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顧二戰曆史,發生在1942年夏秋作戰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對于東線戰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不僅讓蘇軍拿到了戰場主動權,還加速了同盟國戰勝軸心國的進度。可是,對于參與這次戰役的曼施坦因來說,他卻認為東線作戰轉折點不是斯大林格勒戰役,而是争奪南線戰略資源之戰,是德軍在高加索的撤退影響了整個戰場,這是為什麼呢?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01資源不足是德軍在東線作戰的最大短闆,初戰成功隻是昙花一現。</h1>
許多人認為德軍統帥部制定的巴巴羅薩計劃是個繡花枕頭中看不中用,原因就是隻注重快速打擊,卻忽視了德軍的後勤保障和資源不足。而事實也确實如此,當1940年12月18日德軍統帥部下達第21号作戰指令時,德軍不僅坦克準備不足,還對蘇軍的情報偵察工作缺乏必要的針對性。
從相關資料和古德裡安回憶錄中得知,21号作戰指令下達後,如果沒有法國提供的3000多輛坦克作補充,德軍是沒有足夠的坦克滿足4個裝甲叢集的需要,而曼施坦因指揮第56裝甲軍陷于波羅的海三國的原始森林和沼澤地,也是因為前期情報工作不到位造成的。
可以說,當戰争打響,德軍在三個月的時間内接連打赢明斯克、斯摩棱斯克和基輔包圍戰,除了蘇軍疏于防備和戰術指揮上失誤外,德軍裝甲打擊的突然襲擊占了很大一部分優勢。
從這個層面講,在德軍赢得維亞濟馬和布良斯克兩場包圍戰的勝利後,就再也沒有打出一場象樣的快速機動作戰,說明德軍走下坡路的原因并不是指揮上有多大錯誤,而是裝甲部隊的短闆問題開始顯現,資源短缺已經嚴重制約了裝甲部隊的前進速度。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7">02曼施坦因說東線作戰轉折點在南線資源争奪戰,是從側面印證哈爾科夫反擊戰的重要作用。</h1>
在曼施坦因認為,德軍統帥部在1942年犯了兩個緻命錯誤,一個是不準第6集團軍撤出斯大林格勒,另一個是分散了南方集團軍群的兵力,在A、B兩個戰鬥群之間出現了一個390公裡長的無防守漏洞。
實際上,曼施坦因之是以把視角重點放在南線資源争奪,也是從側面說明他打赢哈爾科夫反擊戰的重要性。不過也有人認為,發生在1943年3月間的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雖然曼施坦因以少勝多重新奪取了該城,卻也為德軍在緊接着發生的庫爾斯克坦克大戰埋下了伏筆,原因就是曼施坦因暴露了德軍家底,使蘇軍在庫爾斯克突出部有恃無恐,用了幾個月時間專門等着德軍來進攻。
那麼,當所有人都認為斯大林格勒戰役才是東線作戰的轉折點時,曼施坦因為何要獨辟蹊徑說南線資源才是轉折點呢?從一定程度上講,他說的并沒有錯,事實上,如果曼施坦因一直糾結在斯大林格勒戰場,把救援保盧斯第6集團軍作為頓河集團軍群的中心任務,那東線作戰的程序很可能要提前結束,因為朱可夫集結的6個集團軍預備隊已經開始向A、B兩個戰鬥群的結合部移動,占領哈爾科夫和羅斯托夫,就切斷了克萊斯特第1裝甲集團軍的後路,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從這個層面講,曼施坦因看問題的角度似乎比德軍統帥部更高一層,打赢哈爾科夫反擊戰赢得偉大統帥的稱号也實至名歸。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8">03斯大林格勒戰役和哈爾科夫反擊戰到底哪個影響更大一些呢?</h1>
實際上,從事後總結的角度看,斯大林格勒戰役肯定要比哈爾科夫反擊戰意義重要得多,因為這場戰役牽制了德軍在東線作戰三分之一的兵力,雖然第6集團軍隻有30幾萬人,但雙方投入到這場戰役的外圍兵力卻是多了好幾倍,蘇軍打赢這場作戰,對後續改變戰場态勢有着極其重要的影響。
而對曼施坦因來講,雖然他指揮頓河集團軍群采取冬季風暴行動營救失敗,有部分是德軍統帥部的責任,但作為計劃的制定和實施的直接上司,曼施坦因還是要承擔主要責任的。從一定程度上講,如果沒有打赢哈爾科夫反擊戰,曼施坦因的指揮才華就會大打折扣,是後者的勝利掩蓋了前者營救失利的不足。
從上面分析看出,哈爾科夫反擊戰對曼施坦因的個人榮耀比對整個東線作戰似乎意義更大一些,而斯大林格勒戰役則不同,這是繼德軍在莫斯科攻堅戰失利後的再一次失敗,從此再也不敢有攻城的打算,也算得上是中止巴巴羅薩行動的一次拼死決戰。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贊、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二戰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德軍如何以少勝多打退蘇軍的
二戰蘇德戰争,為何成敗都在4戰哈爾科夫?牽一發動全身
二戰蘇德戰争,為何說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加速了德軍失敗的程序
二戰哈爾科夫戰役,曼施坦因頓涅茨行動,為何是撿了芝麻丢了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