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資源保護與利用介紹野生寬體沙鳅的馴化、親魚培育及養護技術
何思懿
寬 體 沙 鳅 ( Sinibotia reevesae ) 隸 屬 鯉 形目、鳅科、沙鳅亞科、沙鳅屬。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是長江上遊特有及重要的經濟魚類。本文主要介紹野生寬體沙鳅的馴化、親魚培育及養護技術,以期為後續該魚的産業化開發及資源保護提供指導。[吉山花瑤自媒體網絡首發]
一、野生寬體沙鳅的馴化
1.運輸與外傷控制。在低氧應激條件下,寬體沙鳅體表及鰓上皮黏液細胞會分泌大量黏液,阻礙呼吸,造成魚體缺氧死亡。同時,其具眼下刺,應激時容易刺破塑膠袋,是以,在運輸過程中需保證水體中氧氣充足,同時可在水中加入冰塊,降低魚體對氧氣的消耗。
寬體沙鳅皮膚脆弱,在捕撈及運輸過程中極易受傷,新進種魚需過水後暫養于200升養殖桶中,用碘威連續消毒 3 天,劑量 0.24 毫升/米³。同時,寬體沙鳅膽小易驚,需在養殖水體中加入解毒應激靈(0.45克/米³),防止魚體應激引起的抽搐、亂撞和跳缸。
2.投餌馴化。野生寬體沙鳅不會主動攝食人工配合飼料,需先選擇絞碎的新鮮魚肉進行投喂,随後采用新鮮魚肉+配合飼料進行馴化,直至能主動捕食配合飼料時結束。
3.養殖環境設定。寬體沙鳅營底層生活,同時具備較高的運動能力。在飼養時需采用流水養殖并對養殖水體進行部分遮光或用瓦片布置藏身處供其躲避。養殖水體需保持清澈透亮,日常飼養時應選用自來水或水質良好的其他水源。寬體沙鳅喜鑽縫隙或孔洞,需對養殖池内的進出水口進行遮擋,防止大量魚鑽入造成死亡。
二、親魚培育
1.親魚來源。對馴化後的野生寬體沙鳅進行篩選,選取體長10厘米以上、體重15克以上的個體作為親魚,雌雄配比為1∶(1~1.5)。
2. 親魚培育池。采用室内循環水養殖系統,魚池長方形,側面一角進水,另一側面的底部排水。自然水溫(12~30℃)培育。
3.水質控制。養殖用水經過濾除去糞便和殘餌、植物除氮、紫外殺菌後循環使用,并适量補充新水。養殖水體溶氧控制在5毫克/升以上,氨氮控制在0.01毫克/升以下。
4.養殖密度。親魚養殖密度為20~40尾/米2 。
5.餌料投喂。投喂自制人工配合飼料,12-2月初每兩天中午12時投喂1次,其餘月份每天早7時、晚6時各投喂1次,以80%的魚吃飽為原則。
三、疾病預防與治療
1. 預防措施。養殖水體消毒可選用碘威0.20毫升/米³,每15天消毒1次;每隔1周投喂藥餌1次,配方為大蒜素3克/千克、金多元2克/千克、肝胃樂2克/千克和三黃散0.5克/千克。
2.水黴病的治療。多發生在冬季和早春,常因捕撈或驚吓使其眼下刺伸出劃傷皮膚。患病魚體焦躁不安,常與其他固體物發生摩擦,此後魚體負重增加,遊動遲緩,食欲減退,繼而發生死亡。可采用1%食鹽與0.04%蘇打混合液浸浴20分鐘,每天1次,同時内服抗菌藥物進行治療。在疾病高發期應避免驚擾,添加應激靈防止魚體應激。
3.小瓜蟲病的治療。初期主要表現為食欲減退、離群、焦躁不安,少數出現互相摩擦或與池壁及遮蓋瓦片進行摩擦的現象,同時,體表被大量黏液覆寫,頭部、體表及鳍條處有大量白點,白點附着部位皮膚無潰爛。發病率約70%。應在發病初期采用每畝水體(水深1米)稱取辣椒0.5千克和生姜1.0千克放入适量水中煎熬30分鐘,待冷卻後進行潑灑,每天1次,連續使用5天。治療期間不換水,保持水溫28℃以上。
4.體表潰瘍病的治療。初期較為活躍,随後以離群或聚集方式停留于池角或池中。病魚體表常出現褪色斑且在褪色斑周圍有明顯的充血和出血現象。發病後期,魚體全身多處皮膚出現潰瘍竈,嚴重者露出骨骼。需制備藥餌進行治療,藥餌配方(以飼料重量計,2%投餌量):維生素 C2克/千克、恩諾沙星(有效含量10%)0.5克/千克、氟苯尼考(有效含量10%)0.5克/千克、免疫多糖3克/千克、應激靈3.75克/千克。此外,每天需用戊二醛進行消毒治療,劑量0.07毫升/米3 ,連用5天,治療期間不換水并保證溶氧充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