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訊加載中...
新華社哈爾濱11月1日電 38人的核酸檢測隊伍,3500份核酸樣本的日檢測量,每天奮戰到淩晨三四點……這是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緊急醫學救援檢驗隊在黑龍江省黑河市的抗疫節奏。
截至10月31日24時,黑河市已累計報告79例新冠肺炎确診病例。哈醫大二院檢驗隊帶來的“火眼”移動方艙實驗室,為快速核酸檢測提供“硬核”助力。在這個“尖刀連”中,有19名隊員剛剛結束哈爾濱市巴彥縣的抗疫工作,他們有的想給兒子一個擁抱,有的心心念念想吃上一口爸爸做的洋芋絲兒,但為了共同的使命,他們白衣執甲,再赴征程。
“媽媽已經準備上火車了,我卻匆匆挂了電話”

“我從巴彥執行完28天的工作任務後,在10月27日隔離期滿當天接到去黑河抗疫的緊急通知。雖然很想吃一口爸爸做的洋芋絲兒,但因為接到任務,我覺着我還是應該堅持工作,應該去黑河。”楊晴說。
楊晴是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檢驗科的一名醫生。雖然1991年出生的她還是一名“新兵”,但她已經先後在今年1月、9月支援過黑龍江望奎和巴彥兩場疫情,是檢驗隊中的技術領隊。除了做好日常檢測任務外,她的一項重要職責就是在當天所有檢測任務完成後,再進到方艙實驗室内對“可疑”樣本進行複核,確定病毒“無處遁形”。
↑哈醫大二院檢驗隊“火眼”移動方艙實驗室。新華社記者王松攝
在10月27日中午報名轉戰黑河後,楊晴給媽媽打了個電話。本來楊晴已經和在沈陽的父母商量好,當天在哈爾濱團聚,但尚未見面的三人再度面臨别離。
打電話時,楊晴才知道,媽媽那時已經準備上火車了。“我隻告訴她退票回家,都沒能再給她說話的機會,就匆匆挂了電話。”挂了電話,楊晴回家用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收拾了行李,便乘當天下午的飛機飛赴黑河投入戰鬥。
10月31日,在哈醫大二院檢驗隊“火眼”移動方艙實驗室,醫務人員正在進行樣本檢測工作。新華社記者王松攝
“以前覺得自己是個寶寶,但現在已經成長成‘大人’了”
同樣在疫情一線的,還有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的“95後”醫生韓冰雪。2018年畢業的韓冰雪在哈醫大二院工作剛剛三年。
10月31日,在哈醫大二院檢驗隊“火眼”移動方艙實驗室外,醫務人員正在進行樣本交接工作。新華社記者王松攝
2021年初,綏化市望奎縣疫情暴發。剛剛接受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教育訓練的韓冰雪懷着忐忑的心情踏上了征途。一方面她有些忌憚兇險的病毒,另一方面她也怕父母擔心自己的安危,是以一路瞞着父母,就連在前線和父母視訊時,也專門躲到了廁所裡,不想讓他們發現周圍環境的異樣。
但這一次,在從巴彥轉戰自己的老家黑河時,她多了幾分釋然,父母很支援地說:“你回去吧,黑河也需要你。”
“現在工作捋順了,而且運進來的标本已經經過胍鹽滅活,可以說傳染性很低了,自己也不怎麼害怕了。以前覺得自己是個寶寶,但經曆過幾輪疫情以後,我已經成長成一個‘大人’了。”她說。
“這是我的職業,有我的興趣在裡頭。而且黑河是我的家鄉,我覺着能夠支援我的家鄉,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情。”韓冰雪說。
“希望他長大以後愛他的職業、愛他的祖國”
楊靜是哈醫大二院團隊裡支援過巴彥的一名“老兵”。在黑河疫情前線,她和她帶領的護士團隊主要負責标本接收、艙内垃圾轉運、為檢測人員做好後勤保障等工作。在黑河近零下十度的寒風中,她們已經連續好幾天工作到後半夜,往往從方艙出來,一雙手已經凍得紅腫。
楊靜曾随哈醫大二院援鄂醫療隊奔赴前線,成為護理組的一名成員。特别善于跟患者溝通,是她留給護理組同僚們的深刻印象。此時,暫時結束了方艙實驗室裡的戰鬥,楊靜披上大衣,唠起自己的工作,但一談到分别許久的9歲兒子,她忍不住抹起了淚。
因為白衣在身,她肩負一份使命;而對于兒子,她也心存一份愧疚。“因為職業的使命感,我覺着必須這麼做,我也想通過自己在一線戰‘疫’的行動,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她說。
對着記者的鏡頭,楊靜說,“我内心想的就是——媽媽可能忽略了你,但在媽媽的心裡,你永遠都是第一位。”她希望兒子長大以後,也愛他所愛——愛他的職業,愛他的祖國。
正如此次帶隊出征的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副院長付然所說,從巴彥到黑河,把秋裝換成冬裝,把棉服裝進行囊,不變的是堅守、是披上征衣的牽挂。(記者:陳聰、管建濤、王鶴、王松、劉赫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