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唐侯國受封紀念碑亭,位于封莊宋莊交界處公路東北。
2、古唐侯國遺址紀念碑亭,位于北城子村北偏東。
3、疊石望母台,位于南城子村東偏北唐岩山。
4、 蘇轼望馬耳山的北台,位于南城子村北。
5、 委粟山倒流河遺址,位于東楊莊村西。

6、 法果寺遺址,位于南城子村東。
7、 北城牆,位于南北城子村北。
8、 中山千日醉,趙母井,位于封莊村。
9、 戰國中山國峭嶺古道,位于南城子村東。
10、 白狄始來:【傳】八年春,白狄及晉平。夏,會晉伐秦。晉人獲秦諜,殺諸绛市,六日而蘇。《左傳•襄公十八年》:“十有八年春,白狄始來”。“
11、 晉伐鮮虞:魯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晉軍滅肥(今河北藁城西南)後,又攻鮮虞。魯昭公十五年(前527),晉國将領荀吳帶領軍隊征伐鮮虞部族,采取圍城不打的方式,讓鮮虞人自動放棄城池投降晉國,争取了鮮虞部族對晉國的擁護。
12、 樂羊啜羹:魏将樂羊攻中山,其子執在城中,城中縣其子以示樂羊。樂羊曰:“君臣之義,不得以子為私。”攻之愈急。中山因烹其子而遺之鼎羹與其首,樂羊循而泣之曰:“是吾子已”。為使者跪而啜三杯。使者歸報中山曰:“是伏約死節者也。不可忍也。”遂降之。
13、東郭先生和狼:《中山狼傳》是明代馬中錫創作的寓言小說,收錄于《東田集》中,創作于明代成化、弘治年間。
該小說講述東郭先生冒險救了中山狼,使它避過了趙簡子的獵殺。但中山狼脫險後,卻恩将仇報,反欲吃掉恩人東郭先生。東郭大恐,此時幸遇一杖藜老人,将狼騙進書囊殺死。該作品批判忘恩負義,同時也是對忠奸不分、善惡不辨、黑白颠倒的社會現象的一個巧妙的諷刺和揭露,而且作品客觀上告訴人們:狼的本性是不會改變的,對待它們決不能心慈手軟,不能被其假象所迷惑,而應該毫不留情地消滅它。
14、 中山不服:魯定公四年(前506年)春,劉文公合諸侯于召陵謀伐楚,“晉荀寅求貨于蔡侯,弗得。言于範獻子曰:‘國家方危、諸侯方貳,将以襲敵,不亦難乎!水潦方降、疾瘧方起,中山不服,棄盟取怨,無損于楚,而失中山,不如辭蔡侯’(見于左傳)”
國家方危,正是由于公元前507年,鮮虞大敗晉軍,俘晉軍觀虎,此危猶在,諸侯懷貳,應該是諸侯懷有二心,将要攻打楚國豈不是難上加難?并且剛下了一場大雨,疾病繁生,對于在大山深處久居的中山人很不适應,中山不服我的決定,抛棄與我們的盟約,這樣的話,不會對楚國造成什麼損失,反而失去中山這個盟友。
15、 中山長城:《史記·趙世家》:趙成侯六年(前369)“中山築長城”。按當時形勢,中山長城應主要用于防趙。其位置約處于今河北、山西兩省交界地帶與河北省西南部戰國時趙、中山交界地帶。
16、五國相王:公元前323年,在縱橫家公孫衍的斡旋下,魏國、南韓、趙國、燕國和中山國結成聯盟,并且互相稱王,也即承認對方的王号,這就是曆史上的“五國相王”。對于“五國相王”中的五個諸侯國,還包含了中山國。雖然沒有被列入戰國七雄,但是,強大的中山國一度成為趙國、齊國等諸侯國的重要威脅,在戰國前中期擁有較高的地位。
17、 胡服騎射:《資治通鑒》卷三。《資治通鑒》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編年體通史,上起戰國(前403),下訖五代(959),根據大量的史料,經精心剪裁融鑄而成,内容詳于政治軍事,文字簡練,記事周詳,是我國古代的一部重要史書,也有一定的文學價值。趙武靈王(?—前295):名雍,趙肅侯之子,周顯王四十四年(前325)即位。為加強邊防,于趙武靈王十九年(前307)下令“胡服騎射”。胡服:戰國時北方遊牧民族的服裝,窄袖短裝,皮靴皮帶,頭戴羽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