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的首席執行官馬克·紮克伯格正在将公司的未來押注于元宇宙。
為彰顯Facebook全力聚焦元宇宙的決心,紮克伯格在10月28日舉辦的Facebook年度Connect大會上宣布Facebook已經更名為Meta,并表示:“我相信元宇宙将成為網際網路發展的下一個篇章,它也将是我們公司的下一個篇章。”
如果你并不知道“元宇宙”這個詞的含義,也實屬正常。随着個人計算機和智能手機的問世,這個術語至今主要被未來學家們用來描述下一個前沿計算和網絡領域。
關于元宇宙,你需要知道以下幾點。
什麼是元宇宙?
元宇宙概念最早源自尼爾·斯蒂芬森的科幻小說《雪崩》(Snow Crash),是指可以通過虛拟現實通路的數字宇宙。最近許多科幻作品中經常出現這類情節,例如《黑客帝國》(Matrix)系列影片以及《頭号玩家》(Ready Player One)原著小說和電影。
元宇宙被大衆媒體描繪成了一個完全沉浸式的網絡空間,它看起來與現實世界相似,但卻是由計算機生成的。人們能夠借助VR頭盔在物質世界和虛拟世界之間自由切換,或者像電視連續劇《星際迷航:下一代》(Star Trek: The Next Generation)中那樣,通過定制房間來實作真人與逼真的全息影像之間的互動。
元宇宙的現狀如何?
目前的技術還不夠成熟,無法建立逼真的虛拟世界。雖然人們可以通過Facebook的Meta(原品牌名為Oculus)系列裝置等VR頭盔沉浸在數字環境中,但這些環境更類似于電子遊戲。
目前,像《堡壘之夜》(Fortnite)等一些電子遊戲已經帶有元宇宙屬性,使用者能夠操控定制的數字角色,并且這些數字角色還可以與其他玩家聊天。但是,他們必須使用個人計算機、智能手機和遊戲機等傳統計算裝置才能夠玩《堡壘之夜》。
早在本世紀初期,初創公司林登實驗室(Linden Lab)推出過一款名為《第二人生》(Second Life)的遊戲,這款遊戲呈現了一個可以通過計算機通路的持續的網絡世界。使用者能夠建立數字家庭、玩遊戲、與其他玩家聊天,甚至還可以買賣虛拟服裝。盡管這款遊戲仍然有一小群忠實的粉絲,但是随着智能手機的興起,多年來它的受歡迎程度在不斷下降。
Facebook的元宇宙願景是什麼?
紮克伯格稱元宇宙是社交網絡行業的下一個發展方向,人們将不再使用隻能夠釋出評論文字和照片的靜态使用者資料。為了進入元宇宙,人們需要戴上VR頭盔或增強現實眼鏡,将數字空間疊加到物質世界。還可以通過尖端投影系統将逼真的全息影像投射到現實世界。
紮克伯格說:“當你和朋友一起玩遊戲時,你不會感覺隻是自己一個人在電腦上玩,而是你們一起身處一個不同的世界。當你們在元宇宙中開會時,也不會感覺隻能夠看到螢幕上的網格人臉,而是感覺你們正同處一室,在同一空間裡進行眼神交流。”
建築師将可以在他們的實體辦公室展示數字建築設計。利用元宇宙,友人們不必實際到場就能夠參加音樂會。
人們可以用多種數字分身來代表自己:工作時,嚴肅認真的分身上場;和朋友出去閑逛時,以悠閑的卡通形象示人;玩電子遊戲時,又變成了宛如機器人一般的奇異化身。
通過基于加密貨币和數字收藏品(即非同質化代币,NFT)的新經濟體系,人們能夠買賣貨物和服務。
紮克伯格稱元宇宙還将改變人們與智能手機或AR眼鏡的互動方式。人們将可以用手勢“說幾句話,甚至僅僅通過思考就能夠讓事情發生。”
元宇宙領域有利可圖嗎?
Facebook關于元宇宙的想法還遠遠無法實作。這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才可以完全實作——如果能夠實作的話。
紮克伯格沒有透露他的公司何時可以從元宇宙業務中獲利。他隻是說:“未來十年内,元宇宙将惠及10億人口,催生價值數千億美元的數字商務,并為數百萬創造者和開發者提供就業。”
上周早些時候,Facebook稱2021年公司對元宇宙項目的投入将導緻其總利潤減少100億美元。
紮克伯格對Facebook核心線上廣告業務在元宇宙中的未來隻字未提。據推測,該公司将在元宇宙中根據人們在虛拟世界的行為有針對性地展示廣告,通過這種方式,該公司能夠獲利數十億美元。
紮克伯格強調,為了讓Facebook的元宇宙更接近現實世界,需要外部開發者為其創造新産品,比如遊戲、音樂會和其他活動。理論上來講,Facebook可以從開發者收入中抽取一定分成,就像蘋果(Apple)和谷歌(Google)向在其應用商店中售出應用程式的開發者收取費用一樣。
元宇宙是Facebook主宰下一個前沿計算領域的機會,或許Facebook能夠搶在競争者之前建立一個相當于應用商店的元宇宙。結果可能是非常有利可圖的,也可能像《第二人生》一樣名不副實。(财富中文網)
翻譯:郝秀
審校:汪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