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湖大學做VC,剛剛投了一個科學家團隊。
這源于一則不甚起眼的融資消息——上周,諾一邁爾(蘇州)醫學科技有限公司(簡稱“諾一邁爾”)宣布完成億元級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西湖大學産業投資基金領投,老股東彙鼎投資、蘇高新創投、翊翎資本、君茂資本、寶富投資等投資機構跟投。
而西湖大學産業投資基金,大有來頭。該基金成立于2020年8月,是西湖大學聯合西投集團、杭實集團發起的産業投資基金。其身後的西湖大學更是赫赫有名——借鑒了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規模和斯坦福大學的辦學理念,劍指世界前沿科學技術,校長正是著名科學家施一公。
眼下,科技成果轉化大潮席卷,越來越多高校開始聯手VC圈。同樣在10月,深圳天使母基金與南方科技大學達成合作,雙方積極助力深圳科技成果轉化。背後的曆史背景是,投資圈越來越歡迎技術派,一個屬于科學家和技術人員的時代正在崛起。随之而來的是,高校VC開始登上中國創投曆史舞台。
西湖大學做起VC:
今年,密集投了5家創業公司
被西湖大學産業投資基金看中的諾一邁爾,身後是一個科學家創業團隊。
張文彩,諾一邁爾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兼總經理,曾就職于再生醫學領軍企業正海生物。離職後,他開始創業之旅。2017年,張文彩曾到北京、深圳、杭州等多處選址,最終決定落子蘇州。在他看來,蘇州有着獨特的區域優勢,“落戶之後,我還發現,這裡的産業生态更是獨一無二的。”
創業之初,張文彩就引進來自德國弗萊堡大學的頂尖科學家團隊,讓他們長駐于公司的研發中心,潛心攻克技術壁壘。其中,諾一邁爾聯合創始人Harald App博士是德國籍全職資深科學家,曾入選蘇州“海鷗計劃”。
自2017年以來,諾一邁爾已經布局了覆寫口腔、眼科、耳鼻咽喉、外科、醫美、生殖醫學、運動醫學等臨床科室的十多個産品管線,國内組織工程領域賽道齊全、技術先進的綜合方案提供者之一。不僅如此,該公司已入圍國家和省、市、區各級潛在獨角獸和獨角獸培育企業榜單。
談及這一輪投資,西湖大學(杭州)股權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帆表示,西湖大學作為國内首家由社會力量舉辦、國家重點支援的新型研究性大學,緻力于在基礎科學研究、技術原始創新、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西湖大學産業投資基金一直關注科技創新和科研成果轉化,而諾一邁爾是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領域的領先企業,管理和技術團隊具備良好的創新能力和産業化經驗。
實際上,這已不是西湖大學産業投資基金第一次出手。今年2月,該基金曾入股一家專注質譜精準醫療的公司——豪思生物。值得注意的是,豪思生物創始人兼CEO栗琳與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頗有淵源。
二人的緣分始于2015年,時任清華大學副校長的施一公院士将劍橋大學和維也納醫科大學聯合培養的栗琳引進回國。後來,她在清華大學建立了臨床神經生物學基礎研究平台,并在清華醫學院建立了“栗琳實驗室”。直到2016年,栗琳帶領團隊,創立了豪思生物。截至今年8月,該公司已經完成了多輪融資,集結了真格基金、華創資本、啟明創投、西湖大學産業投資基金等多家知名投資機構。
同在今年2月,西湖大學産業投資基金新增一條對外投資,對方為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特聘研究員創辦的西湖歐米。随後,該公司迅速官宣了數千萬元種子輪融資,由辰德資本、高榕資本聯合領投,高瓴創投跟投。
此外,西湖大學産業投資基金還投了基因治療藥物研發公司新芽基因和西湖維泰。其中,新芽基因創始人之一常興博士任職于西湖大學;而西湖維泰是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心髒發育和再生實驗室施紅軍教授創辦的學校企業。
不知不覺中,這家背靠大學的産業基金已經投出了一張不小的版圖。
54歲施一公掌舵
這所大學成立一支4億元投資基金
西湖大學産業投資基金,有何來頭?
這要從著名科學家施一公創辦西湖大學開始講起。1967年生于河南鄭州的施一公,自小在學習方面有着過人的天分。17歲那年,他獲得全國高中數學聯賽一等獎,後被直接保送至清華大學,成為清華大學生物系複系後的首屆大學生。大學畢業後,他前往美國名校霍普金斯大學進修取得博士學位,并在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進行博士後研究。在1998至2008年的十年時間裡,施一公完成了在美的教授生涯。
2008年,施一公婉拒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中心的邀請,回到清華大學教書。2013年4月,他成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2月再度當選中科院院士。兩年後,施一公出任清華大學副校長。不過,施一公心裡一直有一個願望:自己能夠創辦一所培養科研人員的大學。
回國十年後,施一公請求辭去清華大學副校長職務,開始籌建西湖大學。獲得國家的準許後,施一公與好友商議之後決定将學校位置定在杭州。2018年4月16日,施一公當選西湖大學首任校長,著名科學家楊振甯任西湖大學校董會名譽主席,錢穎一教授為校董會主席。
鮮為人知的是,西湖大學的身後還潛伏着近百位知名企業家的身影。截至2018年3月底,西湖大學創始捐贈人已有:馬化騰基金會有限公司、王東輝、王健林、鄧營侯屈平夫婦、鄧鋒、吳亞軍、沈月華、張磊、陳一丹基金會、林剛、深圳中意集團有限公司、白象食品集團、倪良正、徐益明、浙江敦和慈善基金會、黃昌華、曹挺、龔虹嘉、葛航、嘉裡集團郭氏基金會(香港)有限公司等。今年4月,西湖大學第一屆董事會第九次會議在杭州召開,會議投票選舉通過了沈南鵬、馮海良、王孝安增補為董事會董事等提案。
在辦學模式及治學理念上,西湖大學借鑒了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規模和斯坦福大學的辦學理念,定位于“小而精、研究型”的非營利性新型高等學校,聚焦理學、生命與健康、前沿技術等方向設立一級學科。這意味着,西湖大學自成立起,就帶有科技成果轉化的使命和投資的基因。
2019年,西湖大學為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成立了成果轉化辦公室和西湖大學發展有限公司。在科研項目立項之初,西湖大學成果轉化辦就開始進行篩選和跟蹤,這樣無論是探索商業價值還是尋找市場定位,學校都比其他市面上的FA機構要早得多、快得多。
2020年8月,西湖大學發展有限公司投資設立西湖大學(杭州)股權投資有限公司。今年2月,規模4.05億的西湖大學(杭州)産業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成立,LP有杭州市國資委旗下平台、杭州西湖區資金等。
“專業人做專業事”,西湖大學的這套模式十厘清晰:從idea被提出的那一刻開始,到後期商業化的輔助、資本入場,每一步都有學校承擔代理人和守門人的角色。科學家除了專心科研,不需要将多餘的精力放在如何成立一家公司上。
如今,西湖大學旗下的基金已經開始正式運作,為科學家後續科技成果轉化保駕護航。不久的将來,我們也許會看到越來越多科學家帶着好項目能走出實驗室,走向IPO敲鐘舞台。
科技成果轉化大潮來了
大學聯手VC,締造創投圈一支新軍團
西湖大學的投資嘗試并非個例。懷揣着科技成果轉化的初心,越來越多高校開始聯手VC圈。
早在2018年,依靠深圳大學的深大科技創新創業基金成立,這是深圳市第一支高校背景的股權投資基金。創立之初,深大科技基金即引入四家上市公司作為産業上的戰略投資者,同時結合深圳大學及龍崗區的快速發展優勢,首創“高校+政府+上市公司+校友企業”的創新模式,通過市場化手段扶持校友及其他社會企業的發展。截至2020年底,該基金管理規模累計超3億元,已投資規模約1億元。
無獨有偶,身處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學也踏足風投圈。同在2018年,深圳市投控南科天使創業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簡稱:深投控南科大天使基金)正式成立。資料顯示,該基金是深投控與南方科技大學産研合作的重要平台。該基金規模達1.3億元,将依托南方科技大學的科研能力,着力促進深圳基礎研究的科技成果産業化。
今年10月,深圳天使母基金與南方科技大學聯手合作,雙方将圍繞基金設立、空間共建、專家共享、實訓就業、交流合作等方面展開更深入的交流與合作,促進創新鍊與産業鍊的深度融合,積極助力深圳科技成果轉化,不斷完善深圳全過程創新生态鍊。
從華南到華東,這樣的開拓性嘗試不斷湧現出來。今年9月,國内首支由省、市、高校聯合發起的硬科技科創基金在浙江杭州正式設立。該基金将彙聚浙江省、杭州市、浙江大學的科技資源,聚焦“高科技、硬科技、黑科技”産業,布局“卡脖子”技術項目。
這支硬科技科創基金由九智資本、浙大友創、杭實集團共同管理,浙江省金控、杭實集團、浙大控股、九智資本共同出資設立,重點投資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明顯帶動作用的重大創新項目和創新型企業。
其中,重點項目包含位列“卡脖子”技術首位、保障中國“芯”突圍的國産浸沒式光刻機核心浸液系統項目;國内唯一、打破國際壟斷、已在我國重點型号機型應用的飛機數字化裝配項目;突圍國際封鎖、引領大國重器(航天器、核工業等)創新設計的工業軟體項目等。
高校為何如此主動且深入地參與創投事業?這背後的原因似乎不難了解。高校裡的科技成果轉化問題,一直是學界和産業界的痛點,科學家手握前沿科研成果,卻不知如何進行市場化,最終讓科研成果束之高閣。為了讓更多原創性技術落地,高校聯手VC不失為一種創新探索。
眼下,無論是創業公司還是投資機構,技術已經成為一個重要壁壘。回望中國創投曆史,也許從來沒有過像現在這樣如此渴求“技術型”投資人和創投機構。正如今年VC圈都在聊硬科技,一個屬于科學家和技術人員的時代正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