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膠州灣和膠州灣的蛤蜊</h1>
<col style="width: 88px;">
<col>
标簽:
看到一個青島的網友,在他的部落格上談起青島的膠州灣和膠州灣裡的蛤蜊。我這個也算是老青島了人了,也湊熱鬧說上兩句。
青島膠州灣四周的海岸灘塗,都曾經生長過蛤蜊。雖然,膠州灣的東岸,水深,但當年是青島的市區,集中了許多工廠,譬如化工廠,染料廠,所有的化學污染,都被排放到了膠州灣東邊的海水裡。也是以,生活在膠州灣東邊海水裡的蛤蜊,受到了嚴重污染,甚至有海洋學院的研究人員說,這裡蛤蜊的體内,已有了許多能使人緻癌的物質。
在膠州灣的西側,也就是現在的紅島,當年叫陰島的地方,因為是農村,那時幾乎沒有一家工廠,是以污染很輕,那裡蛤蜊似乎一直是青島蛤蜊正宗的上品。
上面的的網友還說,他看到膠州灣東側的蛤蜊,個頭大,雖然皮發黑,吃起來很鮮,與紅島那裡黃皮蛤蜊似乎不是一個品種。其實,都是一種蛤蜊。經常挖蛤蜊的人知道,蛤蜊這家夥,雖然貝殼挺硬,但它卻不是出于污泥而不染,而是入鄉随俗,蛤蜊皮的顔色,基本上與它生活的環境有關。如果它生活在東岸被污染黑泥沙裡,近墨者黑,皮就發黑,生活在西岸的黃沙裡,皮黑的顔色,花花搭搭地就淡,
那個網友所說的那種大個頭的黑皮蛤蜊,當年都集中生活在當年東岸那個四方海水浴場一帶,因為那裡靠着煤碼頭不遠,還有旁邊的發電廠的煤灰都沉積在那裡,是以那裡的海底砂質發黑,那裡出産蛤蜊皮也發黑。至于為啥會個頭大呢,因為那裡的海水深,一般落潮的時候,海底裸露不出來,蛤蜊挖起來困難,那裡的蛤蜊壽命就長一點。
這一點,和樹的年輪一樣,從蛤蜊皮上凸起的棱多少,也能看出來,那裡的蛤蜊一般能活到兩年以上。
一般别處的蛤蜊,譬如北面沙嶺莊火車站那邊的海,水淺一些,一般平日裡的落潮,海底就裸露出來了,那裡的蛤蜊,一般活到一歲多,甚至不到一歲,就被人挖走吃掉了。
現在,膠州灣的東岸,因為修建青黃高速公路等基建工程,開始大面積挖土用垃圾填海,都能把原來的海岸線向海裡挺進好幾公裡。就像原來沙嶺莊火車那邊的海,海岸邊是個峭壁,峭壁下就是海水,海水離火車站的闆房不足二十米。現在你再到沙嶺莊火車站那裡看看,你就是站在高跷上,也看不海了。就是旁邊墊海之後蓋起來的高樓大廈,都離海很遠了。是以,膠州灣東部原來生長蛤蜊的海岸線和蛤蜊一起,基本上可以說,一去不複返了。
在膠州灣的西側那裡,也就是紅島那裡灘塗,還有不少蛤蜊,但一般都是人工養殖的,野生的也有,少了,不過,養殖和野生的蛤蜊,似乎因為都是生活在海裡,還不象魚,要用網箱,還要喂食,是以,野生,養殖之間差別不大,人工養殖,不過是畫地為牢,這塊灘塗就屬于他家的了,别人不能随便去挖了。
當年,尤其是上個世紀文化大革命期間,雖然,挖蛤蜊是一項很苦的重體力勞動,但青島工廠裡的勞工,在喊着,‘抓革命促生産’的同時,都偷偷地用廠裡的鐵條,廠裡的工具,做了一個挖蛤蜊的筢子,每到逢大潮的時候,都去海裡挖蛤蜊。因為,挖蛤蜊的筢子,和豬八戒的筢子差不多,不過後面多了一個網罷了,熙熙攘攘,摩肩擦踵的人群,人人肩上都扛着一個筢子,很容易打到别人,是以,在路上,就自然而然地間隔着距離,排起隊來了。
當年當時,青島每逢大潮,排隊去海裡挖蛤蜊的人,人之多,一點也不遜于在彙泉廣場上,人山人海,喊着毛主席萬歲遊行的人。
【說了這半天,大概有些内地的人,還不知道蛤蜊是一種啥樣的海産品。是一種海裡的貝類,可以說,從南方海邊到北方的海邊,中國出産蛤蜊的地方很多,但青島地區的蛤蜊,就像青島的啤酒,在啤酒中間似乎是無敵的佼佼者,特别鮮美,每年夏天,外地到青島旅遊的人,你都會看到青島人的一大特色,就是右手裡提上一個透明的塑膠袋,裡面裝着青島啤酒,左手,就是提着蛤蜊,因為蛤蜊雖然十分鮮美,但相對其他美食來說,價格并不算貴,是以,每年夏天,青島人有很多,都是在喝啤酒吃個辣炒蛤蜊,也就是青島方言;‘哈啤酒吃嘎啦’中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