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一門三忠烈”卞壸</b>

<b>卞壸</b>(kǔn)(281年-328年),字望之,濟陰冤句(今山東菏澤開發區丹陽辦事處劉廟社群卞莊)人。東晉初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累事三朝,兩度為尚書令。以禮法自居,意圖糾正當世,并不畏強權。後在蘇峻之亂期間率兵奮力抵抗蘇峻,最終戰死。後追贈侍中、骠騎将軍,開府儀同三司,谥曰“忠貞”。
卞壸出身官宦之家,祖父卞統曾任琅邪内史,父親卞粹兄弟六人,“并登宰府”,世稱“卞氏六龍”。卞壸成年時已有名譽,得司兖二州和齊王司馬冏辟命,但卞壸都不應命。後父親卞粹被長沙王司馬乂所殺,卞壸回鄉。懷帝永嘉年間,卞壸出任著作郎,并承襲父親成陽公的爵位。後來征東将軍周馥請卞壸為從事中郎,但不應命。及後于永嘉五年(311年)發生永嘉之亂,都城洛陽被前趙所攻破,晉懷帝被擄,卞壸于是投靠時任徐州刺史的妻兄裴盾。裴盾于是讓卞壸代理廣陵相。
建武二年(公元318年),司馬睿在建邺建立基地,召卞壸為從事中郎,委以官員選拔之責,深受寵信。後出任東中郎将司馬紹(即後來的晉明帝)的長史。後因繼母死而離職服喪。及後當成為晉王世子的司馬紹的老師。東晉建立後,任太子中庶子,後轉散騎常侍,侍講東宮。後又先後擔任太子詹事、禦史中丞等職。卞壸前後居師佐之位,盡匡輔之節,頗為王公大臣敬畏。
太甯元年(323年),明帝即位,升為吏部尚書。次年(324年),王敦意圖奪位而再次起兵,但因病重而交由兄長王含等人領軍,卞壸加中軍将軍防備王敦軍。及後叛亂平定,卞壸因功封建興縣公,不久遷任領軍将軍。
太甯三年(325年),明帝病重,卞壸與司徒王導、車騎将軍郗鑒、丹楊尹溫峤、護軍将軍庾亮及領軍将軍陸晔一同遺诏輔助太子,任顧命大臣,并任右将軍,加給事中、尚書令。成帝登位後,他與庾亮共掌機要。
卞壸為人剛正不阿,不畏權貴,維護朝廷綱紀不遺餘力。在成帝即位舉行登基大典那天,元老重臣王導竟以病缺席。卞壸在朝廷上嚴肅地說:“王公社稷之臣邪!大行在殡,嗣皇未立,甯是人臣辭疾之時!”王導聽說後連忙帶病趕來。皇太後臨朝,卞壸與庚亮值班宮中,共參機要。朝廷下令召南陽樂漠為郡中丞,颍川庾怡為廷尉評。但二人都強調父命,拒不赴任。卞壸當即奏禀太後,其中提到:“如此則先聖之言廢,王教之訓塞,君臣之道散,上下之化替矣。樂廣(谟之父)以平夷稱,庾珉(怡之父)以忠笃顯,受寵聖世,身非已有,況及後世而可專哉!”由于卞壸的奏章很有說服力,因而朝議一緻贊成。樂谟、庾怡不得已,隻好走馬上任。此後,凡朝廷有命,不得以私害公,不得以任何借口推延,遂形成了一條永久性的制度。當時,王導與庚亮不和,庚亮掌權,王導就稱疾不上朝。一次王導不上朝,卻私下為車騎将軍郗鑒送行。卞壸得知,毫不顧忌王導的權勢和情面,上奏導“虧法從私,無大臣之節”;禦史中丞鐘雅玩忽職守,不按王典辦事,二人應該一塊免官。雖然皇帝将奏章壓下,未予處理,但已引起朝野震肅。
卞壸兢兢業業勤于吏事,以匡風正俗為已任,不肯随波逐流。有人說他:“卿恒無閑泰,常如含瓦石,不亦勞乎?”他說:“諸君以道德恢宏、風流相尚,執鄙吝者非壸而誰!”由此可見他為國事任勞任怨的博大胸懷。當時貴族子弟多以放浪形骸、清淡不倦的王澄、謝鲲等人為曠達,壸卻認為這些人“悖禮傷教,罪莫斯甚,中朝傾覆,實由于此。”此言大有見地,可謂入木三分。
卞壸後來面部受傷,多次要求辭職。鹹和二年(327年)改拜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同時庾亮認為蘇峻屯兵曆陽,最終都會生禍亂,言:“大将蘇峻,素有狼子野心,将來一定會作亂,如果現在不削弱其權力,多年後必不可治,這是漢晁錯勸景帝早削七國兵權的原因。”建議朝廷召蘇峻任大司馬,以收籠絡之效,并借機釋其兵權。朝廷諸官皆無異議。卞壸固争以為不可,對庾亮說蘇峻現擁有重兵,且離京邑較近,這樣做将必定激發蘇峻提前叛亂,危及朝廷,應慢慢削其兵權。可庾亮不聽卞壸所言,最終決定要實行。卞壸知道這次此舉必定失敗,更向時任平南将軍的溫峤表示擔心。司馬任台亦勸卞壸準備良馬作不時之需,但卞壸笑看回答說:“真到那時,要馬何用?”不久庾亮正式征召蘇峻,蘇峻于是聯合祖約以讨庾亮為名起兵。卞壸便複任尚書令、右将軍、領右衛将軍。次年,蘇峻進軍到東陵口,卞壸再被任命為都督大桁東諸軍事、假節,加領軍将軍、給事中。卞壸後率領郭默和趙胤等在西陵與蘇峻軍大戰,為蘇峻破城而入。卞壸于是撤退,并歸遇符節謝罪。及後蘇峻攻青溪,卞壸又與諸軍抵抗,但仍戰敗,更被蘇峻火燒宮寺。在戰鬥中, 卞壸背瘡未合,但胸懷報國之心,身先士卒,英勇殺敵,終因不支,壯烈殉國,時年四十八歲。其二子卞眕、卞盱,見父殉國,相随殺入敵軍,亦力戰而死。鹹和四年(329年),蘇峻之亂平定,經朝議追贈侍中、骠騎将軍、開府儀同三司等榮銜,谥号“忠貞”,祀以太牢。贈子眕散騎侍郎,盱奉軍都尉。時人贊道:“父死于君,子死于父,忠孝之道,萃于一門。”明成祖朱棣也賦詩稱贊:“父将一死報君恩,二子臨戎忍自存。慨慷相随同日盡,千古忠孝表清門。”
卞壸是一位書法家,尤善草書。唐窦臬《述書賦》雲:“望之之草,聚古而老。落紙筋盤,分行羽抱。如充牛刃 多士,交連雜寶。”《淳化閣法帖》卷三有其草書一帖,六行,五十六字。卞壸書法現存于西安碑林的還有一行書壁碑,内容是:“崔諒、史曜、陳淮可補吏部郎,诏書可爾。此三人皆衆論所稱,諒尤質止,少華可以敦教。雖大化未可倉卒,風尚所勸為益者多,臣以為宜先用諒,謹随事以聞。晉侍仲卞壸書。”此碑亦為無價之寶。
卞壸堅守舊禮,如繼母死後,在她下葬後晉元帝就命他複職,但他都一直不肯,最後更上書元帝,陳說自己一定要守孝,最終令元帝讓他完成守喪期。又一次淮南小中正王式的父親死後,以父親死前同意繼母回到前夫家讓前夫家的繼子供養(王式繼母在前夫死後改嫁給王式父親)為由豁免繼母為其父守喪。但卞壸認為這不合禮,更認為王式有錯,不以禮法行事,沒資格任稽核人的小中正一職。最終王式經鄉邑清議,終身不被任命為官。
卞壸除了遵從禮法,更加不畏權貴。如在王式一事,他順道亦彈劾司徒荀組和揚州大中正兼侍中陸晔和淮南大中正兼散騎侍郎胡弘不能崇正禮法,失職應被免職和削減封地,并由廷尉定罪。最終由元帝下令赦免三人。後明帝即位,王導因病而不參加登位進玺的儀式,卞壸嚴肅地說:“王公還怎是國家重臣!皇帝正在舉殡,新君又未立,難道是人臣以病推托的時間!”王導聽後便抱病趕去。及後朝廷召樂廣子樂谟和庾珉之子庾怡分别任郡中正和廷尉評,二人都以長輩有命為由推辭,但卞壸卻上書認為人臣不應以私廢公,更指二人的父親既受晉室恩寵,自己也不再是屬于自己一人,其後代也是一樣。如此二人皆逼不得已而接受任命。及後王導以病不上朝,卻私下為車騎将軍郗鑒送行,卞壸便指王導徇私枉法,無大臣的氣節;另指禦史中丞鐘雅曲解王典,監察不加準繩。卞壸并上奏将王導和鐘雅免官,雖然最終都沒有執行,但都令朝中震驚。
卞壸為官實幹,以褒貶人事為己任,并且努力工作,試圖監督世間,将世道導入正軌,因而都不同意當時的風氣,是以在當時都沒什麼稱譽。而且卞壸亦廉潔節儉,生活都簡約樸素。 晉安帝義熙九年(413年),有盜墓者盜卞壸墓,打開棺木搜掠陪葬品時發現卞壸面色如同活着般,雙手握拳,指甲更長得延展到背部。
<b>作者簡介</b>
馬學民,大學學曆,曾任中共菏澤市開發區工委機關報《今日開發區報》總編,山東省散文學會、菏澤市作家協會、菏澤市民俗學會、菏澤市儒學研究會會員。2012年主持編寫《丹陽志》,著有《春華秋實》《菏澤開發區史話》,主修10卷本《開濮曹徐馬氏族譜》,參與編寫《曹州國考名士集傳》《曹州文壇集傳》《曹州知名将士集傳》《菏澤開發區社群概覽》《百村記憶》《菏澤市開發區志》等十多部。作品入選《膠東散文十二家·馬學民卷》。2021年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青未了副刊簽約作家”、首屆“青未了散文獎”獲得者。
壹點号青未了菏澤創作基地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下傳“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