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曆史最美作者團隊-雙尾貓
字數:1527,閱讀時間:約3分鐘
近來一些穿越小說還有動漫常有這樣的橋段——男主靠養豬緻富然後改變人們的飲食習慣。之是以有這個橋段是因為網上流傳這樣一個說法:明清以前豬肉都是賤肉,沒有人吃的。然後到了明朝人們開始吃豬肉,清朝建立後滿洲集團因為生活習慣影響,把吃豬肉的習慣普及到了全國。
故此,許多小說作者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那就是中國古代不吃豬肉。
但是中國古代真的不吃豬肉嗎?錯!首先聲明一點中國人養豬曆史非常早,在河南舞陽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就發現過大量的豬骨。這些豬骨屬于馴化後的家豬,賈湖遺址文化層年代距今9000-7000年,是以中國地區養豬曆史很久了,而在浙江的河姆渡遺址還有良渚遺址也都發現有大量豬骨,形态上已經不同于野豬。在良渚文化遺址中還發現過整隻用來祭祀的家豬骨骼,可以說在當時家豬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牲畜。從良渚文化一些遺址來看越是核心等級的大型聚落豬骨越多,越是邊緣小聚落豬骨越少。

▲良渚文化豬骨
▲賈湖遺址家豬下颌骨
到商周時期豬肉依然受歡迎,周代文學作品中《詩經》中就有:“有豕白蹢,烝涉波矣”(《小雅·漸漸之石》);還有“執豕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飲之,君之宗之”的字樣。這裡面就提到了養豬用于食用和祭祀。
對于為何要用豬祭祀,《淮南子·汜論訓》是這樣說的:“彘為上牲者,非彘能賢于野獸、麋鹿也。而神明獨飨之,何也?以為彘者家人所常畜,而易得之物也”。
▲豬
這表明當時豬是常見的家畜,同時也是祭祀所用的重要牲畜。過去的祭祀活動中豬牛羊被合稱為三牲。
在漢代漢朝知名的《相豬經》,教人們如何挑選豬。《易·大畜·六五爻辭》有豮豕之牙吉的記錄。《說文》裡有豮,羠豕也。從豕,贲聲。翻譯成今天的話就是說被閹割的豬。是以閹割豬的技術很早就出現了,而且其中一個原因是為了讓豬快速增肥。在漢代竹簡還有不少豬肉交易記錄。《居延漢簡》中記載,武帝太初三年至東漢建武六年這一段時間裡,當地的豬肉價格為100斤肉為700文錢(五铢錢)。漢代一斤隻相當于今天半斤,當時的傭工價格在每月400-1200錢之間,是以豬肉不便宜,也不是所謂隻是祭祀沒有人吃。
▲阮籍
魏晉南北朝時吃豬肉特别普遍,阮籍就喜歡吃蒸豚,《齊民要術》還有蒸豚的一些做法:
好肥豚一頭,淨冼垢,煮令半熟,以豉汁漬之。生林米一升,勿令近水,濃豉汁漬米,令黃色,炊作飯,複以豉汁灑之。細切姜、桔皮各一升,蔥白(三寸)四升,桔葉一升,合著甑中,密覆,蒸兩三炊久。複以豬膏三升,合豉汁一升酒,便熟也。
從這種做法來看肯定不是普通平民吃的,北齊距離唐朝也不遠,是以唐朝貴族斷不可能不吃豬肉。
▲古人殺豬
在唐朝,親王以下到二品大官,每個月供給二十口羊、六十斤豬肉。《全唐詩》裡還有“蒸豚揾蒜醬”的詩句。在唐代燒尾宴中還有蒸豚肩的記錄。
隋唐時受遊牧影響,導緻晚唐五代時貴族間流行羊肉,宋朝皇宮更是隻用羊肉。于是乎,許多人依據宋朝皇宮隻用羊肉就斷定當時人不吃豬肉,但是從當時的宋朝人所寫的筆記描述,”每群萬數“的豬湧進城裡”殺豬巷“,”坊巷橋市,皆有肉案。當時養豬還是很普遍的。
淳化四年(993),京畿民牟晖擊登聞鼓,聲稱家奴丢失了他的1頭公豬,“诏令賜千錢償其直,可見當時豬價格不低。
▲東坡肉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蘇轼說豬肉價錢很低,富人不願意吃,窮人不願意煮,主要是當時黃州人口相對少,對于富人來說豬肉自然不如羊肉顯示身份,而窮人來說豬肉還是有些貴。蘇轼雖然貶官但是好歹有積蓄不是一般平民能比的,站在他的角度來說自然很難完全了解普通平民。
總地來說,作為一種被飼養時間長達八千年以上的家畜,中國古人不吃豬肉無論如何說不通。一些營銷号、穿越小說的作者們引用段子不作查詢,當真是不學無術,霍光傳不可不讀。
本文系曆史最美原創稿件。主編槍君,作者雙尾貓。部分圖檔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