朗人不能僅僅将自己強加于那裡,因為他們在伊拉克有一個強硬的對手。伊拉克的什葉派阿拉伯人占人口的三分之二,他們自己根據與他們相關的各種外部力量而分裂,正如最近的伊拉克選舉所表明的那樣。

與此同時,黎巴嫩和真主黨在南部有以色列,在北部和東部有叙利亞(俄羅斯在那裡有強大的存在)。然而,雖然莫斯科表現出與德黑蘭的親近,但它也與安卡拉和特拉維夫如此接近(這一點尤其值得注意,因為莫斯科自 2017 年以來對這個希伯來國家近乎無情地炮擊叙利亞的伊朗軍隊及其同夥缺乏批評)。

事實上,俄羅斯保持着平衡的立場,與三個地區主角的距離相等。基于此,俄伊關系遠非清晰透明,尤其是在黎巴嫩問題上。此外,伊朗在黎巴嫩舞台上的影響力遭到其他勢力的強烈反對。

例如,雖然真主黨是黎巴嫩伊斯蘭共和國的武裝派别,正如其秘書長所說,但其他地方政黨與各種外部勢力(包括沙特阿拉伯、土耳其或俄羅斯)保持着密切的關系。與此同時,西方國家經常插手許多政治和經濟問題(更不用說美國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的以色列-黎巴嫩[海上]邊界的劃定)。

最後,這筆交易擴大到包括法國,法國在一年多前憑借法國的倡議在黎巴嫩舞台上強勢回歸。巴黎是一場複雜的地區博弈,将地中海問題與黎巴嫩、叙利亞和伊拉克的問題聯系在一起,法國在這些地方擁有特殊的軍事存在。

事實上,黎巴嫩在這些地區競争中處于危險之中,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因為最輕微的内部發展,即使是簡單的内閣組建,仍然取決于外國列強的善意和協定,這随時可能受到質疑(黎巴嫩内部政治行為者之間的分歧顯然助長了這種外部幹預)。

是以,如果黎巴嫩是以是一個“被占領”國,那麼誰是占領者?因為它确實實際上被許多力量[占領],是以沒有真正被[占領]。沒有人是[黎巴嫩的]“保護者”,每個人都想阻止其他人這樣做。這就是“無人區”的定義。

标志着國内政治格局的分歧使黎巴嫩局勢複雜化,導緻國家權威的先天弱點。這種弱點在 1975-90 年内戰之前就已經很明顯了,塔伊夫協定加劇了這種弱點,并在 2008 年多哈協定之後達到了高潮。

後者授予所有大型社群事實上的否決權(通過内閣中的“阻撓第三者”,以及通過憲法規定的“國家和宗派共識”來通過重大決定的必要性)。

這将黎巴嫩國家變成了一個混合結構,或者是一種“弗蘭肯斯坦怪物”,它由多個政治教派“部落”聚集在一起,每個部落都擁有各個部委和行政部門的“一塊”,并能夠阻礙良好的運作整體而言,如果它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

政治改革經常被提出來作為解除這種局面的一種方式。但這種改革隻能朝兩個方向發展:要麼通過集權以挫敗宗派離心力,要麼通過地方決策程式,這将導緻權力下放(無論形式如何),并在賦予權力的同時限制争議點。社群本身。

然而,一個集中的系統-這或多或少是專制-目前是不可能的,因為沒有外部保證人(區域和國際行為體都陷入互相競争),以及黎巴嫩的“仲裁者”,即,一個。承擔地方上司權的宗教團體:試圖扮演這一角色的基督徒在 1975 年戰争爆發時失去了它;遜尼派曾在 1990 年之後試圖這樣做,但在 2005 年拉菲克·哈裡裡被暗殺後,自 2011 年反對巴沙爾·阿薩德 (Bashar al-Assad) 政權的反對派在該國的遜尼派被迫大規模流亡。

最後,試圖在 2008 年多哈協定簽署後接受挑戰的什葉派現在正遭受經濟危機的嚴重失敗,安全崩潰加劇了經濟危機(在 2020 年 8 月 4 日貝魯特港口爆炸和 10 月14 次在 Tayyouneh 發生槍戰)。

埃馬紐埃爾馬克龍總統的“法國倡議”是什麼意思,除了這些組成部分(包括真主黨)承認他們無法在這個架構之外繼續進行之外,所有黎巴嫩組成部分都支援它?

這當然并不意味着這些部隊(及其外部贊助商)已授予法國獨家空白支票。但它清楚地突顯了黎巴嫩中央當局的軟弱和無力實施改革。

另一方面,分權也不是唯一的解決方案,因為雖然它可以将一些問題歸結到地方或市政層面,但處于困境中的中央國家将繼續負責關鍵問題(貨币政策和中央銀行、國防和軍隊、外交政策、油氣資源管理、海關政策和對外貿易開放以及經濟模式)。是以,事情并不順利。

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做什麼?值得注意的是,黎巴嫩當局似乎決定處理最緊迫的問題,優先考慮兩個關鍵主題:涉及公共債務的金融問題和與銀行業密切相關的黎巴嫩銀行的資産負債表(銀行将他們的大部分流動性——人民的存款——交給國家和 BDL)。

然而,黎巴嫩當局正在通過極其殘酷的“清理”來應對這種情況:以當地貨币計價的存款實際價值從 2019 年的 500 億美元(按官方匯率 1,500 法郎兌​美元)下降到不到 3 美元億美元的平行市場價格。

與此同時,如果目前的“隐性”減發合法化并适用,被困在銀行中的美元存款的實際價值(即所謂的“lollars”)将從今天的近 1000 億降至不到 200 億。所有賬戶的所有銀行提款。

根據這一計算,在 2019 年危機前接近 1700 億美元的銀行存款總價值(裡拉 + 美元)将下降到 200 億美元左右(如果采用折扣的話)。如果頒布、立法或正式化(BDL 繼續将官方匯率定為 1,500 美元兌美元),這種令人眩暈的下降将給存款人帶來最大部分的調整負擔,同時清理銀行、BDL 和狀态一下子。

是以,目前的争論集中在銀行(可以使用其資本甚至國外儲備)、國家(可以貢獻其部分資産)、BDL(這将招緻未來債務;黃金儲備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問題),以及由儲戶和一般人口承擔。

一旦這種損失配置設定正式确定,該國将能夠根據自由市場匯率統一各種匯率。在進口急劇下降(這是生活水準下降的必然結果)和 BDL 終止補貼(特别是燃料補貼)之後,貿易平衡的逐漸恢複,可能會減緩匯率的上漲(至少在理論上,因為對該國的信心仍然薄弱)。這一切都将發生在貧困和不平等急劇增加的背景下。

當局的第二個優先事項似乎集中在公共實體上,例如在 2020 年被部分摧毀的黎巴嫩電力公司或貝魯特港。換句話說,對經濟運作至關重要的實體可能是被外國利益相關者利用以重建他們的能力。

除此之外,石油和天然氣儲備問題,從長遠來看具有潛在戰略意義,以及配給卡問題,應該為公民提供最低限度的安全網。

確定對金融部門進行“清理”,徹底檢修最低限度的基礎設施,并提供最低限度的社會安全網:這是目前國家計劃的精髓——危機管理計劃。

然而,以上都意味着隻是觸及了真正的問題,因為還有許多問題尚未得到解答。改革司法制度或公務員制度呢?我們如何清理公共行政,減少大量非生産性員工,同時保持高效的公務員和數字化公共服務(電子政務)?黎巴嫩想采用什麼經濟模式?該國是否應該引入不同的稅收制度來促進生産性投資?

黎巴嫩希望優先考慮哪些基礎設施以及基于何種經濟戰略?除了叙利亞和伊拉克,還會對西方開放嗎?會不會優先發展環境、旅遊或服務業?

簡而言之,在政治體制不穩的情況下,我們能否進行真正的經濟改革?

黎巴嫩是否會不再是地區沖突的舞台,這也使得任何政治計劃都因政治僵局而注定要失敗,這也是未知數。

顯然,所有這些問題都很難回答,唉,黎巴嫩當局在這個階段很可能會忽視它們。

目前的措施,特别是與國際貨币基金組織的談判,将隻旨在確定經濟援助,使該國能夠保持領先地位(埃及、約旦和叙利亞的能源供應情況也是如此)。

與此同時,這些談判将確定黎巴嫩金融體系在國際貨币基金組織的援助下重拾信譽。是以,黎巴嫩将做出“不改革的調整”的選擇。

但在現實中,這種選擇實際上并不是一種選擇,因為黎巴嫩體制無法照原樣生存。沒有經濟、社會和政治改革,地平線上就沒有希望,人民對未來将完全失去信心,變化将以大規模移民的形式出現,破壞内部平衡。

誠然,這不是自 19 世紀以來黎巴嫩第一次遭受危機,迫使其部分人口離開該國,進而(字面上!)消除了很大一部分社會政治争端或争論的可能性,同時確定通過國外黎巴嫩人彙款的資金流動。

不同的是,這一次經濟危機更加猛烈,發生在半個世紀末幾乎持續的不穩定局勢,已經使人口筋疲力盡,而該國近三分之一的居民不是黎巴嫩人。

是以,哪些社群和哪些政治上司人可以肯定不會在這場遊戲中成為輸家?

要發生變化,需要達成區域和國際妥協,在黎巴嫩問題上達成新協定,并有可能改變目前緻命的現狀。

某些上司人和政黨(包括真主黨等)是否會面臨與這種外部動态不符的風險,進而導緻新的不穩定浪潮?

雖然問題仍然懸而未決,但無論如何,我們必須希望變革能夠迅速、和平地發生,最好是在即将舉行的議會選舉中發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