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介紹明代的山水畫家。
張宏字君度,号鶴澗,善畫山水,重視寫生,筆力峭拔、墨色濕潤、層巒疊嶂、丘壑深邃、有元人古意;他畫石面皴染結合作為其特色。是吳門畫派的中堅人物。存世作品有《琳宮晴雪圖》,《栖霞山圖》,《石屑山圖》,《山水圖》等。

琳宮晴雪圖 明代 張宏
圖繪松林積雪,掩映琳宮。構圖繁複瑣碎,用筆工細。寒林、松樹、點苔的安排,極富律動感。畫法高妙,尤以留白點出積雪,背景更飾以泥金,表現晴日冬雪閃耀之感,甚具巧思。
栖霞山圖 明代 張宏
圖中山峰挺立,層層起伏;溪澗湍急,林蔭茂密。山徑蜿蜒而上,将峻峰林木連成一氣。技法上,點畫竹林,筆墨濃淡幹濕相間,用筆工細,構景繁複,表現出夏日炎熱之意境。
趙左字文度,善山水,據說他是董其昌的代筆者。存世作品有《寒崖積雪圖》,《秋林書屋圖》,《秋塘草亭圖》,《寒江草閣圖》,《秋山紅樹圖》等。
寒崖積雪圖 明代 趙左
此圖繪高崖積雪,寒林漠漠,蘭若時露的尖塔,有董巨之風。
寒江草閣圖 明代 趙左
秋山紅樹圖 明代 趙左
顧正誼字仲方,号亭林。其山水初學馬琬,後出入于吳鎮、黃公望,畫山多作方頂,層巒疊峰,少蓄林樹,自然深秀。存世作品有《仿雲林樹石圖》,《山水圖》,《春绮圖》等。
仿雲林樹石圖 明代 顧正道
宋旭字初穤,号石門山人,松江畫派的先驅。存世作品有《五嶽圖》,《清吟消夏圖》等。
清吟消夏圖 明代 宋旭
沈士充字子居,其長于構圖,皴染周至,是技巧純熟的作家畫。存世作品有《山樓觀圖》,《寒林浮霭圖》,《雪景山水圖》,《天香書屋圖》等。
寒林浮霭圖 明代 沈士充
畫面上峭壁高聳,煙籠寒林,樓閣、遠渚盡為霧霭所遮,一片蕭疏荒寒之氣。用筆蒼秀,墨色濃厚,暈染濕潤,代表了沈氏山水的典型風貌。
李流芳字長蘅,一字茂宰,号檀園、香海、古懷堂、滄庵,晚号慎娛居士、六浮道人。擅畫山水,學吳鎮、黃公望,峻爽流暢,為“畫中九友”之一。存世作品有《唐人詩意圖》,《雨中山色圖》等。
雨中山色圖 明代 李流芳
圖繪山水相連、綠樹成林的美景。畫家以粗筆墨塗抹遠處群山,以寫意的手法濃墨暈染樹木,以了了幾筆勾畫房屋輪廓,神形皆有。
錢榖字叔寶,自号罄室,擅長山水、花鳥、人物,筆意脫俗,畫風文雅,頗受當時文人雅士的喜愛。存世作品有《溪山深秀圖》,《石湖圖卷》,《山水圖》,《雪山行旅圖》等。
雪山行旅圖 明代 錢谷
卞文瑜字潤甫,号浮白、蘿庵。善山水、樹石勾剔,甚有筆意。存世作品有《摹古山水冊》,《溪山寫勝冊》等
程嘉燧字孟陽,号松圓、偈庵,偈庵居士、偈庵老人、晚年皈依佛教,釋名海能,與同裡婁堅、唐時升,并稱“練川三老”。存世作品有《山水冊》等。
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擅于山水畫,師法于董源、巨然、黃公望、倪瓒,筆緻清秀中和,恬靜疏曠;用墨明潔隽朗,溫敦淡蕩;青綠設色,古樸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畫,倡“南北宗”論,為“華亭畫派”傑出代表。存世的山水畫作品有《岩居圖》,《秋興八景圖冊》,《晝錦堂圖》,《煙江疊嶂圖》,《夏木垂陰圖》,《石磴飛流圖》,《泉光雲影圖》,《霜林秋思圖》,《岚容川色圖》,《奇峰白雲圖》,《芳樹遙峰圖》,《虞山雨霁圖》,《江岸望山圖》,《楚山清曉圖》,《葑泾訪古圖》等。
夏木垂陰圖 明代 董其昌
此幅構圖、用筆皆是董其昌集大成後之自我風貌。筆法脫胎自書法, 講究用筆使轉地提頓抑揚,而墨色的濃淡燥濕,層次變化也很多。主山上黑白條塊的對比強烈,意不在表現立體,而是追求畫面虛實相生的趣味。
霜林秋思圖 明代 董其昌
畫法上,用淡筆勾出輪廓,作橫筆米點皴;山石用潤筆,連皴帶擦,遠處樹不分葉,近樹橫點,畫面突出主峰,渲染江南秀麗風光。筆墨清雅溫和,秀潤恬淡,是董其昌山水的代表作。
奇峰白雲圖 明代 董其昌
圖繪山村小景, 山色明淨而郁厚, 山峰矗立于天外, 畫山畫樹皆用淡墨起手,逐層以橫筆點苔加濃.。
芳樹遙峰圖 明代 董其昌
圖畫河兩岸景色,遠處山峰高聳,最高峰中部留白,山頂半懸,實乃絕妙之筆;近處河岸上樹木林立,葉已枯槁,杆直修長,與河對岸的山峰遙遙相望。
虞山雨霁圖 明代 董其昌
此幅是董氏設色山水畫之一。其乘舟途經虞山,有感其清麗優美的自然風光而創作此畫。畫中的山川樹石、煙雲流潤、淺绛設色與墨筆勾勒層次分明,轉折靈變,清秀雅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