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鄉土故事:鄉友淘金記

鄉土故事:鄉友淘金記

鄉土故事:鄉友淘金記

文:馬新武

  歲月匆匆,韶華轉瞬己是白頭。期間所親身經曆的或聽說的,總有一些讓我難忘的人和事。例如淘金,我雖沒去新疆,但據淘金回來的人講,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

  提起淘金,我仿佛又回到了1987年。那時,我還沒成家,掙錢的欲望很強烈。四月初,我街道的藍選良,我叫叔,找人去新疆淘金,報名的人很多。其原因是,我選良叔去年從新疆淘金回來掙了不少錢,過年前還賣了一台彩色電視機。這在上世紀八幾年,可是一件轟動全村的事,人們都很眼紅。再加上,我選良叔人品好,才出現了争着報名的局面。

  好友郭要民要去,我本家育民哥弟兄三也要去。尤其是我育民哥他爸,到處宣傳,讓娃們去,一個娃一年一座樓。這下,早就想掙大錢的我更坐不住了,我去征求父親意見。誰知,父親以我婚事為重,不同意我去。無奈,我隻好去求大姐,結果還是以失敗而告終。就這樣,我與新疆失去了相見的機會。

  四月二十八月,總上司藍勃良一聲令下,一支淘金的隊伍浩浩蕩蕩地出發了。望着他們漸漸遠去的背影,一種失落感在我心中油然而生。後來情況如何?不到半年,他們大多數就回來了,聽他們慢慢說。

  郭要民:從西安火車站上車,三節車廂坐的都是咱村,咱村周邊和省内淘金的人。也許,這樣的場面少見,大家又說又笑,充滿了歡樂,祥和的氣氛。一天,二天,三天……旅途的疲倦和苦悶代替了人們的歡聲笑語。出了嘉峪關,越往西人煙越少,戈壁茫茫,沙漠無邊,連綿不絕的山脈躺在天際,廣袤蒼涼的景色讓我心胸為之一寬,抑郁的情緒才随之慢慢舒展開了。

  不到新疆,不知中國之大。第四天下午,我們終于到達了終點站——烏魯木齊。下火車後,淘金人群分開了。我們在烏魯木齊停留了一夜,第二天黎明就坐上長途汽車,幾經颠簸,三天後才來到了阿爾泰山中段的一個小縣城。縣城的大旅館己被四面八方湧來的淘金者住滿了。我們隻好找小旅館,一家挨一家,天黑時才有了住處。晚上,吃過飯後,選良叔讓我們好好休息兩天,他明天一早就去阿爾泰山的北部聯系采金的事。由于坐車時間長,大家都累了,一個個很快就進入了夢鄉,有的人還打呼噜。

  阿爾泰山中段的北部,據傳自古盛産黃金。唐代以來,官采,民采,千年不絕。清末,民國達到鼎盛。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後,國家管制加強,淘金業一度蕭條。到了1980年,國家對砂金和人工開采的制度才逐漸取消,随後的幾年裡,全國各地淘金者都懷揣一夜暴富的夢想,再次如狂潮般湧來。知道了這些,我對阿爾泰山充滿了好奇,恨不得馬上就進山,看個究竟。

  兩天己過去了,還不見選良叔回來,我和大家都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第三天下午,選良叔終于回來了,說明天就進山,我們高興,我們慶祝,晚上美美吃了一頓新疆飯。翌日拂曉,我們就雄赳赳,氣昂昂,跟着選良叔向阿爾泰山挺進。

  通往阿爾泰山沒有一條正規路,全是石頭和沙子。偶爾,發現有車輾過的痕迹。走在沙石灘上,開始我還感覺不錯,時間長了,腳疼腿困,都不想走了。然而,大家都能堅持,我有什麼理由掉隊呢!經過六個小時地艱難跋涉,我們終于進山了。山路彎彎,不時可見巨石峥嵘,奇景疊出。尤其是沙石灘上流水沖成小河,猶如綠色的翡翠,甚是好看!可誰知,河水的沖力很大,要過去,得小心,不然會有生命危險。聽選良叔說,曾經死過幾個人。主要原因是河水很冷,冷得讓人腿抽筋,不能動踏。盡管如此,我們都順利過了小河。翻過山就是淘金的河谷地帶,我們住進了去年鄉黨淘金留下的地窩子。地窩子,就是在地上挖了一個大概兩米深的坑,坑邊挖條斜坡延伸出地面,作為出入通道,坑頂架了幾根木料,蓋了一些蘆葦,樹枝,鋪了一張塑膠布,上面撒了點土,裡面有鍋竈,鍋竈旁壘有煙囪高出地面1米多。總之,整個地窩子結構很簡單,牆面很粗糙,住着還可以,就是人多,腳汗有點難聞。這裡白天比咱内地遲黑2小時,晝夜溫差大,氣候幹燥,再加上飲食不習慣很容易上火。是以,選良叔叮咛大家,一定要多喝水。第二天,我們就穿着橡皮褲或橡皮靴在河谷開始挖沙淘金。淘金很辛苦,付出不一定得到回報,常常還要看運氣。因為金窩子太少,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多。一星期下來,收獲太少,大家都很失望。晚上閑了,大家圍在一起,說啥的都有。見狀,選良叔趕忙安慰大家,心别急,等碰上金窩子就好了。又是一個星期,情況仍未好轉,咋辦呢?選良叔也開始發愁,掙不了錢,咋對得起鄉黨?幾天後,他跟藍老闆取得了聯系,看能不能換個地方?誰知,藍老闆說今年淘金人多,情況都不好,讓大家甭着急,萬事開頭難。面對藍老闆的回複,大家也沒辦法,隻好繼續幹。一個多月過去了,情況更糟糕。再看看儲備的糧食,最多能維持半個月。若近些天再挖不出金窩子,往後吃什麼?大家都愁眉苦臉,唉聲歎氣。

  期間,有人運氣好,淘了不少金子,但不願意拿出來和大家共同分享,大家也無奈。因為,淘金前說的是多勞多得。可出門在外,大家都不容易。為顧大局,選良叔說特殊情況要特殊處理。最後,運氣好的人都同意金子集體所有制。就這樣,大家才看到了希望的曙光,鼓起了戰勝困難的勇氣。然而,無論大家怎麼團結,怎麼辛苦,還是沒找到理想的金窩子。金子兌換的錢都買了糧食,糧食也快吃完了。民以食為天,長此下去,後果不堪設想。于是,大家都開始恐慌,滋生了回家的念頭。選良叔知道了大家的想法,也開始擔心,如果再堅持下去,大家就會有挨餓受罪的危險。與其這樣,還不如再淘些金子兌換點錢,讓大家早日回家。十天後,選良叔分批送走了大家,我是第一批。鋪蓋不要了,翻過山後,我和六個鄉黨巧遇一輛長途汽車,順利地到達了烏魯木齊火車站。在站口,我買了一包手卷的莫合煙,後又買了一張火車硬座票。等了大約半個小時,我便跟鄉黨們一塊上了火車,開始了回家的旅程。

  育民哥:我和昌民,戰民,以及建社等四個鄉黨是第三批走的。我們運氣不好,翻過山後沒遇到順車,隻好步行到來時的縣城。想坐車到烏魯木齊也沒車,聽說兩個長途車都發生了故障,要坐車還得再等幾天,真是倒黴透了!我們每人的路費都很少,不敢等,隻能繼續步行。啥時候能到烏魯木齊火車站,誰也不知道。我們晝夜趕路,不到三天身上帶的幹糧就吃完了,又饑又渴,難受極了。為擺脫困境,我們邊走邊望,希望能發現牧民或房屋。第四天下午,我們終于發現了一個磚場,裡面有人。磚場外面有兩瓷缸,是專門收剩飯的。其中一個瓷缸上面飄浮着一個吃了少半個的白蒸馍,一鄉黨剛伸出手就被吼聲震住了。大家循聲望去,一個穿着漢服的中年漢子走了過來,說那太髒,吃不成。聽口音,那漢子好像是甘肅人。一問,果然是甘肅人。漢人見漢人,親熱如兄弟。那甘肅人帶我們進去,不但管吃管喝,還讓我們在磚場休息了兩天。臨走前,那甘肅人又給我們準備了半口袋蒸馍和兩塑膠壺水。我們帶着它,一步一步地走到了烏魯木齊,走到了火車站,買站票回到了家。那年,如果沒遇見那位好心的甘肅人,我們一行人的命也許就丢在了新疆。

  再聽南張村老友王如賓說他,新疆一行,淘金沒掙錢,還凍掉了一個腳趾頭。他脫下鞋給我看,其狀,真是慘不忍睹!

  另外,有人幾年後才回來,還有人一直沒回來。

  這就是1987年鄉友們去新疆淘金的結果。

  我慶幸,我沒去。

  本文圖檔來源于網絡,若侵權聯系删除。歡迎文友原創作品投稿,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本号收錄鄉土、鄉情、鄉愁類稿件。随稿請附作者名,帶圖檔最好,請标注是否原創。鄉土文學公衆号已開通,歡迎您搜尋微信公衆号:xiangchouwenxue,關注我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