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書樓·楊氏陶南山館:避亂而建,主藏宋元(上)韋力撰

作者:芷蘭齋

楊氏海源閣為晚清四大藏書樓之一,其藏書處除了海源閣外,另有弘農丙舍,因為楊家繪有《弘農丙舍藏書圖》,故這個藏書處也為人們所熟知。但另一藏書處陶南山館提及的人不多,如果以藏書品質論,其實楊氏所藏精品有一大半藏在此處。

書樓·楊氏陶南山館:避亂而建,主藏宋元(上)韋力撰

陶南山館正門

當時了解情形的人,有時會以陶南來代稱楊家的藏書。比如董康在《楹書隅錄跋》中說:“方今中原多故,文獻孑遺,陶南世家獨能保守無恙。”傅增湘在《海源閣藏書紀略》中亦稱:“楊氏既以三世藏書嗣其家,舉明季、清初諸名家所有古刻名抄,又益以乾嘉以以來黃、顧諸人之精校秘寫,萃于一門,蔚然為北方圖書之府。海内仰之,殆如景星慶雲。第家出陶南,僻處東海,非千裡命駕,殆無由窺見。”

書樓·楊氏陶南山館:避亂而建,主藏宋元(上)韋力撰

文保牌

然後世大多把海源閣視之為楊氏的最重要藏書地,這正如江标在《聊城楊氏海源閣藏書目》一書的跋語中稱:“吳中藏書,庚申之後幾天全帙,百厘中之物更稀如星風,豈知琅環福地,别在陶南。”

江南原本是人文淵薮之地,自明清以來,也是中國的藏書中心,後來因為戰争,江南一些重要藏書樓珍藏之物散了出來,有不少歸了聊城楊以增。而海源閣處在中國的北方,以至于讓江标感慨真正的琅嬛腹地是陶南山館,他沒有說是海源閣,可見他是位知情人。

書樓·楊氏陶南山館:避亂而建,主藏宋元(上)韋力撰

孔慶珍先生在講解

如果以距離論,海源閣處在聊城,陶南山館處在肥城,兩者間有一百餘華裡的路程,楊家何以把兩座書樓建在相距這麼遠的地方,這跟當時的戰争有直接的關系。關于其具體情況,楊以增之孫楊保彜在《重修陶南山莊眉園記》中有細節講述,該文首先稱:

餘生三年,維鹹豐甲寅(1854)丁寇亂。江河南北,莠民蜂起。時吾先祖端勤公帥南河,奉命治軍江北,積勞甚病。及發逆北竄,疊陷幾疆,神京震動。吾父學士公奉吾祖母太夫人家居。密通寇氛,人心憟憟。吾父謀是以安親纾難及避亂之策于外王父傅秋屏先生。

書樓·楊氏陶南山館:避亂而建,主藏宋元(上)韋力撰

快樂

鹹豐四年,楊保彜三歲時,太平軍北伐,打到了山東一帶,當地也出現了一些土匪,楊以增被派往江蘇清江一帶封堵太平軍。因為情況緊急,楊以增無法照料家人,家中之事都由楊以增之子楊紹和來照料。楊紹和看到局勢越來越緊張,于是跟其嶽父傅秋屏商量對策。

書樓·楊氏陶南山館:避亂而建,主藏宋元(上)韋力撰

側門

傅秋屏原名傅志,後改名繩勳,字接武,号秋屏,他也是山東東昌府人,官至浙江巡撫、江蘇巡撫。傅秋屏因與總督陸建嬴政見不一,此時他正辭官居家。他有豐富的社會經驗,他聽聞到何紹和的所言後,以“大亂居鄉,小亂居城”之理,提出如下建議:

事危矣。子父子誼應徇(殉)國。然明德達人,不可無後。吾聞距吾郡百裡,古肥子國有地,境僻而山匝,土沃而民純。所謂桃源者似矣。子盍奉母挈子往居之,而後馳纾父難也可。

書樓·楊氏陶南山館:避亂而建,主藏宋元(上)韋力撰

村景

傅秋屏認為此刻狀況十分危險,按理來說,大臣應當赴國難,然按照儒家觀念,不可是以而無後。他聽說距聊城百裡之外有個古肥子國,那裡環境比較幽靜,土地肥沃、民風淳樸,很像陶淵明所描寫的世外桃源,是以他建議楊紹和在那裡建一所秘密莊園,安頓好家人後再前往幫助其父疏解國難。于是:“學士公從之,陶南山莊蔔築于是焉。”

可見陶南山館乃是傅秋屏建議修造的,盡管難以查到建造此山莊的具體時間,但根據楊保彜在此記中的所言,必建在鹹豐四年的當年或之後。因為此處乃楊家人避難之所,故楊家人在各種文獻中提到此處時有不同的稱呼方式,除陶南山館外,那裡還叫陶南山莊、陶南别墅、華跗莊、花園、眉園等。

書樓·楊氏陶南山館:避亂而建,主藏宋元(上)韋力撰

照壁無字

對于為何把那裡稱為陶南,不少的文章認為因這是楊家的隐居之地,且傅秋屏在向楊紹和描述那裡的狀況時,也說過該地似桃源。更何況陶淵明是位隐士,他有“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名句,為此,這些文章把陶南解讀為陶淵明所說之南山。但是楊保彜在《歸瓻齋詩詞鈔·感懷四首》的第四首詩的小注中說:“陶南,仆别墅名。地居岱西陶南。昔唐陶山先生居此。有山泉花木之盛。距靈岩三十裡。先大夫故廬在焉。”

書樓·楊氏陶南山館:避亂而建,主藏宋元(上)韋力撰

無意間看到大鐵門有人走出

楊保彜所說的唐陶山乃是清代著名學者唐仲冕,唐仲冕原本是湖南長沙人,後客居在山東,撰有《陶山文錄》《陶山詩錄》,因為他号陶山居士,故世人稱其為唐陶山。道光七年,唐仲冕去世後,他的兒子遵遺囑,将其歸葬于陶山。此處所說陶山,就處在山東肥城,為肥城第二高峰。如此說來,楊家的别墅之名陶南,想來是因為處在陶山之南的緣故。

陶南山館既是楊家人的避難處,又是他們家珍藏善本之地,因為海源閣所處的聊城岌岌可危,是以楊家人所海源閣内的所藏分出一大半藏在了陶南山館。楊敬夫在《藏書三期》中說:“餘曾祖父訓示,書分兩份,以十分之四藏于聊城故居,十分之六藏于陶南别墅。”

書樓·楊氏陶南山館:避亂而建,主藏宋元(上)韋力撰

透過門縫向内張望

按照楊紹和的安排,其家所藏之書四成放在海源閣,六成運到了陶南山館。因為那裡更安全,是以運走之書不隻是數量大,同時海源閣内所藏的宋元珍本等也全部運到了陶南山館。可見有一度,陶南山館乃是楊家藏書的主體所在。

但令楊家人沒有想到的是,在清軍的極力抵抗下,太平軍未能占領北方,但北方卻起了撚軍,後來撚軍打到了陶南山館所處的肥城,為此,楊家藏書損失了四成。對于當時的情況,楊紹和在宋本《毛詩》的題記中說:“9辛酉,皖寇擾及齊魯之交,烽火亘千裡,所過之區,悉成焦土。二月初,犯肥城西境,據予華跗莊陶南山館者一晝夜,自分珍藏圖籍,必已盡付劫灰。及寇退,收拾燼馀,幸尚什存五六。而宋元舊椠,所焚獨多,且經部尤甚。”

書樓·楊氏陶南山館:避亂而建,主藏宋元(上)韋力撰

門開了

鹹豐十一年二月初,撚軍打到了肥城,他們攻占了楊家的華跗莊,于此莊駐紮一晝夜之久,楊紹和覺得那裡的藏書恐怕全被燒毀了。等撚軍退出華跗莊後,楊家人前去收拾殘局,發現那裡的藏書竟然有五六成未毀,但令其痛心的是,所毀部分主要是宋元本,而以經部損失最大。

按照傳統觀念,經部書為四部之首,其地位最尊,這正是楊紹和在意經部的原因。為此,他在《楹書隅錄》中記載了一些重要書受損後的情況,比如宋本《毛詩》,該書全本為二十卷,然焚後所餘“僅存十八至末三卷”,二十卷的書損失了十七卷。即便如此,楊紹和仍對此書十分看重,徐珂在《清稗類鈔·鑒賞類·楊端勤藏書》中寫道:

書樓·楊氏陶南山館:避亂而建,主藏宋元(上)韋力撰

沿左路前行

道光己酉,端勤購宋本《毛詩》于揚州汪容甫家。辛酉,皖寇犯肥城西境,據其華跗莊陶南山館者一晝夜,自分珍藏圖籍必已盡付劫灰。及寇退,收拾餘燼,尚十存五六,而宋元舊椠所焚獨多。此本僅存十八至末三卷。然錢遵王有言,此等書不論其全不全,譬諸藏古玩家,收得柴窯殘器半片,便奉為天球拱璧,而況鎮庫典籍乎。

當年楊以增是從汪中家買到的這部宋本《毛詩》,按照徐珂的說法,該書乃是海源閣的鎮庫之寶。是以楊紹和收拾殘存,努力修複該書。餘外,楊家損失的經部書還有多部,其中宋本《監本纂圖重言重意互注點校毛詩》二十卷,此書損失的部分是“自第十二卷以下皆焚失”,同樣損失過半。有些珍貴的宋本損失情況更為嚴重,比如《三續千字文注》,該書“僅存數頁”。

書樓·楊氏陶南山館:避亂而建,主藏宋元(上)韋力撰

殘破的房屋

除經部書外,其他的一些重要版本也損失得很厲害,楊紹和講述了有些珍貴之本的命途多舛。比如宋乾道七年蔡夢弼東塾刻本《史記集解索隐》一百三十卷,對于此本的情況,楊紹和在《楹書隅錄》卷二中載:

辛酉春,遭撚寇之亂,全書毀裂。壬戌計偕,攜之都門,重事裝潢。而旋途渡桑乾河,舟覆落水,洪濤洶湧,瞬息将逝,亟争救之,幸未為波臣攫去。然解囊檢視,已浸痕過半。今歲更加修飾,始略還舊觀。噫,何茲書之多厄耶!顧離困者數,而卒以獲全,謂非在在處處有神物護持耶?世世其慎守之。

書樓·楊氏陶南山館:避亂而建,主藏宋元(上)韋力撰

繼續講解

當時撚軍把這部書全部撕裂了,轉年,楊紹和想将該書帶到北京重新整修,未曾想,他們渡過桑乾河時船翻了,衆人拼命把這部書救了上來,然書已經被傾蝕大半,但最終還是把這部書修補完整。

當年在陶南山館内還藏有許多名人手劄,楊紹和在《海源閣珍藏尺牍》序中稱:“先君端勤公于平生笃交遊,每獲師友信禮,辄什襲箧中,或畀紹和收弆。閱時既久,所積遂夥。顧官辄十有數省,舟車所至,不無零失。成豐辛酉撚寇之亂,其存諸陶南别墅者,又多墜紅羊,得千餘紙,付之裝池,都為二十冊。”

書樓·楊氏陶南山館:避亂而建,主藏宋元(上)韋力撰

修補痕迹

喜好藏書之人,也喜歡保留手劄,楊以增得到朋友來信時,都會儲存起來,而後讓楊紹和予以整理,多年的積存,使得楊家藏有大量的尺牍。雖然為官多地,這些手劄均未受到損失。撚軍打到陶南山館時,所藏手劄損失了一部分,後來太平軍戰争,又使其損失了一部分,但還留下來上千頁的手劄,楊紹和整理殘餘,将其分裝為二十冊。

撚軍占領陶南山館時,為什麼沒有把那裡的藏書全部毀掉呢?王獻唐在《聊城楊氏海源閣藏書之過去現在》一文中寫道:“華跗莊附近田地,多為楊氏私産,所謂陶南山館,即在其地。楊氏當時書籍,多藏于此。尚有硯石數百餘方,亦存陶南。撚匪初時,焚掠極慘,适任柱追至,嚴令禁止,乃免于劫。宋元舊椠之僅存者,亦任柱之功也。”

書樓·楊氏陶南山館:避亂而建,主藏宋元(上)韋力撰

種地

海源閣的書大部分拉到了陶南山館,另外,這裡還藏有幾百方珍貴的硯台,當時撚軍占領陶南山館時,對裡面珍藏之物破壞很大,後來任柱追趕到這裡,立即制止撚軍先鋒部隊的破壞行為。正是此人使得陶南山館藏書沒有被全部毀掉,是以王獻唐明确地說這是任柱之功。

任柱就是任化邦,此人是安徽蒙城人,他是撚軍藍旗領袖,洪秀全封他為魯王,同時賜名任化邦。撚軍與太平軍不同,太平軍會建設其所占據之地,而撚軍始終是流動作戰,對此,李鴻章在同治六年十一月十八日給應敏齋的回信中寫道:“撚以走為業,蒙、亳、曹、郓之為首者大率親族男女偕行,窮年奔竄,練成猾勁,父兄死而子弟代,若世守家法。”

書樓·楊氏陶南山館:避亂而建,主藏宋元(上)韋力撰

塗鴉

關于任柱,李鴻章誇贊他說:“然任柱稱雄十年,擁騎萬匹,東三省及蒙古馬兵俱為戰盡,實今日第一等騎将好漢。”任柱經營十年,有上萬匹戰馬,東三省和蒙古的騎兵均擅騎射,盡管被他消滅迨盡,可見他作戰能力極強。李鴻章對這樣的人當然恨之入骨,但他還是忍不住誇贊任柱是當世第一等騎射好漢。

後來淮軍将領劉銘傳以重金收買東撚軍潘貴升,在作戰時,潘貴升掏槍将任柱打死,時年28歲。此為同治六年之事,以此推論起來,他前往陶南山莊時,乃是六年的事,當時他僅22歲。他如此年輕,何以有儲存典籍的意識,我未查得相應說法。但是,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珍藏在國圖内的海源閣舊藏宋元本,應該感念他的保護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