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10月份,盟軍在菲律賓萊特灣海戰中大勝日本,擊沉日本海軍巡洋艦以上重型軍艦包括航空母艦在内13艘。此役之後,日本通往南洋的海上生命線基本被切斷,麥克阿瑟将軍率領美軍在菲律賓萊特島成功登陸,為後來解放菲律賓全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萊特灣海戰
面對菲律賓未來可能發生的失敗局面,日本軍部陸軍省于1944年8月決定執行“殺光政策”将所有關押在菲律賓境内的盟軍戰俘全部處死,以便于毀滅證據。用以應對美國國務院發表的有關日本虐待盟軍戰俘的聲明。
二戰時的日本軍部陸軍省大樓
1944年12月14日,就在美軍準備進攻呂宋島的時候,日軍把關押在巴拉望島的150名美軍戰俘處死。戰俘們被趕進防空洞,日軍将出口封死并向洞中澆汽油,再将戰俘活活燒死。這是後來一名幸存的美軍士兵尤金·尼爾森在1945年1月7日向美國陸軍情報部講述的事件經過。
巴拉望島的盟軍戰俘
1944年12月16日,美軍在呂宋島登陸并迅速向馬尼拉推進。在此期間美軍得知,在卡巴那圖戰俘營關押有美軍戰俘。1945年1月26日随着第六集團軍逼近卡巴那圖,使得這些美軍戰俘有随時被日軍殺掉的危險,營救戰俘問題迫在眉睫。同年1月27日美國陸軍第六集團軍司令沃爾特·克魯格中将指令亨利·穆西中校及其第6遊騎兵營執行營救卡巴那圖戰俘的任務。
盟軍進攻呂宋島
穆西中校沒有貿然行動而是先派人進行詳細偵查,把偵查結果詳細彙報給普林斯上尉,普林斯上尉根據偵查結果制定了詳細作戰計劃。遊擊隊員分為兩隊,分别由胡安·帕加塔上尉和埃東多·詹森上尉帶領,負責控制戰俘營周圍的道路。遊騎兵由普林斯上尉帶領一組,負責進攻戰俘營主要部分和護送戰俘撤離;另一組的30名士兵由約翰·墨菲中尉帶領,負責清除日軍的崗樓哨所和發起作戰信号。由于戰俘營周圍是一大片空曠的開闊地,即使晚上匍匐行動也有被日軍發現的可能。穆西中校要求美國陸軍航空隊的P-61黑寡婦戰機在空中盤旋以吸引日軍注意力。事後證明這相當有效。同時,菲律賓遊擊隊通知沿線居民不要外出,同時還讓村民們把雞關進雞窩,把狗拴進狗舍并帶上嘴套,防止驚動戰俘營中的日軍。
P-61黑寡婦戰機
1945年1月30日19:40戰鬥打響。僅僅十幾秒的時間戰俘營中所有瞭望塔哨崗就全部摧毀。遊騎兵負責壓制和消滅戰俘營前後兩個方向的日軍。反坦克組進入營區中心地帶,用“巴祖卡”火箭筒摧毀了載有幾十名日軍的兩輛卡車和有金屬材料加強的坦克車庫。周圍逃出的日軍也很快被消滅。附近聽到槍聲的日軍想要通過卡布河前來增援,被提前埋伏在此的菲律賓遊擊隊擋了回去。戰鬥開始後,有些戰俘以為是日軍要殺害他們,到處躲藏,不敢出來,在帶領戰俘撤退時,甚至有些戰俘還進行抵抗。許多遊騎兵不得不連拉帶拽地強行把戰俘帶離。
菲律賓卡巴那圖戰俘營營棚
此次戰俘營救行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據戰後統計,此役共營救出512名盟軍戰俘。消滅日軍500人左右。隻有三名美國人死亡:一名戰俘,因患瘧疾在被解救後死亡;一名軍醫,在撤退時被迫擊炮擊傷于第二天死亡;一名士兵在戰鬥中陣亡。另外,有21名菲律賓遊擊隊員負傷。營救行動的成功極大的鼓舞了盟軍官兵的士氣,并在美國群眾中廣為流傳,該戰役後被載入教材成為日後美軍各部隊學習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