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江蘇省如臯雜交黑魚的人工繁殖與苗種培育實用新技術

江蘇省如臯雜交黑魚的人工繁殖與苗種培育實用新技術

_周建宏

本文所述的雜交黑魚特指用分布于我國南方地區(原産于香港)的斑鳢作母本,分布于我國長江以北地區(山東濰坊)的烏鳢作父本,通過人工雜交繁殖的子一代群體。雜交黑魚具有抗病力強,生長快,密養性能好,産量高、品質優等特點,但對低溫的耐受性相對較弱。我市從2017年,開始進行“南魚北養”試驗,經幾年的試養取得了成功,并得到了快速發展。目前該品種養殖已建成了全國唯一的黑魚産業全産業鍊體系,成為了我市地方特色農業(水産)産業的一張靓麗名片。2020 年,企業養殖基地面積總面積達到2800多畝,年養殖産量突破 3 萬噸,養殖産值 6.5 億元,黑魚年産業經濟總量(含飼料、黑魚深加工産值、黑魚産品貿易額)達到 16.48 億元。為了穩定和保障養殖苗種品質和苗種供應,確定養殖産品品質安全,實作養殖苗種自繁、自育、自養,我們專門在廣東中山市建立了對應産業發展養殖苗種需求的雜交黑魚人工繁殖和苗種培育基地,生産優質良種。為此,制定了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雜交黑魚人工繁殖與苗種培育技術規範”(企标)。現将主要技術介紹如下:

江蘇省如臯雜交黑魚的人工繁殖與苗種培育實用新技術

一、人工繁殖

1.1親魚的來源與選擇

1.1.1 母本,原産于香港的斑鳢(“港本”),經專門培育篩選留作後備親本。

1.1.2 父本,原産于山東濰坊的烏鳢,經專門培育篩選留作後備親本。

1.1.3篩選要求

斑鳢,規格2冬齡以上,體重≥750g/尾,同規格個體頭大、頭尖、身體長、尾鳍面積大等原始生物學特征明顯。烏鳢,2 冬齡以上,體重1000~1500g/尾。留作親魚的個體均要求無病無傷,體質健壯,活力強。雌雄比例為1∶1~1∶1.2。

1.1.4親魚的運輸

采用活水箱運輸,每噸水裝運量≤250kg,水溫控制在10~15℃之間,長途運輸 4~5 小時換水 1次,途中調節水溫時即時溫差≤3℃。運輸操作要小心,不能緻傷。

1.2親魚的培育

1.2.1 親魚培育池:親魚培育池面積 1000±100㎡,水深 1.5±0.1m,泥沙底質池底。池堤邊設0.8~1.2m 的圍網,以防其外逃。放養前用生石灰正常清塘消毒。

1.2.2 親魚放養:親魚專池專養,以備親魚的強化培育。放養密度 400±20 尾/畝,搭養尾重≥300g的鲢、鳙魚100±20尾,以調節水質。

1.2.3 親魚飼料:喂養親魚的

主要飼料為常用烏鳢商品飼料,開春後,水溫升高到18℃以上即要投喂,升至22~28℃,食量大增。投食量為魚體重的5%~8%。

1.2.4 親魚飼養管理:主要是注意親魚産前培育與産後護理。經常加注新水,保持水質清新,投喂足夠高質飼料,以滿足親魚性腺轉化所需要的營養及産後營養補充的需要。在親魚池四周中或四角,種植一些适生水生植物,以利于親魚隐蔽、吃食和調節水質。

1.3人工催産

1.3.1 雌雄親魚的選擇。選擇性成熟的雌魚和雄魚雌雄親魚按1∶1的配比進行催産。必要時試催産。

1.3.2催産水溫25℃左右。

1.3.3 催産藥物及注射劑量。催産藥物種類,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地歐酮(DOM)。注射劑 量 :雌 魚 :DOM3~4mg +HCG1000~1500IU/kg 雄魚劑量減半。采用兩針注射法。第一針注射量為總量的1/3,第二針注射量為總量的 2/3,針距為 12~14 小時,16~18小時親魚發情産卵。

1.3.4 産卵。将注射催産藥物的親魚按1:1配對置于注水塑膠泡沫箱中産卵。箱體規格:40cm×60cm×30cm,水深 25cm。産卵區周圍保持安靜。及時檢查産卵情況,一旦産卵,即撈去親魚,收集魚卵。

1.4孵化

1.4.1 孵化池。水泥池孵化,孵化池規格5m×5m×0.3m,水深20cm。孵化區設定遮陽雨棚。

1.4.2 孵化方法。将受精卵采集到水泥池中靜水充氣孵化,水泥池事先消毒。孵化密度 1~1.5萬粒/m 2 。

1.4.3 孵化管理。孵化過程中注意給受精卵進行消毒防止水黴。孵化期間保持水溫在 20~28℃之間,變幅範圍應控制在2℃左右,保證水質清新,溶氧不低于4mg/L。

1.5 出苗。待魚苗叢集能潛遊8小時後出苗。

江蘇省如臯雜交黑魚的人工繁殖與苗種培育實用新技術

二、苗種培育

2.1育苗時間4至7月,水溫≥25℃。

2.2 苗 種 池 。 面 積 1500~2000m 2 ,大塘用網格隔開。提前用 20 目左右的網片(高 1~1.2m)把魚苗池四周圍好,以防青蛙、蛇鼠等入塘。苗種池水深1~1.2m。

2.3 注水。放苗前 6 天左右注水,注水深度 1±0.1m,入水口用120目網袋過濾。

2.4清塘消毒。注水結束後,用茶麸 25~30kg/畝清塘,每畝用硫酸銅400g、硫酸亞鐵300g、加水全塘潑灑殺纖毛蟲。清塘的第3天每畝用敵百蟲 400g,甲苯咪唑1 瓶(100mL/瓶)全塘潑灑,殺蠕蟲類寄生蟲。清塘的第 4 天,塘水 稍 有 點 顯 色 ,用 氯 氰 菊 脂(40mL/畝)加水全池潑灑,殺滅浮遊動物及水生昆蟲。

2.5 培 水 。 清 塘 的 第 2 天40±10kg/畝雞糞施基肥,方法是包裝緩釋。每包裝雞糞20~25kg,用繩子拉好,并在雞糞袋上插幾個小洞,讓肥釋放,并開增氧機,培水4~5天後試水放苗。

2.6 放苗準備。清塘的第 4天,在上風口用 80 目網圍一小圈,面積約 15~20m 2 ,準備用于放魚苗(黑芝麻)。網片要垂直、壓底、上用遮光網遮蓋約10m 2 ,以防強光日照和大風雨淋,有條件時内放3~5把陸生青草。

2.7 放苗。清塘的第 5 天晚上試水。在池塘裡取水 20kg 左右(半桶)置于室内容器中,放魚苗 10~20 尾,試水 10 小時正常即可放苗。清塘的第 6 天(使用氯氰菊脂後48小時)放苗,密度10~15萬尾/畝(若遇大風暴雨惡劣天氣,要設法遮風擋雨)。魚苗下塘後約2天,當魚遊動下沉時,拆除塘内圍網。

2.8 飼養管理。魚苗下塘後一般不用喂料。下塘 4~6 天,待見塘内紅蟲減少時要及時補充。每隔 3~4 天要發一塘輪蟲,共發兩塘。但不需要圍内網、不需要放草。補充紅蟲時,初次用60目篩絹網過濾、大型個體急凍待用。随着魚苗長大,逐漸改用40目到20目篩絹網。具體規格視魚苗規格而定。但所有補充的紅蟲入塘時一定要過濾,以防水蜈蚣入塘。

2.9過篩(俗稱“出篩”)分塘。當 魚 苗 長 到 6 朝(1 朝 體 長 約3.3cm,下同)左右,就要拉網起苗,出篩分塘,根據魚苗的規格定篩位,最好差異半朝(約1.6cm)篩篩 出 生 長 快 的 群 體(俗 稱“ 攔頭”),以拉長下次出篩時間。出篩分塘時要在塘中用 60 目網片圍一個小角水面,面積視魚多少而定,一般20~30m 2 即可(注意圍網内水體中不能缺氧)使魚集中,便于“馴食”。

2.10 馴化培育。馴食時,做一圓形食台,内放急凍變硬的死水螆(或可用海水豐年蟲),将撈回的活水螆(紅蟲)放在附近,引誘魚叢集,待叢集後減少活水螆用量,增加凍水螆用量,最後完全停用活水螆,改用魚漿加死水螆喂,把絞爛的魚漿與“死水螆”混合制成“漿團狀”,一團一團吊于池邊,當攝食強度增加後,就把死水螆改成粉料,即粉料加“魚漿”投喂,至搶食旺盛時開始散潑、投喂人工粉料。魚搶食旺盛時要及時把圍網拆除或擴大,5~7 天出篩一次,待魚長到8朝左右,即用魚漿拌 0 号料(Ø 0.6mm)的顆粒飼料投喂,并随着魚體的長大做調整,逐漸提高飼料顆粒的規格至 1 号料(Ø 1.0mm)。整個馴化培育時間 40 天左右。魚苗培育階段出篩 8~10 次。魚苗經 60 天左右培育,規格達到 40~60 尾/kg時出塘。

江蘇省如臯雜交黑魚的人工繁殖與苗種培育實用新技術

2.11 魚病預防。培育過程中,必須做到每天用漂白粉或福爾馬林進行食場消毒和工具消毒。整個過程嚴禁使用抗生素,一般細菌性病較少發生,一旦發生,采用中藥處理。

2.12捕撈運輸。魚苗運輸氧氣袋運輸,48 小時運程,裝運密度 25000 尾/袋,空運較為理想。魚種運輸。停食 3 天後拉網捕撈,活水車運輸。裝魚密度每1000kg 水 裝 運 量 ≤300kg,每1000kg 水加 250g “抗應劑”,裝運水溫控制在 15~20℃之間。若長途運輸4~5小時需換水1次,途中調節水溫時即時溫差≤3℃。運輸操作要小心,不能緻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