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于象甲聯賽,全國象棋團體賽可能并不那麼為人熟知。但全國象棋團體賽的曆史卻要長得多,它見證了中國象棋發展的曆史變遷。

全國象棋團體賽老照片
1960年,陳毅元帥提出著名的“國運盛,棋運盛”的精辟論斷,不久後,《體育報》發表了兩篇社論:《提倡下棋》和《積極組織棋類活動》,社論部分内容節選如下:
“最近,陳毅、賀龍兩位副總理接見了在北京的圍棋、象棋和國際象棋的好手,并對如何開展棋類活動給了寶貴的訓示。這是黨和政府對體育運動、對棋藝的重視和關懷,對全國各項棋類運動員也是莫大的鼓舞。毫無疑問,我國的棋藝将進一步放出燦爛的光華,更快更好地繁榮起來。”
“希望大家積極參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棋藝活動;希望各級體育組織加強宣傳,大力開展棋類運動。”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1960年10月至11月在北京舉辦的全國棋類錦标賽,比前幾屆大大擴充了比賽規模,運動員總數達到198人。除了原有的圍棋、中國象棋、國際象棋三項個人賽,還首次增設了中國象棋團體賽,這就是第一屆全國象棋團體賽。
第一屆全國象棋團體賽共26支隊參賽,每隊三名隊員,共比賽14輪。從陣容來看,奪冠熱門是廣東隊和上海隊,廣東隊坐鎮一台的是三屆全國冠軍楊官璘,二台蔡福如,三台陳柏祥,而上海隊坐鎮一台的是何順安,二台是年僅15歲的小将胡榮華,三台朱劍秋。比賽結果,上海隊以12勝2負的成績,登上了首屆全國象棋團體賽冠軍的寶座。
少年時期的胡榮華參加比賽
這屆全國團體賽選出了20名優秀棋手,再進行全國個人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海隊小将胡榮華繼拿到全國團體冠軍後,個人賽一飛沖天,獲得冠軍,譜寫了一段棋壇佳話,也宣告中國象棋進入胡榮華時代。
第一屆全國象棋團體賽的成功舉辦,讓許多棋手看到了參加全國比賽的希望,極大的激起了各地開展象棋運動的熱情。
然而天不作美,我國遭遇了三年自然災害,國家體委要求節約辦賽,參賽人數衆多的全國象棋團體賽就此按下暫停鍵,随後又因衆所周知的原因,直到1976年才恢複舉辦。而1976年的全國象棋團體賽,也僅舉辦了預賽,決賽因故取消。
從1977年開始,全國象棋團體賽逐漸走入正軌,每年一屆,從此再未中斷。而1978年首次将團體賽與個人賽分開舉辦,上半年團體賽,下半年個人賽,這一慣例沿用至今。
在整個80、90年代,全國象棋團體賽的霸主無疑是廣東隊,從1977年到2002年共舉辦了26屆全國象棋團體賽,廣東隊12次摘得桂冠,其餘則由河北隊、遼甯隊、上海隊、黑龍江隊、江蘇隊、火車頭隊分而食之,這也正是那個年代中國象棋的主要勢力版圖:以楊官璘、蔡福如、呂欽、宗永生、莊玉庭、許銀川等人為代表的廣東隊;以李來群、劉殿中、黃勇、閻文清等人為代表的河北隊;以王嘉良、趙國榮、孫鐵瑞、張曉平等人為代表的黑龍江隊;以言穆江、戴榮光、徐天紅等人為代表的江蘇隊;以胡榮華、徐天利、林宏敏、邬正偉、萬春林、董旭彬等人為代表的上海隊。
呂欽是廣東象棋隊80、90年代稱雄棋壇的關鍵人物
在這一時期,我國經濟尚未真正騰飛,百姓娛樂生活并不豐富,喜歡下象棋的人非常多,大街小巷随處可見棋攤,欣賞大師們精湛的棋藝是很令人享受的事。象棋大師們在團體賽以及個人賽上的精彩表現,給棋迷們留下了美好的回憶,他們奉獻了無數精彩的棋局,有許多名局至今仍是象棋愛好者打譜必學。
2003年,籌備了數年之久的全國象棋甲級聯賽正式揭開帷幕,它标志着中國象棋從專業化走向職業化。
2003年首屆象甲聯賽上海隊奪冠
商業氛圍濃厚的象甲聯賽,各隊都有了贊助商,進而具備了簽約高手加盟的經濟基礎;而市場化的自由運作,則使得各隊不再局限于“省專業隊員”,而是在全國範圍内廣納英才。這樣的機制,無疑讓傳統的全國象棋團體賽相形見绌。從這一年起,全國象棋團體賽,淪為了為象甲服務的乙級聯賽,也可以稱其為早期的象甲預選賽,它的前兩名獲得參加下一年度象甲聯賽的資格。
缺少了許多頂尖高手的參與,全國象棋團體賽每況愈下,幾乎無人關注,這樣的境況一直持續到2014年。
2014年,有兩項政策的出台,在職業象棋界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一項:單獨設立象甲聯賽預選賽,剝離全國象棋團體賽職能,與象甲聯賽脫鈎。
第二項:2014年頒布的《象棋運動員技術等級标準》規定,全國象棋團體賽前六名的隊伍,隊員可晉升為大師,并且不考核個人勝率。
這兩項條款,在一定程度上讓全國象棋團體賽重新煥發了生機,尤其是第二條,它給年輕棋手晉升國家大師多提供了一條途徑,吸引了各隊頂尖棋手重返團體賽,目的就是帶帶“小兄弟”。
這項政策本意是好的,給予年輕棋手更多的晉升機會,然而過猶不及,取團體前六名的标準似乎有點過于寬松。新規實施後,象棋大師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我們看一下通過團體賽,晉升大師(男子)的名單:
2014年:内蒙古隊--宿少峰,浙江隊--劉子健,河北隊--王瑞祥、趙殿宇,成都隊--楊輝
2015年:浙江隊--王家瑞,廈門隊--林文漢,山東隊--李成蹊
2016年:黑龍江隊--劉俊達,杭州隊--李炳賢,北京隊--幺毅,浙江隊--趙旸鶴
2017年:河北隊--孫繼浩,廣東隊--黃光穎、程宇東,遼甯隊--李冠男、吳金永、範思遠,杭州隊--吉星海
2018年:黑龍江隊--何偉甯,杭州隊--茹一淳,廈門隊--張成楚
2019年:杭州隊--吳欣洋,江蘇隊--魯天,湖北隊--柳天、萬科
在團體賽大師出現之前,晉升大師的方式主要有三種:威凱杯、全國個人賽、亞洲少年錦标賽。其中威凱杯隻有冠軍才能晉升大師,是以每年最多一位;全國個人賽前16名可以晉升大師,在2017~2019年這三年隻有三人晉升;亞洲少年錦标賽每兩年才舉辦一次,至少需兩年才能晉升一位。而團體賽在短短六年間就晉升了26人,平均每年4人,也難怪有人認為這是象棋界的福利賽。物以稀為貴,他們中的每一個人是否都真正具備大師實力?近幾年在廣大棋迷中誕生了一個新詞彙“水大”,或許已經不言而喻。
這些年輕棋手他們參加團體賽,一般都是打第四台,棋迷們真正關注的是第一台的頂級棋手之間的較量。可惜,第一台的對決也常常讓人失望,充斥着大量的悶和、速和。原因很簡單,各隊的目标大緻可分為三種:第一種是争冠軍(冠軍隊獲得資格安排隊員參加亞洲團體賽),比如2020團體賽的成都隊,就由全豪華陣容組成,顯然意欲争冠;第二種是争前六名,意圖讓隊裡的年輕隊員晉升大師,這種隊陣容通常是“3+1”,即三位高手帶一位小将,比如浙江隊(趙鑫鑫、黃竹風、徐崇峰+吳俊梁);第三種是無欲無求,既争不了冠軍,也沒有升大師的合适人選。除了第一種争冠軍的隊,後兩種隊伍的一台相遇,通常都不會太拼,大家心照不宣進前六名就完成任務,如此一來和棋也就司空見慣。
缺少了頂級棋手相遇的激烈對殺,那麼全國象棋團體賽對觀衆的吸引力可想而知。
2019年全國象棋團體賽成都隊包攬男隊、女隊冠軍
後記:
如今象棋百花齊放,各類比賽繁多,給愛好者們提供了更多的觀看選擇性。此外,有不少大賽的規格、獎金都較高,頂尖棋手們非常重視,下出的比賽精彩紛呈、引人入勝,遠非沉悶乏味的團體賽可比。
全國象棋團體賽曾經帶給廣大象棋愛好者無數的歡樂,然而曆經六十年的風雨滄桑,它有些步履蹒跚跟不上時代,如今它更多的是一種情懷,是一種象棋傳統的傳承。時代在變,象棋團體賽也應該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