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西美食了解山西,每個山西人舌尖上都有它的味道(太原篇)
百花稍梅

百花稍梅是太原的一種傳統風味小吃。“稍梅好吃難和面,皮薄挑餡打花難。”制作稍梅技術難度較大,打花要用特制的擀杖,褶子打得越多,稍梅花牙就越美。好的稍梅皮薄如紙,圓如盤,邊花多,挑成的稍梅餡大、香醇、利口,放在籠裡,猶如朵朵雪梅。
做法:1、先将雞肉、蝦仁、火腿丁、冬筍等用雞肉、蝦仁、火腿丁、冬筍調好味; 2、将面粉倒入盆中,加入水、蛋清均勻拌好待用; 3、将拌好的面切條下劑,将劑滾圓、按扁、用稍梅錘将每個劑子杆成菊花形狀将餡心包入其中; 4、把包好的稍梅上籠蒸制10分鐘即可。
太原頭腦
“ 頭腦”是太原特有的一種風味小吃,為湯狀食品。在一碗湯裡放上三大塊肥羊肉、一塊藕、一條山藥。湯裡的佐料有黃酒、酒糟和黃芪。品嘗時可以感到酒、藥和羊肉的混合香味,味美可口,越吃越香。特點:益氣調元,滋補虛損,活血健胃,富有營養,具有撫寒喘和強壯身體、延年益壽的作用。
雞蛋醪糟
蛋醪糟是太原的傳統特色小吃”盡管全國不少地方都有雞蛋醪糟,但味道大不相同。
做法:1、把江米淘洗3次,倒在鋪布的蒸籠内,大火蒸50分鐘左右,将籠端下,放在缸上用涼水沖,冬季時水要少帶點溫。沖後倒進一個大盆内将米搓開,把曲研成碎面撒在米上,拌勻。然後分裝入小缸内,封口,發酵後即成(冬季一般需3天,夏季1天半,春秋兩季2天半);
2、白糖水加醪糟燒開,打入雞蛋即可食用。
醪糟是太原十大名吃之一。太原流傳着這樣的贊語:“海子邊醪糟王,美酒不如醪糟強“,用來誇獎“榮茂園”飯店海子邊小吃部王俊龍老師傅的手藝。那時,每到隆冬季節,早點市場上常見一些醪糟挑擔子,拉着一個呼踏呼踏的小風箱,小煙筒裡竄出一道道火舌,雪白的醪糟裡飄着金黃色的雞蛋,吸引着大量顧客,是深受人們喜愛的一種大衆化羹湯。
豌豆糕
豌豆糕又叫豆沙糕,澄沙糕。是山西太原傳統特色糕類小吃,屬甜食,宜在夏季食用。用上等豌豆脫皮磨粉,加入白糖、柿餅、柿子霜制作而成。香甜可口,清涼下火,爽口綿甜,益脾胃,解熱祛毒。豌豆食品具有清熱、解毒、利尿的功效,特别是對糖尿病和産後乳汁不下的患者有奇特藥效,也可制作烙炸類休閑食品,是夏季去暑的冷食,系太原市時令小吃之一。1957年,豌豆糕被評為太原市 “十大名吃”。 荞面灌腸
荞面灌腸是随處可見的小吃了,周邊的縣市叫“碗托”。制作方法是把荞麥面調成糊狀,盛在容器裡,上火蒸熟,冷卻後脫離容器,叫“碗脫”比較形象。但從名小吃的角度看,灌腸才能說明問題的核心。正宗的或者說是做得好的,利滑爽口,有一種直下腹中,味進腸内的感覺。類似于酒,好酒感覺酒力能入臍,次一點的隻能到膈了。假如不是這種差别的存在,那這種80年代在大街小巷都能吃到的小吃,也不至于能名列十大了。
羊肉蒸餃
認一力的羊肉蒸餃是太原的名吃之一,1930年左右建立,位置也在橋頭街。認一力的蒸餃皮薄、味香、佐以老陳醋、味道絕佳。肥而不膩,餡成丸。其他地方吃的蒸餃,味道差得不是一點半點。
做法:1、鍋中倒入适量的水燒熱,放入準備好的羊肉,燙發熟撈出,晾涼;
2、把燙發熟的羊肉切成小塊豬肉洗淨剁成肉餡;
3、羊肉,肉餡和所有調味料(植物油、鹽)混合在一起,攪拌均勻,做成羊肉餡;
4、面皮中包入适量物羊肉餡料,對摺成半月,捏成餃子;
5、把包好的餃子放在抹過油的蒸籠中,用大火蒸熟,就可以取出食用了。
太原老豆腐
老豆腐也叫豆腐腦,正宗做法是用糖饧起色,加火燒開後,加入濕粉芡,放入泡好的油粉絲,加豆腐腦适量,蔥鹽椒調味。其色澤金紅透亮,質微稠,舀入碗中再加入海米、海帶絲、金針、韭菜丁、胡椒粉,淋點芝麻香油,濃香無比。
通常在街上吃到的,制作方法倒過來了,先把鹵汁做好,然後給豆腐腦澆鹵或者是加韭花、辣椒、辣椒油,味道自然會差很多。
過油肉
過油肉是山西最著名的傳統特色菜肴,現在更是平遙的著名小吃,曆經代代廚師精心烹制相傳至今。1957年2月經市飲食公司組織專家評審,将名廚吳萬庫技師制作的過油肉評為了太原十大名吃。後經名師張殿華、-、方明鎖等幾位名廚參加全市、全省及全國的烹饪大賽,曾獲得金獎,為太原人民争了光。市場經濟以來,凡是經營山西飯 菜的餐館、飯店都有過油肉這道菜。
太原号腐幹
太原号腐幹,又稱名腐幹,是山西省太原市傳統名菜。由太原豆腐幹演變而來。解放前,豆腐幹既有商号生産,也有小商販加工,由于商号選料精、做工細、品質好,人們就将商号生産的豆腐幹統稱為“号腐幹”,又因其名聲遠播,為晉省一絕,又稱“名腐幹”、“省腐幹”。
太原孟封餅
在山西省會太原的南面有個縣城,叫清徐縣,有一種餅,以其口感香酥、綿軟清甜、越涼越好吃的特點久負盛名,凡品嘗過它的人,無不稱其為餅中佳品。長期以來,不論逢年過節探親訪友,還是清徐人的婚宴上都離不開孟封餅,一是過節時自己享用品嘗,二是作為禮品饋贈親友,表示對人敬重!
六味齋醬肉
六味齋醬肉是太原市的傳統名食。太原市六味齋醬肉店生産,已有40多年的曆史。“六味齋”的醬肉的品種有醬肉、醬肘花、雜拌、香腸、蛋卷等,風味各異。特點是:“肥而不膩,瘦而不柴”。
六味齋坐落在太原市繁華的柳巷與橋頭街交叉路口,這裡從早到晚顧客絡繹不絕,人們都以能嘗到六味齋醬肉為快。六味齋醬肉素以肥而不膩、瘦而不柴、酥爛鮮香、味美可口而著稱省内外。過去民間就有“不吃六味齋,不算到太原”之說。
太原羊雜割
“羊雜割”又稱“羊雜碎”,是山西的一道地方名小吃。走在山西的大街小巷,随處可見經營“羊雜割”的小店,門面不大,生意紅火。一般每家店都是放一口大鍋在火上,裡面有老湯,配好的羊雜都放在一起等待下鍋。每來一位客人,老闆會問你吃幾兩。意思是你要加幾兩肉,價錢根據你要的肉的多少來決定。不要以為羊雜就是純肉的哦,裡面會配上粉條。各家的老湯不同配料不同,做出來的口味各有千秋。羊雜割在山西不同地區叫法不同,吃法也有不同。有曲沃、太原、大同為代表的南、中、北三路做法,中路(太原)雜割料全,熬煮、兌湯時均加了蔥、姜、香菜末,還有的加粉條、豆腐,另有一番風味。 三倒手硬面馍。
三倒手硬面馍是一種面食小吃,屬于山西特産。制作工藝複雜,系手工操作,經過3次倒手,使面粉充分發酵,因而達到了層次分明,圓潤飽滿,入口醇馨,味美香甜的上佳效果。
老鼠窟元宵
老鼠窟元宵是山西省太原市的地方傳統名小吃。皮薄餡滿,味道甘美。久居太原或臨時來太原走親訪友、旅遊的人們,都要慕名前去“老鼠窟”品嘗。此元宵皮兒綿中有粘,餡兒甜中有香,色澤潔白鮮亮,配料講究,風味獨特,已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産。
<h1>丸子湯
</h1>
丸子湯是隻有在太原才能吃到的早餐,丸子由五花牛肉制成;湯需用雞骨架小火慢慢熬制而成;再配以蔥姜蒜胡椒粉等佐料;入碗時灑點香菜。另配上烙餅或油條(麻葉),算是齊了。
金銀棗
是太原市傳統名點,曆史悠久。炸制好的金銀棗,外黃内白,酥脆而無硬心,味美香甜。
做法:大部江米粉圍成長圓池形;少部江米粉出糊,亦加入圓長池形内,随後加入糖饧攪拌均勻,分成若幹小塊,用走槌擀成1.5厘米厚薄片,折疊成3層,用刀拉成3.3厘米寬的條,然後頂刀切成0.5厘米厚的排子,入油鍋炸成黃色即成。
另将少量糖饧、白糖熬成汁,将炸好的棗拌入,倒在案上與白糖拌勻發白,稍晾裝箱,吃着酥甜香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