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1>編輯:張聖平</h1>
自古以來,我們都聽過關于“詩人”的這樣的一句話,這句話就是:國家不幸,詩家幸。可為什麼這麼說呢?今天就讓小編我來為大家略解一二。
衆所周知:詩言志,歌詠言。詩,究其本源,就是情感的産物。也可以這麼說:将自己内心澎湃洶湧的情感灌輸于文字,流露在白紙上,精煉、短小、分行,就成了一首詩,其次才是詩的些許技巧。
是以,情感對于一位詩人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然而,國家的不幸,也激發了一些仁人志士的情感,最洶湧澎湃的力量自然而然地就流露了出來,凝固成一行行直擊人最柔軟内心的詩行。
像唐代詩人杜甫經曆過山河破碎後的“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現代詩人艾青看到國家動蕩不安由心底抒發出的愛國之情,拳拳的赤子之心溢滿詩行“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苦難出詩人,這個苦難,當然包含了國家不幸,但國家不幸似乎有點太大了。現在和平時期,哪有那麼多的人,經曆過國家的不幸,不還照樣能寫得一手漂亮好詩麼?
對于自己的苦難不幸,我們照樣可以将其轉換為詩行,照樣可打動人柔軟的内心。我相信每個人都是有情感的,将情感付諸于詩行間,去感染他人,産生共鳴,就是一首真正的好詩,技巧仍是其次。
像唐代詩人孟郊登科後擺脫了以往他人的冷眼相待進而意氣風發“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現代詩人海子對幸福的希望“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簡直是數不勝數,我們今天要講的也是這樣一位:苦難,造就了這位詩魂以及他的傳奇一生:現代詩人劉大白。
早慧,叛逆,情事多艱。出家,傳回紅塵。執教鞭,患病,從政,著書。中年去世,身後寂寞。完完全全的符合一位詩人的傳奇一生,大多皆是由苦難造成的。
<h1>學習,授課,從政</h1>
劉大白出生于浙江省會稽縣(現紹興)平水村,一個山清水秀的桃源之鄉。從小喜歡讀書,對知識的渴求沒有窮盡,屬于打破砂鍋問到底的那種。大一些了,趕赴杭州考科舉,得了優貢生,這是他第一次離開家鄉。
劉大白成年後,憑借着豐富的知識和一身的文化,任紹興師範學堂和山會國小教員,培養學生,發現人才,為今後從事教育事業打下了必要的基礎。
過了些年,他結束了在故鄉當老師授課的這種平淡無奇的生活,決定去北京謀職,但最終以失敗告終,被迫乘船離京,從海道南歸。
1913年,劉大白東渡日本,加入同盟會。1915年,公開發表反對賣國的二十一條的文章,受到日本方面的打壓,又不得不離開東京,轉赴南洋。其先後到過新加坡、蘇門答臘等地,在華僑學校聘請教授國文。
直到1916年,袁世凱稱帝失敗身亡後,國内情況稍微好轉,劉大白才回國,定居杭州,跻身《杭州報》任職謀生。
在這期間,劉大白與當時教育浙江教育會會長經亨頤一起創辦了“青年團”,有些類似我們現在的網站,當時叫做“社團”,就是把這方面的仁人志士團結起來,宣傳當時的進步思想,挽救人民群衆枯涸的思想于水火之中。
劉大白職業從政道路的一生,在各種機緣巧合下,可以說又符合那個年代有識青年的一種成長曆程:喜愛讀書學習→考試中舉→當老師→辭職換工作→找工作碰壁→留洋→回國工作→為社會獻醜自己的微薄之力。
在他後來的詩作《秋江的晚上》,他回顧早些年的經曆,有感而發,他寫到:
由此首詩作可以看出,在外漂泊,無所依靠的劉大白無時無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故鄉,可真正到達自己故鄉的時候,卻發現自己已經變得如此的蒼老。抒發了光陰易逝,物是人非的無奈的情感。
<h1>情感,婚姻,詩歌</h1>
詩人的愛情,那是鐵定跟其它人不一樣的,這點毫無置疑。自古詩人浪漫多情,這個多可以了解為專心,比如寫下“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元稹,哎,舉了個反例,但他寫下的詩的确是好詩,意思就是那個意思。
劉大白的愛情頗具傳奇色彩,不知是傳傳傳的傳成這樣,還是本來就是這樣,先不管那些了,無風不起浪嘛。
何芙霞,就是劉大白愛情故事裡的女主角。當年,她參加了一次婦女詩會,最後得了第一,而這次詩會的評委是劉大白,深深地被她的才氣和美貌所折服。
而何芙霞說自己也很喜歡看報紙,尤其喜歡劉大白的詩文。兩位可謂是情同意合,就在一起了。在一起沒多久就在瞞着父母在報上刊登婚姻啟事,步入了婚姻神聖而莊嚴的殿堂。
他們結婚的那年是1912年10月,這一年劉大白33歲,何芙霞19歲。誰說年紀是愛情和婚姻的障礙,那隻是愛得不夠深罷了。
何芙霞為劉大白生了一子三女。到了1924年,何芙霞卻跟一位給她補課的老師好上了,并且這位老師還是劉大白的學生。劉大白知道事情的真相後,不但沒生氣抱怨,而且還死死挽留,并寫了如此深情款款的詩:
但是這首詩已并沒有使何芙霞回心轉意,仿佛這首詩成了這段短短的婚姻結束的标志。何芙霞跟劉大白最終離了婚,卻并沒有跟那位姓高的老師結婚,反而是跟一個銀行職員結婚。
<h1>著名現代詩《郵吻》</h1>
就在1923年5月2日,也就是發現自己的妻子與自己的學生好上了的前一年,在自己教書之餘,寫下了這首著名且在中國現代詩曆史上很著名的《郵吻》。
在網上,沒有詳細的說明這首著名的《郵吻》是在劉大白在何種情境之下創作的,我猜想:是和自己的妻子因種種不得以情況分别後,極度思念,通過互郵信件的方式産生的情感,進而流露成這首現代詩的。
下面,我們就來詳細地看一下,這首詩的到底裹藏着詩人哪些不為人知的情感和秘密。原詩如下:
第一節,是寫拆信的過程。詩人用了兩句雙重否定“不是不能”來着重強調“撕”和“剖”,表明可以,但是詩人還是選擇了“緩緩地”和“輕輕地”,很仔細地挑開這封信的信唇。
這也代表了愛情的甜蜜和驚喜,需要小心翼翼地去呵護,不忍心破壞她的神秘和美感,她的吻,也就是她對我的愛何其珍貴。
第二節,是寫讀信的過程。這一節很“鄭重”,把信“鄭重”展開,他寫得“鄭重”,我讀得“鄭重”,表明了我對愛情也很“鄭重”。“一字字,一行行”表明我對待愛情的仔細和認真。
第三節,是寫封信的過程。詩人用“不是不愛”雙重否定,呼應第一節,表明愛那“油印”和“花紋”,但是,詩人還是仔細認真地小心翼翼地把那“郵花”給揭起了,隻是為了看你那秘密的“一吻”。
綜觀全詩,全詩善于取事,巧于立意,抓住拆信、讀信、揭郵花時的美妙瞬間,表現了在那個年代的青年極其珍惜來之不易的愛情和思念,對待愛情極為認真仔細和小心翼翼。
此詩詩人用筆精細,寫情細膩,從微小細節着手,傳達出愛情的珍貴和難得。《新詩鑒賞辭典》評價得很中肯:這首詩的優點在于細膩地表達詩人的心理活動,展現了一種無掩飾的直率之美。
是啊,愛情來之不易,緣分天注定,我們要謹慎小心翼翼的呵護。如果不好好保護,任其丢失了,我們将後悔莫及,就跟一年後的詩人樣的,為了種種失去了愛情,陷入了悔恨之境。
<h1 class="ql-align-justify">現代詩,一生</h1>
劉大白(1880-1932),五四運動前就開始用白話作詩,是新詩的倡導者,嘗試派代表詩人之一。
主要著作有新詩集《舊夢》(後重編為《丁甯》、《再造》、《秋之淚》、《賣布謠》 4個集子)、《郵吻》,舊詩集《白屋遺詩》,詩話《白屋說詩》、《舊詩新話》,以及《中國文學史》等。1958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劉大白詩選》。
劉大白可謂是為中國現代詩的發展奉獻了自己的一生,他的詩感情濃烈,語言明快有力,通俗易懂,并結合當下社會和人文思想,具有啟蒙思想的作用,在五四時期的詩壇上别具一格。
1929年12 月15日,劉大白辭去了教育部常務次長的職務。1931年,劉大白閉門進行寫作。1932年2月3日,劉大白靜靜地躺在杭州錢塘路九号的床上,與世長辭,享年52歲。
劉大白可謂是一生都在經曆種種苦難,出生年代不好,被迫下南洋,創辦新社團舉步維艱,推進新詩宣傳運動困難重重,在國内情勢不明朗狀況下開展運動,婚姻不幸。
雖說劉大白經曆了如此多的苦難,但作為一個詩人的信念始終沒有動搖,在暴風雨中勇往直前。也可以這麼說:苦難,造就了這位詩魂以及他的傳奇一生!
好了,今天就說到這,最後,讓我們在劉大白的一首唯美小詩中結束,說不定,在這首小詩《心上的寫真》中,也許你可以找得到你戀愛時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