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米油鹽醬醋茶”,茶是老百姓的開門七件事之一,它與柴米油鹽齊名,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我國擁有幾千年的曆史,據曆史資料考證,茶樹起源于中國,早在5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發現了茶有解毒的功效。中國是茶的故鄉,經過漫長的曆史跋涉,現在茶已經在全世界50多個國家紮下了根,茶葉已經成為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
茶的種類很多,比如綠茶、紅茶、白茶、黃茶、烏龍茶和黑茶等,同時茶也可以與其它的食材相搭配,形成奶茶、藥茶、八寶茶、油茶等,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飲茶習慣,也都有屬于自己的飲茶文化。前段時間我們在廣西最北部的三江旅遊時,一位當地朋友邀請我們品嘗了一場道地的三江油茶。
“一天不喝茶,連發三天痧”,在侗家,油茶成為了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道特色食品,也是侗家款待賓客的一道美味佳羹。有的村寨甚至一天至少要喝三餐油茶,早上起來先喝油茶再出工,中午收工回來先喝油茶再吃午飯,晚餐也先喝油茶再做飯。
據邀請我們體驗油茶的當地朋友糖稀妹妹介紹,侗族人喝油茶已有上千年的曆史,而且油茶泡冷米飯和糯米飯是三江傳統喝法。至于原因,她是這樣介紹的:因為侗族人世世代代居住在高寒山區,侗族油茶能禦寒防病,還有生津解渴、提神醒腦、解除疲勞等功效。
油茶在全國很多地方都有,但三江的油茶也有自己的特色,而且做法還多種多樣,既有簡易的,也有精緻的,一般分為四道茶:一空、二方、三圓、四甜。所謂一空,指第一道油茶有米花、油果、花生米和豬肝、瘦肉、粉腸;二園指的是第二道油茶在"一空"的基礎上添加了水園;三方,是在"一空"的基礎增加了切成方粒的侗粑;四甜,讓客人喝糖水潤喉、清嘴。
到侗族的村寨喝油茶也是有講究的,據說每逢春節、三月三以及各大喜事期間貴客來臨時,家家戶戶都會煮油茶來祭祖,以及邀請親朋好友聚會吃茶,聯絡感情。
在飲茶的時候,主人會配以侗歌,在一唱一答中慢慢品飲,仿佛侗家的歡樂、熱情、幸福都融進這碗熱騰騰、香噴噴的侗家油茶裡了。在一缽一碗之間,也能通過食材的變化,體察時間流逝,四季輪轉。
油茶的制作工藝并不複雜,基本的原料如上圖,如甯夏的八寶茶一樣,這些材料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增加和減少,不過最主要的原料是不能少的,比如茶和陰米,茶是當地的高山雲霧茶,而陰米則是先将糯米蒸成飯,陰幹備用,便為陰米。
打油茶的時候,先将陰米放進燒沸的菜油鍋内,炸成香甜爽脆的米花狀,然後将一把粘米放進鍋裡炒到焦黃,再伴上茶葉混炒片刻,加水煮開,過濾之後即成茶水,加進米花、蔥花、姜絲、花生、黃豆、芝麻等佐料,就是色、香、味俱全的可口油茶。
不僅制作工藝講究,而且吃的時候也很講究,首先吃小半碗的油茶,隻放些米花和花生,油茶略帶苦味;第二碗多加些佐料,還有五六碟酸菜、酸魚、酸肉和牛肉巴之類供食用者送茶;第三、四碗主要是湯園或糍粑片,如來不及作湯園、糍粑,則用糯飯代替,後而則還有甜品。
中國茶道的曆史,先後經曆了煮、煎、點、泡四種飲茶技藝的演變曆程。“寒夜客來茶當酒”,正如我們漢族很多地方用茶來接待來客一樣,侗族飲茶文化的曆史淵源同樣悠久,隻不過他們是以打油茶的方式來招待客人,這與蓋碗茶、功夫茶等茶藝禮節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三江縣城,有很多家老字号的油茶店,大家如果來到三江,可以去品嘗一下,喝的是侗家油茶,品的是民族文化,感受的是旅途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