蜥蜴,◆1.爬行動物。又名石龍子,通稱四腳蛇。○[漢][荀悅]《漢紀‧武帝紀一》:“[朔]([東方朔])自請布卦射之曰:‘臣欲以為龍,復無角;臣欲以為蛇,復有足;跂跂脈脈善緣壁,此非守宮,當是蜥蜴。’”[清][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夏小正補傳》:“匽讀為蝘,蝘蜓,守宮也。在壁曰蝘蜓,在艸曰蜥易。世稱它蠍之類,五日節必伏,興者生也。此說為前人所未發。”○[秦牧]《長街燈語‧人和稗草的戰爭》:“除了昆蟲的擬態,也還使人想到蜥蜴的變色,病菌的潛伏。”◆2.比喻人格卑鄙的小人。○[明][無名氏]《鳴鳳記‧燈前修本》:“既以感激天恩,敢不捨身圖報。目今蜥蜴雖除,虎狼入室。”
蜴蜥,◆即蜥蜴。○[宋][蘇軾]《上元夜過赴儋守召獨坐有感》詩:“靜看月窗盤蜴蜥,臥聞風幔落蛜蝛。”○《類說》卷十六引[宋][張師正]《倦遊雜錄‧蜥蜴求雨》:“[熙寧]中,京師久旱,按古人坊巷以甕貯水,插柳枝泛蜴蜥。小兒呼曰:‘蜴蜥興雲吐霧,降雨滂沱,放汝歸去。’時蜴蜥不能盡得,往往以蠍虎代之,入水即死。小兒更曰:‘冤苦冤苦,我是蠍虎,似恁昏沉,怎得甘雨。’”參見“蜥蜴”。
蜥易,◆見“蜥蜴”。
虺蜥,◆蜥蜴。○[漢][桓寬]《鹽鐵論‧周秦》:“《詩》雲:謂天蓋高,不敢不局。謂地蓋厚,不敢不蹐。哀今之人,胡為虺蜥。”按,今本《詩‧小雅‧正月》作“虺蜴”。○[晉][葛洪]《抱樸子‧博喻》:“當其行龍姿於虺蜥之中,卷鳳翅乎斥鷃之群。”參見“虺蜴-虺蜴”。
鱷蜥(鳄蜥),◆爬行類動物。長約三十六厘米,背面黑色,腹面帶紅色及黃色,有黑斑。背部有顆粒狀鱗和分散的棱鱗,尾背面有兩排脊棱。產於我國[廣西][瑤山],為世界稀有的珍貴動物。○《光明日報》1978.10.27:“到目前為止,鱷蜥僅發現於我國,而在我國又僅在[廣西]中部[大瑤山]區的[金秀瑤族自治縣]羅香公社的羅香、羅運、羅丹、瓊五、平竹五個大隊……確實是世界稀有的珍貴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