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對我們來說不陌生了,是我們“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國寶,不過7月以來,大家對大熊貓的一個“降級”事件引發了熱議,甚至很多人都在擔心,大熊貓已經失去“地位”,會不會連國寶“地位”都保護住了,會不會存在這個問題呢?确實這麼可愛的大熊貓,如果被降級,失去國寶“地位”還真的有點可惜。

這到底是什麼情況?其實對于大熊貓降級來說,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好事情,因為“降級”是對它的評級下降,從由瀕危降為易危,這說明大熊貓的種群得到了恢複,下面我們來看看。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8">大熊貓被降級,“失去”國寶地位?</h1>
根據資料顯示,如今我國大熊貓野外種群數量達到1800多隻,被“成功”由瀕危降為易危,這說明我國大熊貓的數量恢複很好,是一個值得高興的事情。當然這是我國近幾十年來努力的結果,并非是一朝一夕的成果。
在2015年的時候,我國就進行了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工作,投入上千人,經過3年的調查資料,給出了這樣的結果,調查的結果就顯示了我國野生大熊貓數量達到了1800隻以上。
其中數量增長了16.8%,栖息地面積達到258萬公頃,增長了11.8%,全國圈養大熊貓種群數量達到375隻。是以我國大熊貓數量确實增加了,這是不可否認的,這就是保護的成果。大熊貓降級不是壞事情,反而是好事情,因為數量增加了。那是不是國寶地位“不保”?
其實這并不影響大熊貓的地位,大熊貓的國寶地位是我們從上千、上萬物種之中确定出來的,肯定不會那麼容易失去“國寶地位”,大熊貓之是以成為國寶,首先我們要知道它隻有我國才有,是有非常的稀缺,同時曆史悠久,在地球上存在不少于800萬年的曆史等等,這都說明了該物種非常珍貴。
是以,就算是大熊貓的數量增加了,依然不會存在國寶地位“不保”的情況,大家放心吧。竟然定義了,那必然就不會出現“失去”國寶地位的可能性,除非重新對生物的格局改變,這就是大概的情況。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7">大熊貓數量增多,會不會擴充到湖南、湖北?</h1>
大家都知道,如今我們能夠看到野生大熊貓的存在,僅限于我國四川、陝西、甘肅。并且基本上什麼地方都不走,就在這幾個省份走動。
而如今大家看到了大熊貓的野外種群數量擴大,是不是意味着會往我國其他省份擴充呢?從曆史性的栖息地考察來看,我國湖南、湖北也存在過大熊貓,這說明這兩個省份也符合大熊貓的生存條件。
是以,從這個角度來看,确實湖南、湖北還真有可能出現野生大熊貓。當然如今是不是依然符合它們的生存,暫時不清楚。野生大熊貓要在湖南、湖北生存,生态環境是少不了的問題,同時吃得最為關鍵。随着大熊貓的進化,如今的大熊貓幾乎完全靠吃竹子為生,占全年食物量的99%,其中最喜歡吃的有大箭竹、華西箭竹等7種。
是以有了這些吃的,才可能生存下去,不過這裡需要注意下,大熊貓其實是獸類,也是吃“肉”的,隻不過在進化過程之中,口味逐漸變化,變成了基本上全部吃竹子的情況。
綜合情況來說,曾經我國湖南、湖北也有大熊貓的分布,隻不過如今已經看不到了,是以如果大熊貓數量增長,隻要環境适合生存,還是有可能前往湖南、湖北生存。這個就看實際情況如何,除了這幾個省份之外,再也沒有看到其他地區還有大熊貓的活動迹象,是以其實整體上來說,大熊貓在我國的活動範圍也不大。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3">總結</h1>
随着我國生态環境逐漸變好,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的生物種群恢複,各種“珍禽異獸正在歸來”,稀缺動植物的恢複,例如:雪豹、亞洲象等種群都在增長。2019年底,我國各類自然保護地已達1.18萬個,總面積超過1.7億公頃,占陸域國土面積18%,這個在世界很多國家都難以做到。
同時中國整體的森林覆寫率也達到了23.04%,為動植物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基礎,這就是我國野生動植物如今頻繁出現的原因。是以隻要人類涉足少了,生物具有适當的生存空間,那麼動植物群體的恢複也就成為了趨勢,而不是越來越少,是增加了。
這樣我們人類的生存區域的環境也會更好,人與稀缺動植物“對眼”的時間也會多不少,這就是好消息,我們期待以後我國每人“養一隻大熊貓”,遛一遛,當然這是幻想,不太可能實作,如今還是加大野生種群的恢複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