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G20峰會上,全球針對氣候議題達成了近幾十年來最具意義的共識,那就是同意承諾采取“有意義和有效”的措施以實作将全球升溫限制在攝氏1.5度的目标。面對近年來越來越頻發的氣候災害,世界開始意識到,這顆藍色星球正在以自己獨有的方式懲罰人類,此次羅馬峰會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是各國的一次自救行動,但是據路透社拿到的最終公報顯示,其中幾乎沒有包含具體的行動。是以,峰會的法律效力也大打折扣。
或許是提前預想到這屆峰會在氣候議題上不會有任何實質性的突破,再加上考慮多方因素,中俄上司人并未出席,這引發了美國總統拜登的極大不滿。在31日峰會結束後的新聞釋出會上,拜登對外表示:“令人失望的是,不僅是俄羅斯,中國基本上也沒有讨論關于氣候變化問題的承諾。”

然而,事實真的是如拜登所言嗎?恐怕在讨論氣候議題和承諾這一塊,最沒資格對外指手畫腳的正是他本人。在峰會召開的前兩天,也就是29日,拜登率領85輛汽車的龐大車隊前去與教皇會面的一幕,在社交媒體上引起巨大争議。嘴上說一套,私下做一套,這種兩面做派正是美國目前處理國際關系以及國際議題時的常态。
更不用說我國早在今年早些時候就對外作出的碳中和以及碳達峰承諾,已經用實際行動來回應全球的關切,對此,我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11月1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回應有關外界批評中國在氣候方面的國家自主貢獻目标“不夠有雄心”時稱,中方一直是氣候治理的行動派,主動承擔同國情相符合的國際責任,并不斷自我加壓,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力度。
更為重要的是,中國還釋出了《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與《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這兩份計劃書展現了中國對全球節能減排,以及應對氣候問題上的責任擔當和最新貢獻。
反觀美國以及其盟友,除了在口頭上不斷做着毫無意義的承諾,以應付國内的環保主義者和博取選票,幾乎在實際行動上沒有太多表示,甚至連最基本的承諾都懶得做。例如10月28日,澳洲就在當天宣布拒絕加入由歐盟和美國牽頭的到2030年減少30%甲烷排放量的倡議,理由是“擔心對農牧業造成影響”;而印度也在前一天拒絕了宣布淨零碳排放目标,并表示,目前更重要的是所有國家一同找到減少此類排放的路徑,以避免全球氣溫上升的危險。
是以,可以說拜登針對中俄兩國在氣候議題上的批評明顯是帶有政治目的,是典型的雙标。美國的最終目的很簡單,那就是不斷在國際重大議題上尋找新的切入點攻擊中俄,或者至少是給中俄兩國造成輿論和道義上的麻煩,這也難怪中俄上司人最終沒有出席這次峰會。在這裡,我們奉勸美國不要再妄圖裹挾國際社會對中國施壓,拜登若繼續采用這種脫實向虛的做法展現自己所謂的國際影響力,宣稱美國重新回到全球架構,最終隻會讓人贻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