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和喇叭褲一樣,幾年一個輪回,化妝品“刷酸”其實是20多年前雅芳的發明,“刷酸”,可治療色斑、痤瘡、光老化等皮膚問題,機理清晰,功效明确,短平快,受年輕消費者的喜愛,憑借快速見效不含糊,穩坐美容界今年的“頂流”。

來自某書
“刷酸”大熱背景下,護膚品牌紛紛布局“刷酸”産品線,以“酸”為主要功效及宣稱的護膚品也是層出不窮。但在競争“内卷”的大環境下,為求上鏡出圈,靠堆疊“猛藥”來吸引消費者注意,而忽視高濃度、高頻次、高酸度的使用含酸護膚品,可能會導緻肌膚出現敏感的事實,這導緻護膚品市場含酸産品魚龍混雜,普通消費者很難找準功效和安全并存的刷酸産品。
藥監局監測到風險後,迅速給出風險提示,在8月11日給出科普文“科學認識“刷酸”美容”,是給業界的一記提醒,同時提醒消費者“刷酸需謹慎”。
藥監局科普文中提及的“刷酸治療”,專業上來說,其實并不屬于化妝品領域,它需在具有醫療資質的醫院或診所,由經過教育訓練的專業人員進行操作,其所使用的“酸”因為風險太大,是不能用于化妝品中,例如:維A酸、三氯醋酸等,他們是化妝品禁用成分。這些隻能在醫療場所在醫生處方及監護下使用。
“刷酸”需謹慎,但不代表要把所有含酸類護膚品一棒子打死。不可否認的是,低濃度的含酸類産品,主要作用于皮膚角質層,對改善痘痘閉口、細膩膚質、去黑頭、收斂毛孔等均有明确功效,是護膚界公認的有效手段。消費者無需将其當做洪水猛獸,隻要能正确認知含酸類護膚品所能實作的功效,切忌盲目,同時學會更好的“日常刷酸,安全刷酸,合法刷酸”,就能從含酸類護膚品中獲得裨益。
化妝品中常用的酸
α-羟基酸 (Alpha Hydroxy Acid,AHA)
α-羟基酸α-碳位氫被羟基取代的羧酸,因大多數在水果中天然存在,故稱果酸。從結構上來看,化妝品中常用的果酸包括:甘醇酸(羟基乙酸)、乳酸、蘋果酸、酒石酸、苦杏仁酸(扁桃酸)、葡糖酸、檸檬酸、乳糖酸,麥芽糖酸等(按分子量從小達到排序)。需要明白的是,現在用于化妝品行業的以上這些果酸,都是人工合成的,并不是從水果中提取而來。
最新藥監局準許的N-乙酰神經氨酸,俗稱“燕窩酸”,也屬于α-羟基酸。
第一代果酸以羟基乙酸為代表,這類水溶性的酸具有相對分子品質小、滲透力強的特點。化妝品中的果酸,通過酸刺激來加速皮膚表層角質細胞松動、脫落,具有促進代謝,剝脫老廢角質的作用。是以,能夠緩解由于老廢角質過厚導緻的臉色暗沉和皮膚粗糙;加速聚集在角質細胞中的黑色素代謝,勻淨提亮;去除存積于皮脂腺開口處無效的死亡細胞,避免毛孔被皮脂堵塞,改善痤瘡的生長【1】。
第二代果酸為葡糖酸内酯(葡萄糖酸δ内酯),它本身并不起作用。但當配方中含有水,就會水解後開環形成葡糖酸。葡糖酸分子量較大,相較于第一代果酸,刺激性大幅降低,同時因為含有更多的羟基基團,因而保濕能力更強。此外,葡糖酸内酯/葡糖酸能表現出相較于AHA更為出色的抗氧化性【2】;可顯著增強角質層屏障功能,較少經皮水分丢失(TEWL)。
在《已使用化妝品原料目錄2021年版》上,葡糖酸内酯在駐留型産品中最高使用量為15%,但業界都了解《已使用化妝品原料目錄2021年版》上的最高使用量隻是個過渡期方案,不具備嚴謹的科學性。是以,個人認為,按目前法規,如果其在無水配方中,葡糖酸内酯可以最高使用量為15%,但如果配方中含有水,考慮到不可避免會形成葡糖酸,還是應該遵從果酸的使用限制要求。
第三代果酸為乳糖酸和麥芽糖酸(麥芽糖酸,目前還不在《2021已使用原料目錄内》),是一種多羟基生物酸,其作用表現為相較于甘油更為強勁的結合水的能力以及出色的抗氧化能力,減少光對于皮膚的損傷,可表現出顯著的抗衰老效果【2】。
新原料備案第一号:唾液酸:
2%的唾液酸pH值為1.8-2.3,理論上也是個刷酸的好選擇。不過國家規定,化妝品最高添加量為2%。這個新原料具有保濕性及多重護膚功能,未來有望成為多功能的刷酸新貴。
β-羟基酸(Beta Hydroxy Acid,BHA)
β-羟基酸是β-碳位氫被羟基取代的羧酸,其代表物質為水楊酸。水楊酸是脂溶性酸,在化妝品中,水楊酸主要通過三種方式改善痘痘:1、疏通毛孔、松動角栓;2、有效抑菌;3、控制發炎。
水楊酸有很多衍生物,辛酰水楊酸是最出名的。神藥阿司匹林,也是水楊酸最出名的衍生物 - 乙酰水楊酸。
壬二酸
除上述兩類酸之外,壬二酸也在化妝品中廣泛應用。壬二酸别名杜鵑花酸,是一種天然存在的二進制酸(分子主鍊是沒有羟基),一般運用于美白、祛痘化妝品中。可有效抑菌、控油,同時也可防止黑色素的形成,減少黑色素沉着,預防斑點形成。壬二酸不僅可以使色沉皮損變輕,還能減小皮損的範圍【2】。通常壬二酸具有很好的耐受性,可以長時間使用,且皮膚刺激性和光毒性少見【3】。
其實化妝品中可用的酸,種類千千萬萬,以上提到的這些成分,隻是在目前的“刷酸”化妝品中應用較廣泛而已。
HEPES 羟乙基哌嗪乙磺酸
這個成分是非常優良的細胞培養用的酸堿緩沖劑,研究證明具有一定軟化角質功能,它溶于水後,其pH值在6-8之間,算不上刷酸。
維生素C
維生素C,也是個内酯,溶于水後,其分子中第2及第3位上兩個相鄰的烯醇式羟基,極易解離而釋出氫離子,具有酸的性質,是以又稱抗壞血酸,具有一進制酸的性質(分子主鍊是沒有羟基)。
0.5%的維生素C水溶液的pH值約為3,2%水溶液的pH為2.4-2.8,也算是個比較強的酸。維生素C具有酸性和還原性,理論上用高濃度原型維生素C也一樣可以刷酸,還具有明确的美白功效,但維生素C在水中極不穩定,是以高含量原型維生素C用于刷酸,配方上存在難度。
現行法規對化妝品中對“酸”的規定
《化妝品安全技術規範》對于化妝品中α-羟基酸和水楊酸的添加有如下明确要求:
對α-羟基酸的要求:
由于α-羟基酸具有一定剝脫作用,且其剝脫力與濃度和pH相關,是以,《化妝品安全技術規範》主要從兩方面對α-羟基酸進行管控,一是對含量,二是pH。化妝品中α-羟基酸的總量必需≤6%,且除淋洗類發用産品外,産品pH≥3.5,需要特别強調的是,即便是洗去型的面膜,也應符合pH≥3.5這一要求。此外,法規還要求在非防曬類護膚化妝品中,α-羟基酸含量≥3%或标簽上宣稱α-羟基酸時,應在标簽上标注“與防曬化妝品同時使用”。
對水楊酸的要求:
當水楊酸在配方中不是作為防腐劑使用時,《化妝品安全技術規範》強制規定駐留類産品和淋洗類護膚産品中,水楊酸最高含量為2%,淋洗類發用産品中,水楊酸最高添加量為3%。除香波外,不得将其添加于三歲以下兒童使用的産品中,且必須在标簽上注明水楊酸使用目的以及“含水楊酸:三歲以下兒童勿用”字樣。
當水楊酸作為防腐劑使用時,最大添加量僅為0.5%。
友情提醒,含α-羟基酸任何一種,任何含量,按藥監規定,隻要pH值低于3.5,就有違背現行法規之嫌。特别是添加葡萄糖内酯之類水解動态平衡的産品,這類産品pH會漂移,非常難以控制其pH範圍,需要有成熟的緩沖體系及長期穩定性觀察。
如何選擇含酸類化妝品
必須謹記化妝品不是藥!
且目前世界也沒有“一夜回春”的神藥!
我們不建議敏感性肌膚使用含酸類護膚品、
1、關注濃度
若為日常養護型産品,建議選擇α-羟基酸的含量在6%以下,以及水楊酸的含量在2%以下,且PH高于3.5的化妝品。盲目追求高濃度伴随的就是刺激、過敏、肌膚受損的幾率增高。
2、關注pH
pH越小,酸類成分功效越強,但帶來的刺激性也越大。若是隻單純看酸類成分的濃度,抛開産品pH值來評估産品功效,也是不合理的。選擇含酸類産品時,應結合自身皮膚狀況和耐受力,選擇pH在3.5~4.5範圍内的産品。pH過高的産品,就不存在刷酸所希望帶來的益處和功效了。
刷酸頻度也不宜過高,推薦一周使用刷酸類産品1-2次。
3、關注品牌
相對于獨幕喜劇牌,大品牌研發實力相對更強,能根據産品定位科學設計配方,其完備的安全及功效驗證體系,通常都會進行消費者(人體)試用,確定産品上市後,出現刺激的幾率大幅降低,普通消費者用着更放心。
含酸類化妝品使用須知
使用後皮膚微微刺痛發癢,刷酸産品普遍存在,這是正常的皮膚反應。出現較嚴重反應的消費者就必須停用一段時間,等皮膚恢複後再嘗試。推薦敏感型消費者,在刷酸前塗滋潤度高的舒緩面霜,或者直接選擇滋潤度高的刷酸化妝品,可以緩沖刺激。
輕微的局部脫皮,這也是正常的,期間做好滋潤保濕,如果脫皮較為嚴重,建議停一段時間,等皮膚恢複後再次嘗試。刷酸産品使用後肌膚短期爆痘,也屬于正常,這是皮膚被刺激後的反應,如果爆痘情況持續嚴重,則說明肌膚不耐受,需要選擇其他類型的祛痘産品。
刷酸産品使用同期,避免使用猛藥型化妝品。建議使用具有溫和舒緩保濕功效的化妝品,或神經酰胺含量較高的産品可幫助皮膚重建屏障。具有溫和美白功效的産品可以使用,但避免使用高含量美白劑的産品,以避免刺激。刷酸後新生肌膚嬌嫩,盡量避免在夏天陽光強烈的日子裡刷酸,春天皮膚容易過敏,是以刷酸盡量選擇在秋冬季。
毋庸置疑,酸本身是一類優異的護膚成分,市面上确實不乏能真正解決肌膚問題的含酸類化妝品,但消費者不能盲目,還是需理性、慎重,且個體地選擇和使用滿足法規的良心産品。也希望廣大同行能夠秉持着對消費者負責的态度,開發真正安全、有效的含酸類化妝品!
記住,日常刷酸每周二次酸/有效刷酸依靠品牌口碑/合法刷酸産品pH不能小于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