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沙俄總給大清搞事情,都是因為“愛穿貂”?一、大清的“皇恩”,抵不過四十張貂皮二、沙皇俄國的“毛皮之路”三、《尼布楚條約》,貂皮貿易吃虧不小

沙俄總給大清搞事情,都是因為“愛穿貂”?一、大清的“皇恩”,抵不過四十張貂皮二、沙皇俄國的“毛皮之路”三、《尼布楚條約》,貂皮貿易吃虧不小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楊基甯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一、大清的“皇恩”,抵不過四十張貂皮</h1>

1689年的9月7日,清朝領侍衛内大臣索額圖與俄國禦前大臣戈洛文代表各自的政府,在中俄之間的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上簽字用印。簽訂完成後,戈洛文興奮無比。要知道當時清軍在戰場上占有絕對優勢,又背靠祖國大後方,後勤補給比跨過整個西伯利亞才能運送到前線的俄國人,不知道要便捷多少。

沙俄總給大清搞事情,都是因為“愛穿貂”?一、大清的“皇恩”,抵不過四十張貂皮二、沙皇俄國的“毛皮之路”三、《尼布楚條約》,貂皮貿易吃虧不小

硬實力顯然不夠,逼得戈洛文使了“盤外招”,原來在最終談判前,他通過購買情報,對康熙爺所定的中方底牌了解的一清二楚,是以對談判早已勝券在握。

那麼是誰“幫了忙”呢?原來是清軍随行的外國傳教士,即作為中方翻譯的張誠(法國人)和徐日升(葡萄牙人)二人。

說到這兩個人,那在康熙年間曆史上,真是标準的熟臉。都是來華的歐洲傳教士,取了中國名進了大清宮廷,常年深受康熙皇帝信賴,尼布楚條約談判前,康熙皇帝還特意授予他們三品頂戴,真個是“皇恩浩蕩”。好些曾創造收視率新高的清宮戲裡,還有這二位“洋大臣”跋山涉水,為在前線染病的康熙帝冒死送藥的感人劇情。這麼兩位“忠誠度”極高的人,怎麼會被沙俄方面拉下水?

而以俄國檔案的記載:就是在尼布楚談判最為僵持的時候,戈洛文就與這二人展開接觸,也就是要“打通關節”。而這兩位被康熙稱為“貞樸無間”的“洋大臣”,反應也特樸實,半句套話沒有,先開口要好處,接着就把清王朝這邊的“談判底線”和盤托出。憑這“仗義幫忙”,沙俄一下子扭轉了談判桌上的被動局面,最終和清王朝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如此結果,當時叫沙俄朝野歡呼,公認“莫斯科外交的極大勝利”。

沙俄總給大清搞事情,都是因為“愛穿貂”?一、大清的“皇恩”,抵不過四十張貂皮二、沙皇俄國的“毛皮之路”三、《尼布楚條約》,貂皮貿易吃虧不小

經辦此事的戈洛文,回到俄國後就獲得金質獎章,而後又榮升陸軍元帥,十分風光無限。那麼在談判時刻給他施以援手,提供核心情報的兩位“大清洋大臣”,又得到了什麼呢?這忙當然“不白幫”,以戈洛文的話說,他回報給二位的,可是沙俄“大君主的恩典”——四十張貂皮。

後世好些不太熟悉古代貿易史的朋友,看到這裡都常納悶:怎麼區區四十張貂皮,怎麼比大清朝的“皇恩”都重要,能叫這二人毫無壓力出賣起國家利益來?其實,這四十張貂皮放當時,真是好大一筆錢。那時貂皮在歐洲的綽号,就叫“軟黃金”,四十張貂皮?那真好似一堆金子擺眼前。

沙俄總給大清搞事情,都是因為“愛穿貂”?一、大清的“皇恩”,抵不過四十張貂皮二、沙皇俄國的“毛皮之路”三、《尼布楚條約》,貂皮貿易吃虧不小

而且,從明末清初起,沙皇俄國之是以一撥撥“探險隊”殺向東北大地。哪怕《尼布楚條約》簽訂後依然不死心,在整個清朝三個世紀裡,逮住機會就“咬”一塊中國領土。其重要的誘因,也正因這貂皮——貂皮貿易背後的巨大利益。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二、沙皇俄國的“毛皮之路”</h1>

十七世紀時,貂皮被稱為“軟黃金”,全世界貂皮最好的地方,就是中國東北大興安嶺。這裡的貂皮“被譽為天下之最。”而這地方,亦是清王朝起家時的“自留地”。

而對貂皮的價值,清王朝也早不陌生。比如當年被清軍俘虜的“大明忠臣”洪承疇,本來都擺譜絕食了,清太宗皇太極親手把貂裘往他身上一披,這洪大人當場就撲通跪了,流淚高呼“真命世之主也”。一件貂皮,就換來了一位未來的大清“三等輕車都尉”,意義重大。

沙俄總給大清搞事情,都是因為“愛穿貂”?一、大清的“皇恩”,抵不過四十張貂皮二、沙皇俄國的“毛皮之路”三、《尼布楚條約》,貂皮貿易吃虧不小

清朝内閣大臣的合影

更重要的是商業價值,東北大地與内地間的貂皮貿易,在嘉靖年間時就紅紅火火。以明朝火器專家趙士祯的話說,努爾哈赤的火器裝備,基本就是用貂皮換的。八旗精兵崛起的重要原因,也是“擅我(明朝)貂參之利以成其富。”是以清朝入關後,也在東北建立了“貢貂制度”,由内務府每年來東北收貂皮,用于皇家消費和轉賣。

但這時的清王朝卻想不到,珍貴的黑貂皮,也刺激了千裡之外的俄國人,瘋狂的擴張野心。

在當時的歐洲毛皮市場上,貂皮就是價值不菲的硬通貨。四處擴張的沙俄,更視之為奇珍。從明朝末年開始,沙皇俄國就出台各種“免稅”“獎勵”政策,鼓勵俄國商人去東方尋找貂皮。一批批俄國“探險隊”也就紅了眼睛一般,深入到黑龍江流域“收購”貂皮。

他們的“收購”,對于東北大地的各族同胞們來說,是一場不折不扣的災難:正常的“操作”,就是抓捕土著部落的首領,然後以他們為人質,要求部落交出貂皮。一旦遇到反抗,他們更會瘋狂屠戮村落。比如1642年到1645年,沙俄波雅科夫匪幫,就從黑龍江流域掠奪了400張貂皮。《清實錄》裡形容說,這些人“攘奪貂皮,劫掠村莊,剿劫人口,肆惡多端”。

沙俄總給大清搞事情,都是因為“愛穿貂”?一、大清的“皇恩”,抵不過四十張貂皮二、沙皇俄國的“毛皮之路”三、《尼布楚條約》,貂皮貿易吃虧不小

在這種劫掠下,沙俄的毛皮貿易量,也是直線增長。17世紀初時,沙俄僅每年銷往歐洲的貂皮,就能換取四十多萬盧布。到了“清兵入關”的1644年,貂皮貿易獲得的收入,已經占到沙皇俄國政府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十以上。這每一分錢背後,是多少東北各族同胞的血。

巨額的貂皮收益,也刺激了沙皇俄國的擴張野心。很快,他們就不滿足這種“小打小鬧”的“收購”了。以戈洛文(簽《尼布楚條約》的那位)的話說“占領廣大的黑龍江流域地區将使國君獲得極其巨大的經濟和政治利益”。他們開始在黑龍江流域修築堡壘,強行奴役當地部落,瘋狂征收貂皮做“賦稅”,雅克薩城就是其中一個重要據點。

沙俄總給大清搞事情,都是因為“愛穿貂”?一、大清的“皇恩”,抵不過四十張貂皮二、沙皇俄國的“毛皮之路”三、《尼布楚條約》,貂皮貿易吃虧不小

更嚴重的是,沙俄這樣的劫掠,導緻黑龍江流域的部落或是慘遭屠戮,或是被沙俄壓榨,清政府在當地的“貂貢制度”也遭到破壞。許多不堪忍受沙俄侵略的部落,不得不大批南遷。中國東北黑龍江流域,一下子面臨“真空”狀态。對于初立國的清王朝來說,這不止是“少收幾張貂皮”的事兒,更是國家主權與國防安全的巨大威脅。

而在忍無可忍的清政府發動兩次自衛反擊戰,狠狠教訓了沙俄侵略者後,一紙《尼布楚條約》,換來了東北邊境近兩個世紀的和平。但雖然對“動武”這事兒,沙俄暫時沒有脾氣,但對“貂皮貿易”,卻是“夾帶私貨”。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三、《尼布楚條約》,貂皮貿易吃虧不小</h1>

其實,如果清王朝能夠看到貂皮貿易背後的巨大“國際貿易利潤”,把“貂皮”作為“反制”沙俄的手段,甚至以此為契機發展北方經濟。大清的東北大地,不但防務會得到鞏固,經濟人口也都會得到長足發展。貂皮為東北帶來了災難,但其實也是戰略機遇。

遺憾的是,清王朝沒有看到這個,依然隻是把“貢貂制度”當做一種統治手段。反而是沙俄方面,對這事兒卻看得更遠。《尼布楚條約》談判時,就在“貂皮貿易”這事兒上夾帶私貨,提出“許俄商貿易互市”。清王朝這邊呢,覺得這事兒不算大,不假思索就同意了。39年後的《恰克圖條約》又加了一條:均不取稅。

這樣一來,就帶來了咄咄怪事:以當時清朝的法律,内地的民間商人是不能直接去東北買貂皮的,但沙俄商人憑着《尼布楚條約》,卻可以堂而皇之進來收購貂皮,後來還不用承擔賦稅。他們加工的貂皮,不但能倒賣到歐洲,還能倒手更高價賣到内地來。之後的近兩個多世紀裡,沙俄通過這條“毛皮之路”,常年賺得飛起,給忙于擴張的俄國大補血。

沙俄總給大清搞事情,都是因為“愛穿貂”?一、大清的“皇恩”,抵不過四十張貂皮二、沙皇俄國的“毛皮之路”三、《尼布楚條約》,貂皮貿易吃虧不小

而另一方面,無視貂皮貿易的清王朝,雖然“吃小虧”換來了東北的穩定。但東北特别是黑龍江流域的經濟人口,多年來一直增長緩慢。到了清朝嘉慶十三年(1808)時,黑龍江将軍治下的人口,竟隻有十三萬多。看過這樣的此消彼長,就知半個多世紀後中國東北那場沉痛的邊疆危機,早已是山雨欲來。

第二次鴉片戰争後,沙俄通過不平等條約,割占了中國大片土地。清王朝在東北當地實行了二百多年的“貂貢制度”,也越發名存實亡。到20世紀初終于徹底廢止。

而經濟建設與戰略眼光,對于國防安全的重要意義,那一張曾價值不菲的東北貂皮,就承載了多少教訓與記憶。

參考資料:陳永祥《論明中後期女真商品結構的變化》、 李鳳飛《貢貂制度與清代東北治策》、袁燦興《一裘千金——清際貂皮引發的國際沖突》、楊墨迪《清代東北邊疆少數民族貢貂制度與沙俄入侵的影響》、樸尚春《清代東北的貂賦及貿易》、郭晔旻《賣身俄國的大清談判使節,&lt;尼布楚條約&gt;背後的大清“内鬼”》、李連利《貂皮!清朝因它強大入主中國,沙俄因它強大左打土耳其右掀英法》等

拓展閱讀:

從一樁嶽家軍“風月案”,說中國古代軍屬中的女人們

靖康之恥爆發時,楊家将怎麼不出來救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