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微史記 | 大運河上的蘇東坡

蘇東坡一生走遍大半個中國,最北到達河北定州,最東到達上海青浦,最南到達海南的陵水,最西到達四川雅安。在江蘇,他也留下諸多足迹:在徐州、揚州作過官,到南京拜訪過王安石,赴密州上任繞道連雲港,6次路過蘇州,15次登上金山,常州更是他的終老之地。而他在江蘇的行程,幾乎都離不過大運河的水運。

9月4日(夏曆七月二十八日)是東坡920周年忌日,《微史記》周刊邀請到中國蘇轼研究學會理事、《蘇轼研究》編委、江蘇科技大學編審、《蘇轼的人間情懷》作者喻世華,講述東坡與大運河的故事。

微史記 | 大運河上的蘇東坡

喬仲常《後赤壁賦圖》中的蘇東坡

記者:蘇東坡第一次走江蘇境内的運河水路是什麼時候?

喻世華:是1066年。這一年四月,蘇父去世,英宗賜銀帛,東坡不受,為父求取官爵,诰贈光祿大夫,同時英宗特饬有司備具船隻,載送靈柩歸蜀。前一年,東坡發妻王弗病逝,這樣,在1066年六月,蘇轼蘇轍兄弟倆護送蘇父靈柩和王弗靈柩,從開封出發,前往老家眉山。

從開封到眉山,有水陸兩路可選。蘇東坡走的是水路。走汴水,舟行東南,經陳留、泗州到盱眙,入淮水,過楚州,走運河,到揚州,再逆江而上。

蘇東坡的這段這次行程往往被研究者忽略,其實東坡的詩裡都寫到過。他的詩文雖是文學作品,但也可以當作一份曆史記錄。

熙甯四年(1071),東坡赴杭州通判任,再次路經盱眙,作《龜山》詩,中有句:“我生飄蕩去何求,再過龜山歲五周。”元豐三年(1080),蘇轍路過盱眙,亦有《過龜山》詩:“再涉長淮水,驚呼十四年。龜山老僧在,相見一茫然。”“歲五周”“十四年”,詩中的這些數字透露了他們1066年的這段運河上的經曆。

記者:以開封為起點,蘇東坡走的是北宋的運河,我們更熟悉的是京杭大運河。

喻世華:是的。這兩條運河有很大不同。北宋的運河是以開封為中心、以汴河為骨幹,形成的密切聯系京師與全國各地的水系。但它和京杭大運河也有重複的地方,這就是從楚州往南,直到杭州的這一段水道。這一段水道大部分都在江蘇境内。研究蘇東坡在江蘇境内的行迹,幾乎都和這條水道有關。

東坡多次到江南來,任職也好,閑居也好,大多走的是水路;隻算江蘇境内,他多次去常州、鎮江、揚州,必然也是走運河。

微史記 | 大運河上的蘇東坡

金山勝概(局部) 明·張宏

記者:這樣算下來,蘇東坡和運河關系密切。

喻世華:我細算過東坡在江蘇的行迹,有19次是走運河。他光是從開封到杭州,或從杭州到開封,走完全程的,就有三次之多。

第一次走全程是在1071年,剛剛我們說到,1066年東坡兄弟倆扶柩還鄉。守孝三年後,東坡還朝。但這時候,王安石變法開始。蘇轼的許多師友,包括賞識他的歐陽修在内,都因政見不合,被迫離京。1071年,東坡上書談論新法弊病。王安石怒極,讓禦史謝景溫陳說東坡過失。東坡于是自求出京,任職杭州通判。這樣,他從開封出發,由汴水入淮,轉運河到杭州。在十月十六日這一天,他在山陽驿(淮安)停留休息,不料遭遇冰雹。在《十月十六日記所見》中,他寫到:

忽驚飛雹穿戶牖,迅駛不複容遮防。

市人颠沛百賈亂,疾雷一聲如頹牆。

但冰雹來得快去得也快:

使君來呼晚置酒,坐定已複日照廊。

恍疑所見皆夢寐,百種變怪旋消亡。

之後,東坡南下揚州,同友人相聚一番,作《三同舍》詩。又去潤州、蘇州,到十一月二十八日,才到杭州。

這是東坡第一次走完運河全程的情況。第二次走完運河全程是在1089年,他以龍圖閣學士任杭州知州。當時,新黨一派已被打壓,司馬光一派上台。但東坡看到舊黨執政,仍然腐敗不堪,便對這個現象進行了抨擊。如此一來,東坡既不能容于新黨,又不能見諒于舊黨,隻好同上次一樣,自求外調。但他在杭州幹了兩年,1091年就被召回朝了。這樣,他從杭州回到開封,再走了一遍運河。既是走全程,都必然經過北宋運河江蘇段。

微史記 | 大運河上的蘇東坡

揚州四景之一春台明月 清·袁耀

記者:除了這3次,其餘16次都是什麼情況?

喻世華:這16次運河之旅,要麼是從江蘇出發,要麼落腳點是在江蘇,要麼是路過江蘇。比如1073年秋,常州、潤州歲旱民饑,還在杭州任通判的東坡,被派去常州、潤州放糧赈災。途中,他到惠山拜訪了錢道士,品龍團貢茶,瞭望了一番太湖。這年除夜,東坡宿于常州城外的船上,大年初一,又到了丹陽:

曉來風細。不會鵲聲來報喜。卻羨寒梅。先覺春風一夜來。

香箋一紙。寫盡回文機上意。欲卷重開。讀遍千回與萬回。

忙到四月,因潤州臨近宜興,東坡心癢難耐,一定要去一趟。早在17年前的瓊林宴上,他與蔣之奇同席,蔣盛贊家鄉宜興,東坡豔羨,遂相約年老退休後同隐荊溪。1074年是東坡第一次到宜興。

再如1079年,東坡由徐州往湖州任職,一路經過高郵、潤州、惠山、蘇州,再由松江到湖州。

此外,東坡從宜興到汝州,從南都到常州,從儋州到常州等等,都要走運河。

這麼多次的運河之旅,最讓東坡印象深刻的,可能要屬1079年八月的那次。當時,東坡因烏台詩案,從湖州被押解至開封。經過太湖,他一度要跳湖自殺。到揚子江邊,他再度要跳江,被看守卒吏拉住,求死不得。

微史記 | 大運河上的蘇東坡

西湖圖 南宋·李嵩

記者:東坡在運河兩岸多次奔波,留存至今的遺迹是不是很多?

喻世華:這些遺迹或為東坡所留,或為後人紀念東坡所建。徐州有蘇堤、放鶴亭、黃樓、快哉亭、戲馬台、百步洪遺址、抗洪石柱,還有祈雨石潭、蘇公城南會獵處等;揚州的蜀岡、石塔寺、谷林堂、山光寺、平山堂、竹西寺、摘星亭(迷樓)、鬥野亭等處都留有蘇轼的足迹;常州有藤花舊館、舣舟亭、東坡書院等遺址。此外,潤州(鎮江)、真州(儀征)、高郵、楚州(淮安)等地,東坡都曾踏足。不僅大運河沿岸城市,即使與當時大運河無關的金陵、漣水、海州(今連雲港),也留下過他的足迹。

而在這些地方,東坡還留下不少詩文。

東坡愛交友,江蘇各地都有他的朋友,是以和朋友的吟詠往來之作有很多。如在徐州,他曾舉辦黃樓詩會,與王鞏、秦觀、道潛、陳師道、張天骥(雲龍山人)等人唱和,留下不少詩文。在徐州知州任上将近兩年,他留下詩192首,詞21首,文114篇;東坡11次路經揚州,知揚期間,通判晁補之是蘇門四學士之一,東坡在揚州共寫作20首和陶淵明的《飲酒》詩。他一生15次踏足潤州,與王存、蘇頌(蘇堅、蘇庠)、米芾、沈括、焦千之、蔡肇都有交往,特别是與佛印更是留下很多傳說。在這裡,他留下詩97首、詞17首、文牍108篇,等等。

這些詩文對後世影響深遠,特别是在潤州的詩。乾隆六次南巡江南路過鎮江,根據乾隆《禦制詩》統計,乾隆在鎮江共留下與鎮江相關的詩歌114首,其中直接“和”蘇轼潤州詩為15首,提及蘇轼或者蘇轼詩歌的有15首以上,共計至少30首,占乾隆潤州詩歌的四分之一強。

鎮江地處長江和大運河交界之處,曆代文人墨客留下與潤州相關的詩詞車載鬥量,而乾隆對蘇轼潤州詩情有獨鐘,僅就這一現象看,就可以有多種解讀。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臧磊

校對 徐珩

蘇東坡逝世920周年紀念專題:

微史記 | 圖史互證:蘇東坡到底長什麼樣;

微史記 | 重勘烏台詩案:蘇東坡在這100多天的心路曆程;

微史記 | 大運河上的蘇東坡;

微史記 | 莫砺鋒:文星落處天地泣——紀念蘇東坡逝世920周年。

來源:紫牛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