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參加機關組織的黨支部活動,觀看紅色電影《長津湖》。我已經有一段日子沒看電影了,面對這部好評滿滿,即将重新整理中國票房榜的宏編巨制,我滿懷期待地走進電影院,3個小時的觀影,說實話有點長,電影總體來說還是不錯的,值得一看,接下來說說我的感受。

電影海報
随着這兩年我國和美國的競争趨于白熱化,抗美援朝這場意義非凡的戰争不斷被提起,《長津湖》主要講述的是第9兵團參加的第二次戰役,影片以長津湖戰役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志願軍連隊在極度嚴酷環境下堅守陣地奮勇殺敵,為長津湖戰役勝利作出重要貢獻的感人故事。
電影劇照
電影的優點不多說了,大陣容、大制作、視覺盛宴,文戲弱了一些,也塑造出了雷公這樣有血有肉的生動角色。不過也有明顯的缺點,主要是整個故事情節很散,戰鬥場面篇幅過長,劇情邏輯銜接較弱,長津湖戰役中中美雙方的軍事力量部署等背景資訊沒怎麼交代,反而是和主線任務關系不大的通訊塔之塔花了很長的篇幅,看完3個小時的電影,對于長津湖這場抗美援朝最慘烈的戰役,你的印象可能依然是模糊的。
看完《長津湖》,我回家惡補了抗美援朝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盡管第二次戰役的長津湖之戰是最壯烈的,不過更讓我感興趣的是50軍的故事。中國人民志願軍第50軍的前身,是由曾澤生率領在長春戰場起義的原國民黨滇系第60軍。60軍雖為地方雜牌軍,卻以兵源素質高,作戰英勇,不怕犧牲聞名,在抗日戰争中的台兒莊禹王山阻擊戰一戰成名,被稱為抗日鐵軍。抗日戰争結束後的内戰中,第60軍被調到東北,在東北的各場戰役卻中被解放軍打得毫無還手之力,可謂屢戰屢敗,被國民黨嫡系戲稱為60熊。1948年10月17日被解放軍虐慘的60軍終于在時任軍長曾澤生的率領下于長春起義,接受解放軍改編。第60軍改編為解放軍第50軍後,軍長仍是曾澤生,跟随着四野由東北打到西南。抗美援朝爆發後,由于人手吃緊,中央決策層決定緊急抽調正在湖北屯田的50軍參戰,相比在朝的我軍精銳,50軍的履曆并不光鮮,剛入朝時因各種原因未能立功,經過軍事會議整頓思想,50軍在攻克漢城和漢江阻擊戰中表現出色,尤其是漢江阻擊戰,這是一場血戰,在在第四次戰役中,我軍按照彭德懷“西頂東放”的部署,西線第一線隻展開第50軍和第38軍之第112師,以4個師的少量兵力阻擊敵主要進攻集團,争取時間,掩護我軍主力休整、補充、集結,并在東線,先誘敵深入,再實施戰役反擊。被部署在西線敵軍進攻的主要方向上”的第50軍,對手是第一線5個作戰集團中實力最強的美1軍,可謂是重點中的重點。50軍克服缺少重武器和補給等困難,頂住了美軍的瘋狂進攻,死守修理山陣地50晝夜,完美地完成了上級既定的阻擊任務。50軍的出色表現,讓彭德懷元帥鞠躬緻敬,讓毛主席贊歎:“這支部隊在蔣某人手下一直是‘60熊’,到了人民軍隊裡,就變成了‘50兇’。
50軍軍長曾澤生
同樣的兵,同樣的裝備,面對同樣強大的敵人,但是戰鬥的結果卻是天差地别,50軍的改變,說明了組織的重要性。借用國防大學教授徐焰少将《解放軍為什麼能赢》得出的結論,主要是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進行土地革命。我黨通過“打土豪、分田地””減租減息”等綱領性政策,把“農民”“土地”“戰争”三個要素緊密結合,是把廣大官兵的個人利益、家庭利益、階級利益結合起來了,對廣大中國農民形成了最根本的利益驅動力。這點在《長津湖》電影有提到,主角伍千裡家裡原來是漁民,解放後才第一次擁有自己的土地,是以伍千裡才那麼拼命,因為他怕丢失家裡的命根子--土地。
第二,堅持黨指揮槍。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提出:我們的原則是黨指揮槍,而決不容許槍指揮黨。從此以後,不再是長官個人上司軍隊,而是黨管軍隊。這個組織體系的基本架構就是在營以上機關設立黨委,在連隊設立黨支部,首次提出“把支部建在連上”,強化黨對軍隊的全面上司。
第三,執行靈活的戰略戰術。解放軍絕招是穿插和迂回包抄,後來林總又創造性地發明了一點兩面、三三制等戰術,總體思路是集中力量,形成局部多打少,消滅敵方有生力量。這點在電影有提到,主角所在的連隊就叫穿插連,不過在戰術并沒有展開講,隻是一筆帶過。
《解放軍為什麼能赢》
50軍的故事如果搬上大銀幕,更能解釋我國為什麼能在短短十幾年間由一個被一個小小的日本摁在地上暴揍的弱國變成不懼世界第一強國美國的鐵軍。中國的電影市場需要紅色電影,但怎麼把紅色電影拍好,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